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历史之源 [17]

By Root 1028 0
政治和统治模式是唯一正确的行为模式时那样。所以历史学家可以从事另一种工作:提醒那些寻求“本质”的人意识到为它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想提出另外三个理由,来说明为何要研究历史,历史何以重要。首先仅仅是“乐趣”。研究过去时有一种愉悦,就像研究音乐、艺术、电影、植物学或天文学一样。我们有些人能从这些事情中得到快乐:阅读古文献,凝视古画,发现某个与我们自己不完全一致的世界。我希望,就算没有别的价值,这本简短的导论也能让你享受某些历史要素的乐趣,希望你在与吉扬·德·罗兹、洛伦佐·瓦拉、利奥波德·冯·兰克、乔治·伯德特和索杰纳·特鲁斯的会见中获得愉悦。

由此出发,是我的第二个理由:将历史作为某种思考的工具。研究历史必定意味着将自己带出当前的环境,探寻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不能不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活和环境。考察过去的人们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行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思考我们如何行事、我们为何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对哪些事情想当然或一味相信。研究历史是为了研究我们自己,不是因为要从过去的世纪中折射出难以捉摸的“人性”,而是因为历史使我们感到非常欣慰。造访过去在某种程度上就像造访一个异邦:他们做着某些相同的事情和某些不同的事情,但他们首先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称为“家乡”的地方。

最后是我的第三个理由。同样它和前面两个理由相联系: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自我,推断我们人类作为个体是如何“产生”的,也是为了认识到以不同方式行事的可能性。这将我带回了本书第一章的一个观点:历史是一种论辩,而论辩提供了变化的机会。当某些独断论者声称“这就是唯一的行为过程”或者“事情一直就是这样”的时候,历史允许我们提出异议,允许我们指出总是存在许多行为过程、许多存在方式。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拒绝服从的工具。

我们必须结束这本小书了。既然已经做了介绍(“读者,这是历史;历史,这是读者”),我非常希望你们相互之间继续熟识下去。

有一位我非常钦佩的作家,一个叫蒂姆·奥布莱恩[8]的美国小说家。他曾作为士兵在越南待过,他的作品力图表明讲述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以及它意味着什么。他比我自己更好地领会了那个短语中的悖论有多么重要。那么,我们就把最后一句话送给他吧:

“但这也是真的:故事能够拯救我们。”

注释


第一章

[1] 位于西南欧法国和西班牙交界处,将欧洲大陆与伊比利亚半岛分隔开来。——本书所有注释均由译者所加,以下不再一一说明。

[2] 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主要派别之一,1215年由西班牙贵族多明我创立于法国,1217年获教皇洪诺留三世批准。

[3] 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地区,与瑞士接壤。

[4] 中世纪基督教的一个异端教派。公元11至12世纪盛行于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1179年被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宣布为异端,1208年教皇洪诺留三世以武力对其进行讨伐,14世纪末期逐渐消亡。

[5] 哈特利(1895—1972),英国作家。

[6] 亚当斯(1952—2001),英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和幽默讽刺文学作家,尤以《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作品而知名。

[7] 贝克特(1118—1170),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的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1162年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1170年被刺身亡,1173年被封为圣人。

[8] 华莱士(1272?—1304),率领苏格兰人反抗英格兰统治的民族英雄,1304年被俘后在伦敦被处死。

[9] 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兰国王,1483至1485年在位。英国史学界针对理查三世杀死先王遗孤(即其侄爱德华五世)的传闻进行过长期争论。

[10] 位于法国南部。

[11] 西班牙境内的一个地区,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


第二章

[1] 古巴比伦国王,公元前556年在位。

[2] 巴比伦和亚述神话中的太阳神,象征正义。

[3] 古希腊历史学家,代表作为《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被尊称为“历史之父”。

[4] 古希腊有名的预言,指女祭师皮提亚(Pythia)在特尔斐城的阿波罗神庙里,进入一种类似昏迷的通神状态时对未来事件所做的预测。

[5] 通常预示着大动乱或大灾变,尤指基督教中预示世界末日的来临。

[6] 优西比乌斯(260?—340),凯撒利亚主教,被称为“教会史之父”。

[7]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即圣奥古斯丁,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著有《上帝之城》和《忏悔录》,其神学思想是后世基督教教义的基本来源。

[8] 奥罗修斯(380?—420),中世纪历史学家,所著的《反世俗的历史》记述了自创世迄于410年的世界历史。

[9] 萨卢斯特(公元前86—前34),古罗马作家和历史学家,著有《朱古达战争》、《喀提林战争》等。

[10]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著有《国家篇》、《法律篇》等。他的演说按照修辞程式组织材料,词汇丰富,句法考究,讲求妥帖排列从属子句,局部之间要求对称,以累积说服力量,在句尾特别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

