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印度哲学祛魅 [0]

By Root 940 0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Sue Hamilton 2001

Indian Philosophy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1.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excluding Hong Kong SAR,Macau SAR and Taiwan,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3by Yilin Press,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07-046号


书名 印度哲学祛魅


作者 【英】休·汉密尔顿


译者 王晓凌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32741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前言

语言及发音注解

第一章 理性与信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章 婆罗门起源:祭祀、思索宇宙、同一性

第三章 远离尘世:佛陀的中道

第四章 争议与辩护:语言、文法和论辩

第五章 范畴与方法:胜论派和正理派

第六章 物与非物:佛教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见证与被见证:瑜伽和数论派

第八章 言语与著作:伐致呵利、弥曼差和吠檀多

跋:从古代经典思想到现代

注释

序言

湛如


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被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印度与中国同为世界文明古国,印度文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印度哲学是印度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理论深邃,源远流长,中国、日本等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印度文化的影子与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研究印度宗教文化的传统,但古代与现代中国人接触较多的是印度佛教,从汉代的译经开始一直到清末的佛教义学的复兴,历代东来西去的高僧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主体,玄奘等四大翻译家的成就与影响更是让人耳熟能详。

吠陀是现存古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而奥义书中则出现了一些印度哲学的基本观念,包括部分哲学理论。尽管一些哲学观点与宗教思想密不可分,但奥义书被很多人视为印度哲学的起点与宗教哲学的源头,奥义书的成书时间大体上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奥义书中的“梵我同一”、“轮回解脱”的理论对后世印度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与哲学进入百家争鸣时期,印度著名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主要部分在这一时期形成,两大史诗中有不少篇幅讲述了哲学与宗教,人们习惯将这一时期称为“史诗时期”。

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4世纪,婆罗门教系统内部出现了分歧,导致六派哲学的先后形成,六派哲学均承认吠陀权威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经典时期”。沙门思潮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给婆罗门教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危机。新思潮、新思想种类极多不同文献记载有数百种之多,最有代表性并持久发展的是佛教、耆那教和顺世论。佛教的创立就是反对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但对婆罗门教的某些思想还是进行了不同程度地吸收与改进,佛教的理论体系庞大,但有关灭苦的方法、轮回、解脱等主张与婆罗门教有着非常相近之处。然而,佛教的缘起论、主张诸行无常等观念则是与婆罗门教的最大不同。佛教、耆那教和顺世论都不承认吠陀的权威,在很多方面与婆罗门教对立,被婆罗门教系统称为异流三派。实际上,印度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仍然是婆罗门教或印度教。

在佛教兴起并持续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婆罗门教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婆罗门教凭借着自身的传统与文化习惯等诸多因素,一直以不同方式在进行自身的理论调适与发展随着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788-820)的出现,婆罗门教在理论与实践等多方面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印度教的出现便是其最为明显的例子,它将传统的婆罗门教思想进行改造完善了传统婆罗门教的基本学说,并为印度教的理论进行了有力铺垫。

公元9世纪至18世纪,印度经常受到新的民族与新的宗教的影响,南亚次大陆的宗教与民族冲突日益严重,印度教的影响逐渐扩大,而佛教在8世纪之后也许是因为时节因缘的关系,在印度本土的发展呈转型态势,而佛教第二故里的中国则如日中天,汉传佛教的主要宗派都纷纷创立,禅宗更是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耆那教的影响日益缩小,伊斯兰教的思想则有了较大发展,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锡克教又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印度近现代百分之八十以上民众信奉的是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佛教的思想也在印度教中有所影响,佛教与婆罗门教包括与印度其他宗教的交流,也直接或间接丰富了佛教自身的思想体系。因此,了解佛教以外的印度宗教哲学对完整地理解印度文化十分重要。

本世纪以来,国内关于印度哲学的研究可谓代不乏人,晚近以来,梁漱溟先生、陈寅恪先生、许地山先生、向达先生率先开印度学研究之先河,奠定了印度学在国内研究的基础。此后季羡林先生、饶宗颐先生、金克木先生自5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而且硕果迭出。文革后国内印度学研究的成果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些专门性的成果也先后问世,巫白慧先生、黄心川先生、姚卫群先生等都有着系统性的讨论与论述。

