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全球经济史 [12]
美国的领先优势不仅限于棉纺织业。1782年,奥利弗·埃文斯建造了第一家面粉自动加工厂。在19世纪前,每把手枪或步枪的扳机装置都不尽相同,制造枪械的匠人必须将每个部件与配套的其他部件装配在一起,才能保证装置顺利使用。法国人奥诺雷·勃朗和美国人伊莱·惠特尼最早提出设想,并尝试采用可相互替换的部件。但直到1816年左右铣床发明之后,大规模生产同等规格的零部件才成为可能。19世纪20年代,美国政府设在斯普林菲尔德和哈珀斯费里的兵工厂制造出可相互替换的零部件,适用于滑膛枪。1851年,在水晶宫博览会上展出的美国武器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派出一个代表团专门研究“美国体系”。零部件的可替换性这一理念先是传播到像柯尔特那样的私营军火商那里,随后在19世纪中期又影响了手表制造商,紧接着是自行车、缝纫机、农用机械等产品的制造商,最后又影响了汽车制造,可替换性成为福特的流水线体系的一部分。美国经济的成功取决于创新技术在工业领域内的全面应用。劳动力的高成本促使美国人采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要想对此做出成功的回应,就要有大量潜在的发明者。挑战与回应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就了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的时候,美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生产效率的领先者。
独立:拉丁美洲
西班牙帝国延续了三百多年,它将君主与殖民地的白人精英阶层联系在一起。18世纪,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君王们试图建立一个现代的财政和军事国家,但殖民地抵制了他们的敛财命令。不过,抗拒来自马德里的指令并不是最严重的问题,真正的麻烦源自殖民社会中种族与经济的分化格局。1780年,秘鲁爆发了图帕克·阿马鲁起义,白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遭到普遍威胁。这只是令白人不快的众多事件之一,它提醒了白人,社会金字塔的底层有多么危险。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本土,西班牙统治下的美洲殖民地意外获得独立。事实上,这些国家完全是被动地接受了这一结果。重建帝国显然不可能。在墨西哥,米格尔·伊达尔戈于1810年率领土著人起义,反对当地占据统治地位的“出生在半岛上的西班牙人”(指出生在西班牙本土的白人)。起初,这次行动吸引了克里奥人(指出生在墨西哥的白人)参与,但土著人的暴力行为针对全体白人,双方无法共同反对西班牙,最终起义遭到镇压。1821年,墨西哥获得独立,起因是克里奥人发动了一场政变,试图保住他们的特权地位,因为他们担心西班牙国内的自由主义势力抬头,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独立之后,墨西哥遭遇了几十年的经济停滞,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殖民社会的两难境地。18世纪晚期,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已经开始破坏墨西哥的制造业,结果就是像印度那样的去工业化。亚历山大·冯·洪堡解释道,“普埃布拉镇过去以制作精美的德福特陶器和帽子而闻名”,在“18世纪的头几年”,“这两个行业[出口的商品]繁荣了阿卡普尔科与秘鲁之间的贸易往来”。然而,从欧洲进口的商品破坏了这一贸易关系。
如今,在普埃布拉与利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往来,德福特陶器的很多生产作坊都被迫倒闭,原因就在于欧洲人从韦拉克鲁斯低价进口石器和瓷器。在1793年营业的46家作坊中,到了1802年只剩下16家陶器作坊和两家眼镜作坊。
1780年的真实工资相当于最低生活开支的两倍,到了19世纪30年代,真实工资已经降到了最低开支的水平。
纺织业同样受到英国进口商品的冲击。墨西哥的大多数布料由羊毛纺织而成,棉布要从加泰罗尼亚进口。18世纪90年代,英国对西班牙实施封锁,切断了进口商品的来源,棉布生产才在普埃布拉开始起步。这段繁荣期时间很短,因为1804年后,西班牙的进口商品重新进入墨西哥,而且在独立之后,全国到处都能见到廉价的英国布料。墨西哥的棉纺织业发展受挫。对此墨西哥采取的策略类似于亨利·克莱的美国体系以及李斯特向德国提出的建议。时任内政与外交部长的卢卡斯·阿拉曼开始对进口的棉纺织品征收关税,并且将部分税收用于组建阿维奥银行,专门为新工厂提供资金,用于购买设备。不过,墨西哥并没有建立全国性市场,因为地方性关税依然存在,并且交通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大众教育也被忽略了。
结果同样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从1835年至1843年,墨西哥新建了约35家棉纺纱厂。自1840年后,真实工资水平也重新提高。另一方面,当地缺少发展工程行业的激励因素,因为机器都依赖进口,安装机器并监控操作的工程师同样来自外国。同时,这些新建的工厂前途渺茫。在19世纪中期,棉纺织业处于停滞状态,其他行业的发展也不值一提。墨西哥没有出现美国式的整体进步。
