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印度哲学祛魅 [1]
梵语与巴利语是两种以相同的字母为基础的表音语言,这种字母比我们熟悉的罗马字母要长一些,许多外加字母中都标有变音符号,比如:ā与a;ñ、n、n、n与n;s、s与s。有时人们会发现在英语中会将s改写为sh,因为这就是s的发音。但是如果保留变音符,发音就更为准确,因此,我在本书中采用完整的梵语与巴利语字母。
熟知梵语和巴利语的发音规则有助于克服这两种语言最初带来的陌生感。以下即是一些发音规则:
a 短音,如英语hut中u的发音
ã 长音,如英语nirvana中a的发音
i 短音,如英语hit中i的发音
ī 长音,如英语feet中ee的发音
u 短音,如英语put中u的发音
ū 长音,如英语boot中oo的发音
e 类似英语may中a的发音
o 类似英语rope中o的发音
r 如英语pretty中r的发音
s 如英语sit中s的发音
s、s sh 的变体
ñ 如英语canyon中ny的发音
ń,n 如英语not中n的发音,但n的发音要求舌头位于上颚的后部
t 如英语tea中t的发音
t 如英语tea中t的发音,但t的发音要求舌头位于上颚的后部
m 如英语hang中ng的发音
k,g 一直发浊音,如英语kill和gull中k和g的发音
c,j 一直发轻音,如英语chill和jug中ch和j的发音
h 发音一直如英语uphill中的h(也如Buddha中的h)
r 持续发音,如爱尔兰语或美国英语中的发音(如karma中的r;kāma意为“欲望”——如在kāma sūtra中的音)
做一些练习能帮助读者熟悉发音规则,请试做如下练习:
rsi,himālaya,dhamma,samsāra,Nāgārjuna,Bhartrhari,
ānvīksikī,ātman,Mīmāmsā,darsana,moksa,Vaisesika,
sankara,Sāmkhya,Visistaādvaita-vedānta
第一章 理性与信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印度哲学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且丰富多样,前后跨越大约二千五百年,涵盖了几大主要的宗教传统。以哲学为背景的宗教意义尤为深远,这是因为从传统上来说,在印度,无论人们关注什么都试图要去理解其本质,因此人们认为哲学思考的作用是与个人的命运直接相关的。所以,哲学并未被看成是一种在工作之余可以被搁置一边的专业性的学术追求,而是被看作人们内在或精神上的一种追求,它试图去理解实相(即现实)的真正本质。也许人们会说,西方人所说的宗教和哲学在印度是合二而一的,因为在那里,人们总是试图在最广义的层面上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结构。相对于把宗教看成是一种带有启示性的信仰、把哲学当做一种学术性思辨,印度人的这种看法倒更接近苏格拉底的理论。
思考与信仰
我们首先要掌握的一个要点就是印度哲学的本质,对此作进一步的探索是值得的。德国伟大的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认为通过逻辑推理便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并将上帝从中分离出来。毫无疑问从那以后,在西方,哲学和宗教之间就有了一条清晰的界线。人们一直认为在宗教这一领域中,“信仰不可捉摸”不仅得到允许,而且有时是必需的;有时仅仅由于某人的身份,其所陈述的事情便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他们所说的一切,无论是否能得到证实,甚或产生疑义,都被当做是真理);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另类”,比如超凡的上帝,一些具有超人类或超自然地位和/或知识的人,以及/或者各种类别的超人类或超自然的力量源泉。所有这些因素,或其中任何的因素,都受到了不同宗教传统拥护者的“信奉”,不过有人是深信不疑,有人是将信将疑,这些人便是我们所熟知的“信徒”。
对于信徒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还相信宗教修行是与他们的命运直接相连的。具体来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多样化的。有些人认为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修行会影响他们此生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影响只有死后才能体验到。还有些人认为现在和/或死后,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由他们的信仰和修行所直接引发的;也有些人认为他们的命运完全受控于他们所相信的超凡的、超人类的强有力的“他者”;还有些人认为这是以上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对以上内容作何种理解,正因为存在着宗教信仰和修行与个人命运——尤其是死后的命运之间的关系,宗教才被归为耶稣救世学,或是“系统的灵魂救赎”。
作为耶稣救世学的宗教:由希腊语中的soter演变而来,该词意为“救世主”。通常,一个系统并不一定非要认为有一位真正的救世主般的人物存在才能让系统自身被称为耶稣救世学。关键在于相关信徒的命运被认为与他们的信仰和修行有着直接联系。
