牛津通识读本:古典哲学的趣味 [4]
有时我们至少可以追问:什么样的智力背景使得不同时代的人们以某种方式对古典哲学传统的不同部分感兴趣。有时古典哲学的一些著作似乎销声匿迹了,它们举不出扣人心弦的主题,也没有提出答案富有争议的问题。而在另一些时候,它们确实又这样做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自己的哲学兴趣决定了我们关注古代传统的哪一部分。(应该如何对它们及其变化作出解释则另当别论。)因为我们会看到,这并不是单行道。研究古典哲学文本,能够帮助我们厘清并加深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详见第三章。)由于一些古典哲学著作自18世纪以来在传授和发扬西方哲学思想上的显著作用,它们不仅确实构成了该题材的古代史,而且也构成了其现代传统的一部分。
柏拉图《理想国》不断变化的命运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用来说明一部古典哲学著作如何在当代哲学话语中愈发引人深思或不再是个值得思考的话题。它可能是最富于戏剧性的例子了。
在19世纪的一部分时期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理想国》无疑是最广为人知的古典哲学著作。它可能是古典哲学著作中唯一一部拥有众多读者的著作。在许多国家的大学、学院和中学开设的古典哲学课、哲学入门课、“西方文明”课、政治哲学课和人文课中,《理想国》均是学习的内容。如果你在这些课程的任一科中必须接触古典哲学或柏拉图,《理想国》显然是首选。在有关柏拉图的现代读物中,《理想国》是柏拉图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最能代表柏拉图思想最重要的方面。
柏拉图的《理想国》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试图说明一个人生活得快乐在于其正直、高尚——这要靠人自己去争取,而财富、地位和其他通常受重视的事物却与幸福无关。这一富于挑战性的论题的依据为:美德存在于人的灵魂的合理有序、结构井然,以及理性在其中的主导地位(见第一章)。合理有序而又如此高尚的灵魂,好比合理有序而又如此健康的体魄,会使一个人生活幸福,而破坏了灵魂的有序状态则会导致不幸。这部著作的框架,就是柏拉图对这一观点的展开和辩护:同大众信仰相反,柏拉图认为幸福存在于美德,即灵魂的合理有序状态中,甚至在可能出现的最贫穷、最痛苦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作为灵魂结构的模型,柏拉图描绘了理想社会的构架:不同类别的人按照彼此受益的方式有序地存在,由“卫国者”进行治理;像理性为整体人的利益服务一样,“卫国者”为社会上大家的共同利益服务。柏拉图将这种对社会共同利益的关注推向了极端:卫国者不会有家庭生活或私有财产,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培养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形式”说(关于这一点参见以下第82-83页)。惊人的是,不仅是男人,女人也要成为卫国者——或“哲人王”(当然也有“哲人王后”),有时这样称呼他们是考虑到他们接受了严格的哲学方面的教育。
在《蒂迈欧篇》和未完稿的《克利提亚》中,柏拉图通过亚特兰蒂斯的故事,以叙述体进一步丰富了这样一幅理想社会的构图。以这种理想社会的标准来反观历史,它是反对那种有异国情调、浪漫但腐朽的亚特兰蒂斯社会的(亚特兰蒂斯是位于大西洋中部的一个岛屿,后来沉没)。柏拉图没有写完的这个故事,可能是他在哲学传统以外对文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贡献。
另一个要点是:阅读《理想国》主要是因为它简要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柏拉图在该书中描绘了一个近乎完美公正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根据财富和政治权利的不同,人们有着完全不同的劳动分工。统治者为“卫国者”,他们会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和国家管理中。那些从事我们所说的经济活动的人,则会被排除在政治管理活动之外,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他们不适合登上公共舞台,因为在公共舞台上需要捍卫的是公共利益。相比之下,卫国者阶层的人是受过教育并以牺牲个人利益、服务公共利益为准则的。
人们通常认为,这一理想化的政治框架是该书的思想主线;确实,在介绍这本书时,人们会把它当作柏拉图对当时在他看来属政治问题的主要思考。《理想国》包含很多主题。然而,人们常常认为,把这些主题联系在一起的是柏拉图的政治观点,即只有在一个为所有人的利益进行治理的理想国度,人们才能善良,而至幸福。有时这种由智者进行统治的理想被看作是对柏拉图成长于其中的希腊民主文化的回应,他的回应方式被认为是精英统治论及反动精神。阅读该书的这种方法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至少在美国图书馆,《理想国》及相关著述被摆放在政治科学书架上,而不是摆在哲学史部分。我们查找该书的方法便向我们提示了应该如何来阅读它。人们也常想当然地认为,应该讲授这本书对政治思想的贡献,其他方面仅作为补充说明。
但是我们应该这样来阅读此书吗?还有其他的阅读方式吗?
