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全球经济史 [19]

By Root 1397 0
的好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因为有效生产的最小规模在增长,同时富裕国家的资本/劳动力比率变得更高。哪怕20世纪80年代早期没有出现金融危机,标准模式也将走到尽头。那么替代它的又将是哪种发展模式呢?

第九章 “大推进”式工业化

20世纪,西方各国进一步拉开了与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差距,但也有些国家和地区逆流而动,赶上了西方的脚步。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没有完全取得成功的)苏联。中国大陆地区看起来正经历同样的发展道路。这些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消除了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它们的经济腾飞之前,它们的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至25%。在发达国家保持年增长率2%的情况下,贫困国家要想在两代人(六十年)的时间内赶上它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就必须达到4.3%。这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必须保持在6%以上,具体数值视人口增长速度而定。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这些国家要想取得如此快的增长速度,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建设先进经济体所必需的各项要素——钢铁厂、电厂、汽车厂、城市等——而且是同时建设。这就是大推进式工业化。这种做法带来许多难题,因为需要建设的各项工程都超前于供求关系。在使用轧钢板的汽车厂还没建好之前,钢铁厂就已经先制造好了轧钢板。在要加工的钢铁材料还没准备好,甚至在产品需求还不够规模的情况下,汽车厂就已经先造好了。每一项投资都取决于一种信念,那就是配套的其他投资必将实现。这样的宏伟设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一个制订计划的权威机构来协调各方行为,并确保实施到位。这些在20世纪成功摆脱贫困的国家和地区都成功做到了这一点,虽然它们制订计划的机制有很大差异。

苏联的经济发展

苏联是“大推进”式发展的经典案例。1917年革命之后,苏联进行了持续四年的内战,最终布尔什维克获胜。他们提出,土地归农民所有,并且应该平均分配。到1928年,在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苏联经济已经复苏。此时,列宁去世,斯大林掌权。

苏联所面临的问题和其他贫困国家的一样:大多数人居住在乡下,从事手工生产和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整个国家需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经济体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发展现代科技。苏联采取的解决办法是从中央到各个地方的计划模式,典型措施就是五年计划。由于苏联企业都属国有,因此可以通过从上到下的指导性意见(计划)来加以引导,而不是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苏联模式看上去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促使许多贫困国家也跟着采取了计划性发展战略。

苏联的大推进式发展始于1928年制订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的发展策略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将资金投入重工业和机械生产。这加强了苏联建造资本设备的能力,从而加快了投资速度。苏联的经济规模足够大,可以容纳大型工厂的全部产品,因此大型工厂在苏联十分普遍。第二,苏联规定了产量,以此来引导企业经营。由于产量最大化可能导致亏损,企业得到了大量的银行贷款以弥补亏损。资本主义“严苛的预算限制”被“宽松的预算限制”所取代。第三,农业集体化。在政治上,这一政策引发的争议最大,因为农民不喜欢这一做法,他们情愿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耕作,并且希望村里能定期将土地重新分配以确保公平。事实上,集体化造成了农业产量大幅减少,并最终导致了1933年的大饥荒。第四,大众教育。建国后,苏联迅速普及了义务制学校教育。同时国家也大力开展成人教育,目的在于削减劳动力的岗位培训时间。

这些措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到1940年德国入侵时,苏联已经建立了成千上万的工厂、大坝和电厂。国家制订的计划在投资方面向重工业倾斜,因此重工业发展迅猛。到1940年,生铁产量已经从战前的最高水平每年400万吨提高到每年1,500万吨。这是当时英国产量的两倍,但只有美国产量的一半。发电量从50亿千瓦时提高到420亿千瓦时。(列宁曾风趣地说,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整个国家的电气化”。按照这个标准,革命取得了成功。)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28年的8%左右提高到1939年的19%。

消费品的产量同样得到提高,但增幅不大。一方面因为消费品并非优先发展的经济部门,另一方面也因为农业集体化造成了破坏。不过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产量出现反弹。1939年,苏联加工的去籽棉花约为90万吨。相比1913年的产量,这一数字翻了一番,同时也比英国当年的产量多出了50%(由于日本的竞争,英国的产量显著下降),但只有美国的52%。虽然人均消费量在1932年和1933年大幅下降,但从1928年到1939年,苏联的人均生活水平提高了20%。此外,教育和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也大幅扩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造成了重大打击:15%的苏联人死于战争(20岁至49岁之间的男性死亡率达到40%),住宅和厂房被摧毁。然而,1950年苏联就恢复了原有的资本总量,重新开始快速增长。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8%左右。到1975年,苏联的生铁产量达到约1亿吨,超过了美国。消费品产量同样迅速增长。看起来苏联模式是最适合贫困国家的发展道路。

