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全球经济史 [17]
德川时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均衡的繁荣格局。在17世纪,日本的人口和稻米生产都出现了增长,但劳动者的工资依旧停留在基本生活水平。在德川时期的晚期和明治时期的早期,普通民众每天摄入的热量约为1,800卡路里。大多数卡路里和蛋白质来自稻米、土豆和豆类,而不是肉类和鱼。因此,日本人普遍较矮:男性平均身高为157厘米,女性为146厘米。
不过,许多人过着更为富裕的生活。大约15%的日本人住在城市里。江户(即现在的东京)的人口达到100万,大阪和京都各40万,位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日本人的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休闲活动增多,农民享受“休闲假日”,在国内四处游玩。就农业社会而言,日本的入学率非常高。1868年,43%的男孩和10%的女孩入学就读,学习阅读和算术。超过一半的成人具备读写能力。以求知和消遣为目的的阅读行为十分普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书籍太贵买不起,但他们可以从书店租借图书。1808年,仅江户一地就有656家租书店,为大约10万户居民(差不多是当地人口的一半)提供图书。教育普及率较高,很可能是因为日本经济的商业化程度较高,这为日后的腾飞打下了基础。
德川时期的日本在工程和管理方面成就斐然,从位于长崎的首家钢铁铸造厂就可以看出。促进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军事需要。1808年,“菲顿号”进入长崎港,意图攻击荷兰人的运输船只。“菲顿号”威胁说,如果不满足他们的条件,就要轰炸港口。当时日本人缺少用于防卫的火炮,因为他们没有可以铸造炮管的熔炉。后来成为长崎统治者的锅岛直正对西方科学抱有极大热情,他建立起一支团队来创建火炮铸造厂。团队成员既有专家,也有精通铸铁的工匠。他们翻译了一本描述莱顿市铸造厂的荷兰语图书,照搬对方的做法。1850年,他们成功建造了一台反射炉。三年后,他们开始铸造火炮。1854年,长崎团队从英国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后膛装填式阿姆斯特朗火炮,并加以仿制。到1868年时,日本已经有11台熔炉用于铸铁。
明治维新
1839年,英国向中国发起攻击,意图迫使中国放开对鸦片进口的限制,因为鸦片是东印度公司利润最高的产品之一。1842年中国战败,贩卖毒品的帝国主义如愿以偿。日本会是下一个被征服的对象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于1853年率领四艘军舰抵达日本,他要求日本解除对外贸活动的限制。由于缺少现代化的海军力量,日本被迫同意,随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和俄国签订条约。日本迫切需要一支具有足够实力的军队。德川幕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日本的安全,但在许多人看来,这些措施远远不够,并且来得太晚。
1867年,明治天皇登基。改革派发动了一场政变,末代德川将军被迫放弃权力。改革派的口号是“富国强兵”。
新政权采取了全面的改革措施。所有封建领地都被“交给”天皇,全国190万武士的收入变成了政府债券。社会的四个阶层被废除,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得到确认,现代产权形式得以创立。封建时期的赋税改为向国家政府缴纳的土地税。19世纪70年代,这项税收占国家收入的绝大部分。1873年,日本引入普遍兵役制,建立起一支西式军队。这进一步侵蚀了武士阶层的特权,之前只有武士才能携带武器。1890年,日本施行首部宪法,以普鲁士为模板,建立君主立宪制。
从一个小问题可以看出明治时期日本社会的剧烈变革,那就是时间的测算。过去日本的计时器将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划分为6个时辰,然后将日落到第二天日出的时间划分为另外6个时辰。因此,白天和晚上的时辰并不相等。而且,一年之中,每个时辰的确切时间也在不断变化。德川时期的钟表匠凭借着聪明才智,将西方的机械钟改造成适合日本时辰的计时器。1873年,日本的第一条铁路竣工,明治政府遇到了麻烦:他们必须发布铁路时刻表。政府并没有采用复杂的时刻表,列出一年之内不断变化的火车出发和到站的时间,而是废除了传统的时辰计时法,代之以西方的24小时计时法。现代交通需要现代时间。
明治时期的经济发展
明治政府本想借鉴西欧和北美取得成功的标准模式来发展经济,但只引入了其中两项政策。第一项是通过废除领地间的关税建立起全国性市场,并且修建铁路网。第二项是普及教育。1872年,日本政府开始推行义务制小学教育。到1900年,90%的学龄儿童入学就读。政府还创办了一些中学和大学,但数量有限,竞争非常激烈。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前往国外学习。因此,相比其他贫困国家,日本发展教育的时间要早得多。表6将日本与印尼作了比较,后者可以作为亚洲和非洲大多数国家的代表。到19世纪晚期,在校学习的日本人占到总人口的相当大的比重(10.8%);到二战时,这一比重更是达到了现代水平(19.7%)。印尼的情况正好相反,比日本落后了好几代。大众教育是日本成功采用现代技术的重要原因。