在古代世界,《理想国》被作为柏拉图对话集之一来阅读,但绝不被视为他最重要或最核心的思想。当哲学家开始系统地研究柏拉图的思想时,他们推崇的对话集是《蒂迈欧篇》,那是一本诗意的宇宙论。《理想国》中最著名的观点是理想的统治者应该没有私人的家庭生活,但“妇女和儿童应该共有”这一众所周知的论断则被视为怪异而非深刻。柏拉图在书中的政治观点遭到亚里士多德的批判,也没有进入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流,虽然其他对话集,如《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论及的政治思想成为了主流。
在中世纪传播柏拉图著作的脉络中,人们从伊斯兰教传统的角度来研究《理想国》,认为它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宗教领袖所应具备的精神和世俗权力的结合。在基督教的西方,这一思想并没有得到发扬。他们倾向于从政教分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与之前这部著作的研究长期被忽视有关。文艺复兴时期,这部著作引起了极大关注,意大利的思想家把自己视为柏拉图主义者,认为它提出了理想的乌托邦幻想。整个17至18世纪,柏拉图在哲学界遭到冷落;如果他的《理想国》有人过问,也仅仅被看作是个怪物。(见第82-83页框内部分。)
后来在19世纪,柏拉图的地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在古典哲学研究中上升到显著的位置,并持续至今。柏拉图在英国地位的上升尤其耐人寻味,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不同的哲学研究方法相对应。
柏拉图全部著作的英语首译本由托马斯·泰勒于1804年完成。泰勒自学成才,在其坎坷的一生中,翻译柏拉图的作品完全是出于钟爱,因此评判他的译文糟糕确实令人难于启齿。泰勒将柏拉图的思想置于新柏拉图主义框架中进行审视(新柏拉图主义是人们后来对柏拉图的一些形而上学思想从神秘主义角度进行的详细阐释),得出的结论受到浪漫主义作家的欢迎,但受其影响的却是华兹华斯的诗歌而不是哲学家们。
19世纪早期,被称为功利主义者的哲学家首次一致尝试将柏拉图看成论辩型的哲学家。这令人诧异,因为功利主义者关于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几乎完全不同于柏拉图的观点。然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一派重新确定了柏拉图的论辩型哲学家的地位。功利主义哲学家乔治·格罗特的《柏拉图》(1865)是第一部基于严谨学术研究的论述,该书单独讨论了每一个对话自身的主题和目的,认为柏拉图追求一种无确定答案的哲学探讨,有时武断,有时与他人辩论而自己却不给出结论。格罗特不赞同柏拉图的观点,但富于同情地指出:柏拉图采用了不同的辩论方法,遵循了不同的方向。从本质上来说,柏拉图是通过论辩来追求真理的;在这样的一幅图画中,《理想国》只是众多对话集中的一个,其中蕴含的政治观点并不被看作柏拉图思想的核心成分。
但是,最终胜出的柏拉图是第三个柏拉图,是理想主义哲学家本杰明·乔伊特的柏拉图。乔伊特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翻译了柏拉图的所有作品(1871年出版),第一次使柏拉图走近普通读者。(我们想当然地认为翻译是正常的,但是只是在几年前,《理想国》才得以被译成韩语和冰岛语。当读者需要阅读希腊语或另外一门语言的《理想国》时,却只有受过教育的名流才能做到。)乔伊特认为柏拉图是有理想主义倾向的系统的思考者,对乔伊特来说,《理想国》在柏拉图将伦理学、形而上学与政治学结合在一起的方式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另外,他认为这种政治理想处于中心位置——这一观点被后来几乎每一个阅读此书的人所认同。
为什么柏拉图的理想国家说看起来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思考(而不是乌托邦空想)?到19世纪中期,政治思考关心的问题似乎与《理想国》相关。民主和全民公投虽然长期被贬为不守纲常的暴民统治,它们却逐渐成为真正的政治选择,古希腊的民主城邦也逐渐取代古罗马共和国,为英国和美国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思考自己的国家提供了一种模式。古希腊的历史第一次以积极的态度来呈现古代民主。如果《理想国》可以被看作是柏拉图对民主的思考,那么这本书对19世纪政治辩论的贡献应该很多,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乔伊特帮助确立了《理想国》在古典研究中的中心地位(该地位至今不衰),并且将其作为严肃、富于挑战性且理想的政治文本来研读,这已广为学术界所认同。19世纪在大学学习过《理想国》的精英男士们应该受到激励而树立起为公共利益忘我奉献的理想,这种理想可以矫正被视为自私的经济野心。这种卫国者的理念被认为是能人统治论: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要靠教育和勤奋工作来赢得,而不应靠贵族式的特权来继承。柏拉图关于妇女卫国者的观点作为一种对理想的表达发挥了作用,对这种观点进行深思会帮助男人树立起妇女在社会上享有同样的政治权利的观念——她们有选举权和受教育的权利。(这里我们看到维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