与此相对,哲学这门学科自康德以后主要关注的是,仅借助理性的论辩对可知的实相的本质与结构进行探究。这也就是说,无论哲学家们关注的是什么具体的主题,他们研究的方法必须在逻辑上无懈可击:信仰不可捉摸是不被允许的,任何人的话语都不能凌驾于理性之上,任何一种修行都不能超出人类知识能力的范围之外。此外,无论其内容如何,哲学探讨都被一概看成具有其自身的智识目的,而且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产生影响。哲学完全不是什么耶稣救世学——事实上,这正是它区别于宗教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关于宗教与哲学的划分,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差异,这两个领域仍然会关注一些共同的内容。其次,即便是在西方,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并不总是泾渭分明的。两者间的共同性在于,宗教与哲学在根本上都关注实相的本质。比如,让我们来看一种宗教,它持有以下教义:有一种存在被称为上帝,众所周知他在整个宇宙中都是超凡无比的;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他创造了拥有不朽灵魂的人类所生存的世界;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会影响他的来世。即便是这么一小段内容,我们也能从中了解到,根据这种宗教信仰,实相是由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物(此处便是上帝与非上帝)组成的,不可能再有其他任何事物,因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我们还能从中了解到,非上帝这一类中至少有一部分存在物是众生的(所有个体的灵魂),而且是永恒的。最后这一点非常具体地告诉了我们一些有关人类本质的重要内容:人类本身就是实相的一部分,实相可能是以众多方式中的任何一种来组成的。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有些因果系统会把当前的行为与将来未知的某种存在方式联系起来。
即便人们可能会有兴趣去了解实相本质的许多其他方面,即便关于这一点宗教也可能有话要说,即便这个例子过于笼统,我们却获知了哲学也同样十分关注的两个关键问题:实相是如何从根本上构成的,人类的本质是什么。
宗教与哲学共同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个人如何才能找到这些关键问题的答案。在我们假想的这个宗教案例中,如果教义是由一位超人所给予而且信徒们把他所说的话当做真理来接受,那么一个人的知识便是通过“启示”(或者被称为“言语证词”)来获得的。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有人都非常依赖言语证词。例如,那些曾经亲眼目睹过南极洲的人会说,南极洲就在地图上标明的那个地方,而我们当中那些从未去过南极洲的人们,便会把他们的描述当做事实来接受。从未经历过分娩的人,也会因为那些经历过的人的描述而相信分娩是非常痛苦的。我们都会习惯性地根据新闻记者、老师、作家、科学家、专家学者等所说的证词,来了解各种各样的事物。在日常情况下,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信息,至少在原则上都可以得到验证。然而在宗教领域里,情况却有所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是因为了解方式的不同,而是因为宗教里的主题都无法得到验证。因此,对宗教师长所给予的信息,只能基于笃信而加以接受,或者说“信奉”。哲学家对这种不可验证性是不接受的,并且认为这种有关实相本质的信息是无效的。对同一主题,哲学家只会借助理性的或逻辑的认知过程来进行研究。所以,哲学这门学科特别关注其自身与所谓“知识的限度”的关联。也就是说,哲学试图建立一套标准,并据此来鉴别资料本身是否可以被合理地理解为有效的知识。有关认知的理论(我们如何来认识)在此被称为认识论。
宗教与哲学的共同关注
形而上学把实相的本质看成是一个整体,它所探究的是实相如何从根本上形成、实相构成成分的种类和性质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世界/万物/宇宙、人类、其他存在物和因果关系都是受到关注的重要领域。
认识论(源于希腊语episteme,意为知识)研究认识的方法。常见的认识方法包括逻辑论证或推理、推断、证明和感知。
说到上述第二条,即宗教与哲学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泾渭分明,西方的哲学传统起源于公元纪年前的希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都试图对实相的本质有更多的了解。其目标与目的是为了获取此方面的智慧,任何与此相关的顿悟都被视为趋于智慧:于是有了哲学——“爱智慧”。哲学探讨与我们所理解的耶稣救世学在概念上没有任何相通之处。但是,那些由伟大的希腊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各种关于实相本质的假想,却仍然包含了在部分宗教教义中可能会发现的那类议题。他们关注的是世界、人类以及人类寻求智慧之重要性这三方面的本质。这被看成是人类所能进行的最高层次的活动,如果可能,应当全力追求。苏格拉底曾经特别给出过建议,即一个人应如何把追求智慧与过上最好的生活结合为一体。
继希腊人之后,公元纪年的西方哲学在长达数世纪的时间里,一直被那些宗教意识浓厚以及试图对“上帝的世界”有更多了解的人所主导。那些具有伟大独创见解和巨大影响力的哲学家,诸如奥古斯丁、安瑟伦、阿奎那、笛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