标准发展模式的其他部分——投资银行和保护性关税——推行的难度更大。德川时期的日本没有任何机构能起到现代银行的作用。明治时期从一开始就建立了银行,但银行体系很混乱。日本花了五十年时间才参照德国模式发展出一套银行体系。在明治时期,由于银行业尚未完善,风险投资的功能由国家来完成。
表6 在校学习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1866年西方列强迫使日本签订条约,将最高关税定为5%,因此日本不可能利用关税来保护本国的工业发展。政府转而采取“针对性工业政策”来直接干预经济。其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是内务省和产业省,它们负责引进现代科技。19世纪七八十年代,产业省建立起日本的铁路网和电报通信体系。起初由外国技师来指导这些项目,之后日本政府在大阪建立起一所学校,专门培养日本工程师。在这批人员学成毕业后,日本迅速摆脱了对外国技师的依赖。日本人之所以亲自掌管这些项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确保采购政策有利于日本工业的发展。例如,日本的制陶企业接到了政府订单,为电报线路制造绝缘材料。日本的工业陶瓷产业就此诞生。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务省和产业省制定政策的基本前提是日本经济无法按照既定速度来引进现代技术,因此政府必须出面扮演企业家的角色。当时日本政府建立了国有的矿场和工厂,使用先进的进口机械,但大多数尝试在商业上都失败了。例如,富冈缫丝厂于1872年建立,使用法国机械和蒸汽动力,但一直亏本。19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卖掉了大多数国有产业,寄望于各家企业能够在政府设置的框架内自行决定经营事宜。日本企业最终解决了进口技术的难题,办法是通过技术改造,使之适应日本国情。
日本还面临着一个难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现代技术对于机械和工厂的具体规格有着严格要求,但这些规格专为西方企业设计,针对的是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到19世纪晚期,西方国家的工资水平远高于日本,因此西方的技术设计使用了大量资本和原材料以节省劳动力。然而这一思路并不适合日本,最终导致了成本过高。一些国家继续使用不适合本国国情的西方技术,但日本人采取了更富创造性的应对措施:他们改进了西方技术,使之在低工资水平的经济体中也能带来收益。
以早期的缫丝技术为例。就在富冈缫丝厂亏本经营的同时,小野家族在东京的筑地地区建立起一家工厂,同样使用源自欧洲的机械设备。但他们的机器由木头制成,而不是通常用的金属,并且他们使用人力推动曲柄来产生动力,而不是使用蒸汽机。通过此类方式对西方技术所做的改进在日本被称为“诹访法”。这种技术很适合日本,因为它减少了昂贵的资本,代之以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棉纺织技术同样也经历了转变。起初日本企业试图用骡机来纺纱,但并不成功。更受欢迎的是卧云辰致发明的废纱机。这种废纱机可以由当地的木匠生产,成本低廉(因而节省资本),同时它所生产的纱线质量并不亚于与之竞争的手纺车。废纱机并不是明治政府的高级项目,但它得到了卧云辰致所在地的生产发展协会的支持。
与印度的对比更有说服力。19世纪70年代,棉纺织业在孟买得到迅速发展,当地人使用英国骡机,并且按照英国模式管理工厂。他们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尝试来减少印度纺织业的资本投入。然而,日本人进行了此类尝试。其中一个基本步骤就是将工厂的运营时间从每天一个班次(11小时)改为两个班次(各11小时)轮换,前者是英国和印度的通常做法。日本人的变革将每小时工作分摊的资本减少了一半。从19世纪90年代起,环锭细纱机取代了骡机。这些技术革新都增加了劳动力相对于资本的比重,削减了成本。到了20世纪,日本已经成为成本较低的棉纺织品生产国,不仅超过了英国,就连印度和中国也不是它的对手。
农业领域也进行了技术革新。19世纪70年代,日本尝试使用美国的农业机械,但并不成功,因为需要太多的资本投入。更为成功的做法是增加土地的产量,哪怕需要为此投入更多的劳动力。1877年,“神力”水稻在大阪附近培育成功。在施加肥料并精耕细作的情况下,这种水稻产量极高。在农业省的支持下,有经验的农民组织将这种做法传播到日本其他地区。在明治时期,日本的农业产量稳步提升,对于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前提是技术革新以增加产量为目的,因为土地是农业生产中稀缺而又昂贵的资源。
帝国时期,1905年—1940年
日本社会在明治时期经历了巨大变革,但经济结构的变化速度很慢。传统产业,比如茶叶、丝绸和棉花,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产品出口换来的外汇用于购买进口机械和原材料。
1905年至1940年,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并且性质发生变化。制造业占国内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