休·汉密尔顿的这本《印度哲学》为近年来印度哲学领域较为引人注目的著作,本书试图阐明的是印度思想中关于理性的传统,并与西方哲学的“理性”进行了通俗的辨析。作为通识性的读本,本书分八章,基本上对印度哲学二千五百年左右跨度的内容作了流畅地梳理,一些观点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通识,字里行间流露着精辟的思考,并启发读者在阅读本书后继续探寻印度哲学的奥秘与神奇。

作为有缘较早读到本书的原著与汉译本的自己,一直在为本书取得的成绩欢喜不已,承蒙译林出版社友人的厚爱与垂青,希望在汉译本出版之际为本书写几句话,惶恐之余迟迟不敢下笔,阅读本书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期待并祝福读者能有各自不同的收获。

前言

三万五千字篇幅的印度哲学?许多人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可以肯定,即使有人被说服来尝试这项工作,也没有两个人会按同一方式去做的。就本书而言,我对所用材料的多样性的处理方法已在第一章中作了解释。但无论如何,作为一本入门导读其主要目的还在于突出特色,引导感兴趣的读者去涉猎比本书所蕴含的更为广阔、更为复杂的主题,同时,还要使这类主题能为初学者所接受。这些就是我撰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我希望本书能引起人们的一些思考,不管是就介绍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我们所经历的世界,还是就激起感兴趣的人去进一步探究这个课题而言。为此,本书最后列出了推荐书目。

按照入门导读的方式探讨哲学思想,并且是从非英语的文本着手,这就必须要处理两个实际问题:一是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与哲学问题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如何才能最佳地翻译出那些关键词及原文摘录。关于专业术语,我已尽量少用,但对那些用法较为重要、要求初学者加以熟悉的术语,我还是添加了一些解释性的加框文字。然而无论怎样,要记住的是这些术语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它们所涉及的内涵。

至于翻译,有时一个关键词无法翻译成有意义的英语对应词;在这种情形下,我就照搬梵语或巴利语的原文。但我也请各位读者不要因为不熟悉这些生词而失去阅读的兴趣。实际上诸多学科与领域——拉丁语,希腊语,涉及主要的语言学传统或文化传统的著作,数学与物理学,以及当代一般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都需要接受和学习一定的专业术语,而这些术语最初也可能是没人能够理解的。本书中没有翻译的原文词汇是少量的,并且这些术语使用的前后语境也会有助于读者对其进行理解。

对于从原文中引用的长篇节选,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是如何按原文忠实地翻译出来。不仅对原文语法和句法的忠实经常会导致笨拙生硬的英文,并且许多原文组合的词汇没有相对应的英文:这种情况下直译往往还不能传达原文的含义。为寻求平衡,我认为一个可取的方法是在可能的地方把某些章节改写成英文。因此,我在书中尽力使用普通的现代英语,而且,为了清楚地表达原文,在某些具体情况下我不会局限于意译,而是采用形式上的翻译。总之,我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明白清晰地表达原文意思。当然,要是读者愿意,你们也可以去求助其他翻译版本来作个对比或进行替代的阅读。除特别声明,本书中的直译与意译均出自笔者本人。

在此,我要对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乔治·米勒致以谢意,他邀请我撰写本书并且给予我和蔼可亲的指导与建议;同时也感谢特雷西·米勒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另外,我要特别感谢伦敦国王学院在所有其他学者忙于出版大量的“基础研究”任务时,能允许我以公假专门撰写本书。

还要对缪里尔·安德森、塞西莉亚·斯托尔和盖伊·沃特森表示十分的感谢,他们慷慨地挤出时间来评阅了我的手稿。当然,最后定稿的文责全部由我本人承担。我还要向我的同事兼朋友理查德·刚布里奇表示感谢,感谢他在本书写作以及其他方面所给予的诸多建议、批评和支持。最后要感谢的是克莱尔·帕尔默,是他长期以来与我交流意见和想法并为我提供精彩的灵感,本书第101页[1]便是专门为他而写。

语言及发音注解

本书谈到了印度传统中使用的梵语和巴利语两种语言。如正文前几章所述,公元前数百年,在自称为雅利安人的人群从欧亚大陆中部经由今天的巴基斯坦迁徙至印度北部时,印度传统便开始了。保留在他们仪式惯例中的语言就是梵语,即后来被一位名为帕尼尼的文法学家编撰成经典形式的语言(参见本书第四章)。在语言史上,梵语被称为“古印度——雅利安语”,大多数印度

Return Main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