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儿童心理学 [5]

By Root 1296 0
验员创造了一个“零社交的”A非B测试。测试中,在没有其他人可见的情况下,婴儿看到了A和B两个地点(实验员坐在了一块幕布后面)。一只手从幕布后面伸出来,反反复复地将物体藏在地点A。婴儿数次成功找到物体后,这只手再次出现,将物体放在了地点B。这一次,在地点B的第一次测试中,超过半数的婴儿成功地从新地点拿到了藏起来的物体。因此,在没有社交暗示并且只关注隐藏情形的空间安排中,婴儿就很少会去错误的地点搜寻了。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种类

婴儿的环境中有很多物体会移动并发出声音,但其中只有一部分有主体性——能自发地运动。例如,宠物会移动、发出声音,并做有趣的事。车也会动、发出声音,但并不能自己决定何时开始移动。事实上,和动作有关的所有物理线索都显示了某个东西是否有主体性。婴儿在发展的早期就能发觉这些线索。

一组相关的系列实验采用了“光点”演示。光点演示开始是利用人来制作的。实验员将小小的光点粘在主要的关节和头部,然后拍摄人们在黑暗中穿着黑衣服移动(见图6)。这些光点的运动使得观看影片的成人能够看出人们在走路、跳舞、做俯卧撑或骑自行车。甚至性别也可以通过光点的运动显示出来。以婴儿为对象的光点实验显示,婴儿也能够区分走路和随机的移动,还能分辨头下脚上的走路。他们还可以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种类,例如狗和车。在狗和车的实验中,一些3个月大的婴儿看到了狗和车的照片,这些照片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特征信息。婴儿可以很容易地区分这两种照片。另外一些婴儿看到的是车的运动或狗的运动。尽管没有其他的视觉特征,这些婴儿同样可以成功地区分狗和车。因此,运动的类型是区分生物和人造物(例如车)的一条重要线索。

图6 一个走路的人在做光点演示

另一个方法利用“依次触摸”来表明,婴儿可以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可以坐起来并操纵物体的婴儿在触摸东西时并不是不加区分的。相反,他们的触摸是有条理的。在一次演示中,12个月大的婴儿拿到了一大套玩具,其中一半是玩具汽车,另一半是玩具动物。这些婴儿依次触摸同一类别玩具的次数非常多。甚至当玩具的外形很相似时,同样的“依次触摸”现象也出现了。在一项研究中,实验员制作了和玩具家具外形相同的木质玩具动物。玩具家具上绘制了像眼睛一样的图案。但即便如此,婴儿对不同玩具的表现还是不同的。例如,如果婴儿拿到的是一系列的玩具动物,然后再拿到一个家具玩具或一个玩具动物,他们会花更长的时间来研究玩具家具,而不是和家具形状相同的动物。这类实验说明,婴儿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来将物体分类。

新兴的“本质主义”理论

从理论上说,这些研究推广了一个观念:即便是婴儿也会得出关于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理论”。大一点的儿童(两三岁)和婴儿一样,也会使用比外在表象更深刻、更接近物体本质的特点来对物体进行分类。例如在一个很著名的实验中,两岁的儿童看了一系列图片,图片描绘了常见的、住在鸟巢里的鸟(知更鸟、麻雀、画眉)。然后他们看到了一只不那么熟悉的鸟(例如渡渡鸟)的图片,这种鸟长得甚至不太像鸟。接着,他们被问道:“它住在鸟巢里吗?”儿童判断这只渡渡鸟也住在鸟巢里。当看到一张翼龙的图片(看上去像鸟,但实际上是恐龙)时,儿童判断它并不住在鸟巢里。因此,他们的分类行为并不完全依赖于外表特点。相关实验也显示,即便是幼儿也早就学到了一些关于种类的基本原则,并且会根据这些原则对自然世界进行归类。这些理论可以被笼统地称为“心理本质主义”。这些基础原则或本质特征会引导儿童之后的发展。

根据本质主义理论,幼儿发展出关于生物的概念时,通常会超越可以观察到的外在特征。幼儿会注意到因果关系,他们会搜寻因果解释,来帮助他们理解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这种“将儿童比作理论家”的说法也揭示了儿童将人造物品归类时所依据的原则。物体的运动和功能同样重要。人造物品(例如家具)是专门被设计用来实现特定功能的。因此,儿童会将许多外表非常不同的东西分在一类,例如“包”或“椅子”。只要一个人造物品能实现一个包或一把椅子的功能,那它就是一个包或一把椅子。幼儿不会指望人造物品能长大、自己动或生孩子。但是,他们会期待生物(例如狗、兔子或苍蝇)能做到这些。即便是4岁的儿童都能说出,椰子会自己改变颜色,但是吉他不会自己弹奏。理论上说,通过观察和学习,基于搜寻使事物相近的隐藏特征(本质主义偏见)的先天倾向,儿童会发展出对自然原因的理解。

多感官知识的重要性

4岁的儿童在面对各种信息时检测规律的能力能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通常,物体的运动或自然物的外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例如,汽车的典型运动会遵循在一条直线上保持匀速的规律。而一条狗或一只苍蝇会随机地四处移动,随意改变路线或速度。视觉信息通常会伴随相应的声音(发动机的声音通常是平稳的,而嗡嗡声或跑步声通常是不平稳的),也可能会伴随味道,有时还会伴随触觉信息。即便是两个月大的婴儿也能够探测到视觉或听觉规律。在一个关于统计学习的实验中,婴儿在电脑屏幕上观看了一系列彩色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并不是随机,而是成对出现的(例如,一个蓝色的十字之后总是一个黄色的圆圈)。婴儿不仅学到了熟悉的形状,而且学到了成对出现的规律。