下一波经济增长要等到迪亚斯时代。1877年至1911年,墨西哥处于波菲里奥·迪亚斯的独裁统治之下,故此得名。迪亚斯比阿拉曼更加积极地推行19世纪的标准发展策略。通过大量建造铁路,废除各州的商品过境税,迪亚斯成功建立起了全国性市场。他还利用关税来保护墨西哥工业。他采取了一项创新政策,那就是借助外国投资来为企业提供资本,而不是依赖本国的投资银行。外国投资还成为了引入先进技术的渠道。
在迪亚斯时代,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依然存在不足。一方面,墨西哥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工业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870年的674美元上升到1911年的1,707美元。另一方面,墨西哥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几乎与本国人员无关,因为外国工程师的任务只限于建造由外国公司设计的工厂,这意味着相关进步只限于国家扶持的行业。而且,增长带来的收益被少数人占有。在迪亚斯统治时期,真实工资呈下滑趋势。1911年,革命终于爆发。
教育与发明
为什么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墨西哥呢?有一种颇具影响力的解释将美国的成功归因于该国制度的“高品质”,而将墨西哥的表现归咎于该国制度的“低品质”。但到底是哪些制度在起作用?美国的优势源自一整套英国体系,包括财产权和法院、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钳制、人人平等的思想(但不包括南方地区)、民主和自由放任政策(但不会因此放弃关税)。墨西哥的劣势包括土著人对于土地的集体所有权、社会与种族的极度不平等、将殖民遗产中最糟糕的部分永久继承下来的政治体系——各级法院之间的判罚互相矛盾,政府过度管制商业活动,税收系统效率低下(虽然根据殖民时期的经济增长幅度,人们有理由怀疑这一因素的重要性)。
经济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力超过上述的制度因素。美国于19世纪初率先采取标准发展策略。宪法废除了地方关税,加上新技术(蒸汽船、铁路)的发明使交通条件得到改善,美国由此建立起全国性市场。自1816年起,美国开始采取保护性关税措施,并建立全国性银行体系来稳定货币。最后,大众教育早在殖民时期就已开始。墨西哥也在逐步推进这些政策——19世纪30年代,墨西哥建立起关税和银行,但在1880年之后才建立全国性市场,直到20世纪晚期才推行大众教育。教育政策的差异有助于解释两个国家的不同发展轨迹。
不同的技术发展道路体现了技术供求关系的差异。一方面,早在1800年,美国的真实工资就已远远高于英国的水平。高工资产生的额外费用促使企业采用能够节约劳动力的机械设备。随着新发明的出现和生产率的提高,工资进一步增长,于是整个过程不断循环强化。另一方面,墨西哥的工资远低于美国的水平,因而缺乏这样的激励效果。
美国的技术供应也远超墨西哥。原因并不是宗教差异,也不是西语文化的中世纪特色(或者说,非理性特色)。提出上述看法的人是伟大的德国地理学家,科学巨擘亚历山大·冯·洪堡。1803年,他曾在墨西哥短暂居住。当地的科学水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大陆没有哪座城市,包括美国的诸多城市在内,能够像墨西哥的首都城市那样展现出如此伟大而又坚实的科学成就。
洪堡列举的例子包括当地的大学、矿区的学校、艺术研究所、植物园和博学家。通过公开讲座,普通民众对科技文化有所了解。就连偏远的省份也开始进行科学学习。
来自欧洲的旅行者必然会感到惊讶,在这个国家的内陆地区,紧靠加利福尼亚边境的地方,一些年轻的墨西哥人正在思考在水与大气合为一体的过程中,水自身该如何分解。
并不是因为墨西哥没有经历启蒙运动,所以经济发展才遇到阻碍,真正的原因在于劳动力普遍缺乏实用技能。读写能力可以说明这一点。一方面,在美国,到了18世纪末,超过70%的成年白人男性有读写能力,到1850年时,这一数据接近100%。另一方面,黑奴(占总人口的14%)几乎都不具备读写能力,因为具备读写能力的美国男性的比率是86%。在墨西哥,绝大部分白人具备读写能力,但剩余人口却都不具备:“我们只有在白人群体中才能发现……思维能力。”在墨西哥,白人仅占总人口的20%,因此具备读写能力的人口比率大约就是这个数字。
从美英两国出版的发明家传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差异对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发明家都具备读写能力。不具备的人很难做出发明,因为他们没法阅读技术文献。此外,发明家自己也经营企业,他们要写信,签署合同,获取专利,还要与客户洽谈。要在商业世界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能读会写。在美国,大多数白人男性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墨西哥,约有80%的人被摒除在外。因此,墨西哥人在工程机械方面采取创新举措的可能性也大幅减少。
造成两国差异的直接原因很清楚:美国的学校数量远多于墨西哥的。新英格兰在殖民时期就通过政府资助和强制就读的方式,差不多实现了全体男性扫除文盲的目标。贺拉斯·曼领导了马萨诸塞的教育改革。1852年,该州参照普鲁士的做法,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公立学校运动”扩散到北方各州,因为这一做法适应工业发展的需求。大众教育和巨额关税一样,成为了美国的标志。1862年,代表佛蒙特州的议员贾斯廷·史密斯·莫里尔提出一项法案,要求将联邦土地拨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