但随后一切都乱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突然放缓。到80年代末,经济停止增长。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要进行“重组”。中央计划调控让位于市场经济,但这一变化来得太晚,已经无法挽救苏联解体的命运。

在苏联的案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首先,哪些措施是正确的?为什么从1928年到20世纪70年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如此迅速?答案涉及“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两个方面。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是因为在建立大规模、现代化的工厂时,苏联的体制非常有效。将资金用于重工业的做法加强了苏联建造厂房与设备的能力,同时宽松的预算限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否则在一个劳动力过剩的经济体中,将会有大量人员失业。就连农业集体化也有所贡献(虽然贡献很小),它加快了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因为城市里有新的工作机会。一开始,苏联在制订行政计划时并不需要多少远见,因为计划的目的就是使西方技术适应苏联的国情。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第二个原因是苏联人口增长速度较慢。1920年苏联人口为1.55亿,1990年增加到2.9亿。人口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之一是集体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生育率的下降。20世纪20年代,苏联妇女平均生育7个孩子。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一数字下降到2.5个。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城市化的发展,但就苏联而言(贫困国家的情况普遍如此),最重要的原因是妇女接受了教育,并且在家庭之外从事有偿工作。

其次,哪些措施是错误的?为什么苏联的经济增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放慢了脚步?对此有多种解释,既有短期因素,也有根本原因。具体而言,有人认为问题出在苏联经济不再是劳动力过剩;有人认为苏联不该浪费资金进行西伯利亚开发;有人认为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耗尽了民用产业中的研发资源;有人认为苏联在技术方面追上西方之后,就应该规划未来发展,而行政计划在这方面遭遇到了诸多困难;有人认为中央掌控本身就不可行(如果美国总统不得不尝试行政计划,美国经济会变成什么样?);还有人认为在当时,人们对于政府不再信任,只是随波逐流。苏联的解体导致部分研究者反对国家计划调控,转而鼓吹自由市场的优点。但是,其他国家采取了不同于苏联模式的计划调控,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政策可以用一句口号来概括:“富国强军”。战败迫使日本放弃了“强军”的打算,但它开始花费更大力气来追求“富国”的目标。日本需要“大推进”式发展来赶上西方。它的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1950年至1990年,日本的人均收入保持5.9%的增长速度,1953年至1973年期间更是达到了8%的高速增长。到1990年,日本已经达到西欧国家的生活水平。

日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进步,是因为它改变了明治维新时期和军国主义时期的科技政策。它不再根据日本的要素价格来调整现代技术,而是大规模地采用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投资比例占到国民收入的1/3左右。资本总量迅速增长,仅仅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就建立起了高工资的经济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要素价格必须根据新的技术环境来做出调整,而不是相反。

战后日本的工业化进程需要计划调控,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通商产业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曾对一部分政策工具加以完善,战后这些政策被用于加快经济发展。

通商产业省关注两大类问题。首先是生产规模——正是这个问题导致拉丁美洲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遭遇了失败。钢铁生产是日本取得的一项巨大成就。钢铁产量从1932年的240万吨上升到1943年的770万吨,之后下跌至1945年的50万吨,随后又恢复到1950年的480万吨。钢铁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大规模、资本密集型工厂的生产,做到成本最小化。1950年,有效生产的最小规模是100万吨至250万吨。大多数美国工厂的规模都超过了这个标准,但只有一家日本工厂(八幡钢铁厂,生产能力为180万吨)在这一范围之内。日本其余的钢铁厂产量都没有超过50万吨。于是,尽管日本的工资水平不高,但钢铁价格却比美国或欧洲的至少贵了50%。20世纪50年代,通商产业省的目标就是重组日本的钢铁产业,从而让所有的工厂都能以有效规模进行生产。通商产业省的影响力来自它对于银行体系的控制和调拨外汇的权力。要想进口焦炭和铁矿石,就必须用到外汇。到1960年,日本的现代化、大规模钢铁厂的生产能力提高到2,200万吨。此后,通商产业省采取间接调控的办法。通过“绿地投资”的方式,新的工厂建立起来,产量进一步提高。这些工厂都达到了有效生产的最小规模,当时这一标准已经提高到大约700万吨。与之相比,当时美国的大部分钢铁生产都在老的工厂里进行,这些工厂的生产能力低于最小规模的新标准。在技术上,日本工厂也更为先进。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