这种演示(婴儿和儿童从中可以探测到特征或事件中的统计关系)揭示了一个强大的学习机制。统计学习使得大脑可以学到任何事件或物体的统计结构。因此,大脑可以学到潜在的,甚或是隐藏的关系,这些关系也可以被称为“自然原因”。统计结构的学习都是多感官的。例如,当儿童学习鸟类的时候,他们会了解到鸟类体重很轻、有羽毛、有翅膀、有喙、会唱歌、会飞翔,这些特征都会一起被了解。儿童看见的鸟也许会有些不同,但是每只鸟都有这些特征,例如会飞翔、有羽毛、有翅膀等。因此,每次独特的体验都会激活觉察飞翔动作、羽毛质地、叫声等的脑细胞。这些脑细胞因听见、看见和触摸鸟类而被激活,它们之间产生的连接被这些共同的特征反复强化,因此创造出针对这个特定概念的多模式神经网络。这种网络的形成取决于每天的经历,经历越多样化,网络就会越丰富。这一学习原则为托儿所和小学中多模式指令和积极体验教学法的使用提供了依据。

确实,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成人脑成像实验(fMRI——这项技术测量大脑中的血流量并识别出哪些大脑区域最为活跃)显示,即使只是读到一个概念的名字,和体验这个概念相关的所有感官系统都会被同时激活。例如,读“踢”这个词会激活运动系统中我们踢腿时会用到的脑细胞,即便我们读的时候腿并没有移动。因此,关于概念的知识是分布在整个大脑中的,而并不是分开存储在一类概念“词典”或特有的知识系统中的。多模式体验强化了整个大脑的学习。相应地,多模式学习对幼儿而言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果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多感官体验,老师则能够使这些自然学习和发展机制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第三章 学习语言

语言是儿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当婴幼儿通过物品对这个世界进行大量学习的同时,他们很少会在完全沉默的状态中操纵物体。通常婴儿会发出声响,并将物体递给成人或大一点的儿童。玩耍时,成人会自然地把物体的名称告诉儿童,并且还经常提供额外的相关信息。当成人一边指着一边说出一个新事物的名称时,婴儿学习词汇的速度最快。确实,婴儿的大脑似乎准备好了要快速地学习新的词汇。15个月大的儿童,听一次新词就能准确地学会了。有些研究显示,两岁儿童每天都能学会10个新词。大脑中惊人的语言功能促成了这样的学习。

儿向语

婴儿能轻易学会语言的原因之一是,我们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和他们说话。我们用儿向语(IDS)或父母语。就像在第一章中提到的,儿向语似乎是人类生理上预先设定的程序,而且成人和儿童都在使用。儿向语有一种“歌唱式的”语调,会提高音调、夸大词长、用额外的重音、夸大言语中韵律或音韵的部分。确实,对语言韵律的敏感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关键前提。不同的语言通常会有不同的韵律特点。例如,阿拉伯语和法语在韵律上听起来是不同的,法语和俄语又有所不同。吮吸实验显示,刚出生4天的小婴儿就能够区分法语和俄语,这种区分似乎依赖于语言的韵律。

儿向语中韵律或音韵的夸大有几个可以促进语言学习的重要特征。首先,提高音调会着重突出声音线索,表明词的开始和结束。尽管我们都将一段话看作一系列的词,但实际上它是一连串不间断的声音。我们知道这段声音中哪些是独立的词,因为我们学过了这些词。但如果是一种陌生的外国语言,我们就很难将一个个词挑出来。例如,大约90%的英语双音节词都有“强弱”(或“轻重”)的韵律规则,例如BA-by,BOTT-le和COOK-ie。在儿向语中,一个强弱模式的第一个音节会被格外强调,让婴儿知道这个词从这里开始。婴儿会学到这种强弱重音模式是英语双音节词的特征,所以他们会开始期待一个词是由着重的音节开始的。如果生词不符合这个规律,婴儿会错误地将它分段。例如,实验显示,当7个月大的婴儿听到HerguiTAR is too fancy这句话时会假设taris是一个新词。而10个月大的婴儿则不会再犯这种分段的错误。

儿向语的另一个作用是获取关注。婴儿喜欢儿向语,所以他们会专心去听。实验显示,即使是新生儿,对儿向语的喜好都会大过成人指向性言语。尽管我们也会对外国人说话更大声并且使用夸张的音调,但我们并不会使用同样夸张的韵律。相似地,尽管我们似乎会对宠物使用儿向语,但对所谓“宠物语”的声音特点的详细分析显示,宠物语和父母语是相当不同的。宠物指向性语言并不包含儿向语中夸张的音韵曲线,而且不包含发音特别清晰的元音。因此,在获取关注的同时,儿向语强调了能够促进语言学习的关键语言线索。

儿向语的最后一个特征是突出了新的信息。在一项研究中,母亲要向婴儿读绘本,研究人员测量了哪些词被强调得最多。在76%的情况下,新词获得了主要的强调。当新词出现第二次的时候,在70%的情况下它们会被再次强调。当母亲将这本书读给另一个成人听时,这个现象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出现在了不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