[11] 指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1066年,英王忏悔者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入侵英国,当年年底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开始了诺曼王朝(1066—1154)对英国的统治。

[12] 英国历史学家,著名中世纪研究专家,著有《中世纪的形成》等。

[13] 弗洛多德(894—966),法国历史学家,著有《编年史》,按时间顺序记载了919年至966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14] 帕里斯(1200?—1259),英国历史学家、本笃会修士,著有《大编年史》。

[15] 傅华萨(1337—1405?),法国历史学家、诗人,著有《闻见录》,以对14世纪欧洲和百年战争的生动描述而著名。

[16] 比利时古城,位于比利时西北部佛兰德平原,现为西佛兰德省省会。

[17] 中世纪欧洲的一块伯爵领地,包括现比利时的东佛兰德省、西佛兰德省和法国北部部分地区。

[18] 英国文学家、政治家,曾任伊丽莎白一世的朝臣。

[19] 博丹(1530—1596),法国政治思想家、法学家,近代主权学说的创始人,著有《国家六论》、《理解历史的简易方法》。

[20] 古希腊历史学家,曾作为雅典“十将军”之一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代表作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1] 莫米利亚诺(1908—1987),意大利裔英国历史学家,擅长古代史和史学史研究,著有《希腊传记的发展》、《历史编纂研究》等。


第三章

[1] 德国历史学家,强调认真研究第一手材料,是近代客观主义史学的创始人。

[2] 司各特(1771—1832),英国著名历史小说家和诗人,著有《艾凡赫》等二十余部历史小说。

[3] 秃头查理(823—877),加洛林王朝的西法兰克国王,875年成为法兰克帝国的皇帝(称查理二世)。

[4] 路易十一(1423—1483),法国瓦卢瓦王朝的国王,法兰西国土统一的奠基人。

[5] 皮浪(公元前365?——前275),古希腊哲学家,被视为怀疑论的始祖。

[6] 伊利里库斯(1520—1575),威尼斯宗教改革家、新教神学家、教会史学家。

[7] 由比利时天主教耶稣会修士所建立的修会,以编纂出版《圣徒行传》而知名。

[8] 由法国天主教本笃会修士所建立的修会,致力于历史和神学研究。

[9] 罗马天主教记载圣徒和殉道者生平事迹的著作。

[10] 厄尔(1601—1665),英国作家、神学家,曾任威斯敏斯特教长、伍斯特主教。

[11]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以撰写《君士坦丁伪赠礼考证》而闻名于世。

[12]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地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占星家。

[13] 法国法学家、历史学家,著有《世界史的结构》。

[14] 法国历史学家,著有《他自己时代的历史》。

[15]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作家,著有《风俗论》、《路易十四时代》等。

[16] 休谟(1711—1776),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近代怀疑论哲学的代表,著有《人性论》、《人类理解论》、《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等。

[17] 维柯(1668—1744),意大利法学家、历史哲学家、美学家,代表作为《新科学》(全名《关于各民族共同性质的新科学原则》)。

[18] 孔多塞(1743—1794),法国哲学家、启蒙思想家,著有《人类精神进步史》等,提出了著名的“孔多塞投票悖论”。

[19] 当代历史学家,著有《在历史与文学之间》等。

[20] 德国哲学家,著有《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自然法学基础》等。

[21] 英国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帝国衰亡史》。

[22] 英国历史学家和散文作家,著有《英雄和英雄崇拜》、《法国革命》等。

[23] 雅典政治家,于公元前621年制定雅典的法典,该法典因其公平而受到赞扬,又因其严酷而遭到指责。

[24] 汉普登(1594—1643),英国政治家,反对查理一世的国会领导者,死于英国内战。

[25] 法国历史学家,以其生动的十七卷作品《法国史》而著名。


第四章

[1] 诺福克,英国东部的一个地区,意为“北方人”,与萨福克(“南方人”)相对。诺里奇,英国东部的一个地区,位于伦敦东北部。该档案馆在下文里被简称为诺里奇档案馆。

[2] 又称雅茅斯。

[3] 英格兰和苏格兰货币单位,相当于十三先令四便士。

[4] 基督教《圣经·旧约》中犹太人的守护天使长。

[5] 温思罗普(1588—1649),英国殖民地的行政长官,1629年至1649年任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也是该殖民地的第一位总督。

[6] 英国东部的一个历史地区,意为“南方人”,与诺福克(“北方人”)相对。

[7] 英格兰东南部的一座城市,是英国圣公会大主教的住地。

[8] 克伦威尔(1599—1658),英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