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儿童心理学 [4]
关于早期记忆和关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自一些著名的实验,这些实验利用了婴儿床上的悬挂玩具。当婴儿仰面躺在床中时,会花很多时间踢腿。为了创造实验条件,实验员将丝带绑在了婴儿的脚踝上(见图3)。起初,丝带只是系在了架子上,所以踢腿不会带来任何影响。一旦这个踢腿的“基准”速度被获取后,实验员便将丝带绑在了一个有趣的悬挂玩具上。这个玩具会晃动并发出音乐声。婴儿非常快地学到了,提高踢腿速度会使玩具动起来。几天之后,婴儿被放回到有着同样玩具的床内。他们的踢腿速度被再次测量。尽管这次的悬挂玩具没有因踢腿而晃动,相比基准速度,3个月大的婴儿仍旧会踢得更快。这意味着,他们能够保留关于因果关系的记忆。
图3 利用床上的悬挂玩具来测试婴儿的记忆
实际上,额外的踢腿说明记忆仍然存在,可以持续长达两周的时间。如果这种关联的“提示”再次出现(例如在将丝带绑上婴儿的脚踝之前,短暂地晃动悬挂玩具),这些小婴儿的记忆可以保持长达一个月。在悬挂玩具之类的实验场景中,“学习事件”(即通过踢腿来晃动悬挂玩具)是一个一次性的事件。婴儿只体验到一次,但是却学到了并且能记得住。在日常生活中,婴儿当然每天都会体验到关联或因果关系。因此婴儿的记忆可能比实验中表现出的更好。
关于早期记忆的持续,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做了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曾有一批儿童在6个月大的时候参与过一个声音定位实验,这个研究团队决定在他们两岁半的时候再将他们召回。在声音定位实验中,这些6个月大的婴儿曾被要求在黑暗中去抓一个会咯咯作响的大鸟玩偶[2]。两年后,这些儿童回到了同一个实验室,见到了同一位女性实验员,看到了一些玩具,包括大鸟。然后他们又要在黑暗中摸索。这些儿童对他们6个月大时的体验展现出了清晰的“内隐”记忆。对比其他在6个月大时没有这项体验的两岁半儿童,他们在抓大鸟时明显快很多,而且更准确。事实上,如果给他们一点点早期记忆的“提示”(在进入黑暗之前的半个小时,给他们听3秒钟的咯咯声),这些儿童在黑暗中抓取得还会更快。
这很好地证明了,长期记忆的形成最早是从6个月就开始的。和成人一样,如果有一些提示或线索,儿童在记忆任务中会发挥得更好。另一个表明内隐记忆存在的事实是,多数两岁半的儿童并没有因“在黑暗中摸索”而感到不适。相反,超过一半的对照组中的儿童(他们在6个月大的时候没有在黑暗中摸索过)并不喜欢坐在黑暗之中,并且会在实验结束前就要求实验停止。
跨通道感官知识和早期的数字概念
小婴儿也对物体有着多方面的认识。作为成人,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就能够推测出一个物体的触感。例如,如果一个看上去像是石头的物体实际上是海绵,我们会感到惊讶。1个月大的婴儿似乎也能在感觉通道之间建立联系。有一个实验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个实验使用了一个表面有小疙瘩般凸起的奶嘴。实验员给婴儿两个可以吸的奶嘴,一个是表面有凸起的,另一个是光滑的。实验员确保在奶嘴被放进嘴里之前,婴儿没有看到奶嘴。这意味着婴儿只对奶嘴有过触觉体验。接着,实验员把两个奶嘴的图片拿给婴儿看。婴儿都更喜欢看他们刚刚吮吸过的那个奶嘴。吸过有凸起奶嘴的婴儿会盯着有凸起奶嘴的图片看,而吸过光滑奶嘴的婴儿会盯着光滑奶嘴的图片看。
事实上,有很多实验方式展现了婴儿对多感官的理解。在一个采用视频的实验中,实验员给了婴儿两种选择:观看两个或三个“说话的”头部。视频中会有两位或三位女性实验员看着婴儿,并做出说“看”的口型。同时,视频中两个或三个不同的声音在说“看”。这些声音通过一个中央话筒播放出来。当婴儿听到的是两个声音时,他们会看向有两位女性的视频。而当他们听到的是三个声音时,他们会看向有三位女性的视频。这个实验不仅体现出了婴儿对多感官的领悟,而且表明了他们对数字的理解——三比二要多。
另一个被认为是部分天生的认知系统是数字。例如,5个月大的婴儿似乎就能够加减小的数字。在这些数字实验中,婴儿坐在父母的大腿上观看小舞台上所发生的事件。当他们看向空空的舞台时,一只手从侧面将米老鼠玩具放在了舞台中心。然后,舞台前的隔板升了起来,遮住了视线中的米老鼠。在婴儿观看时,这只手又从舞台的侧面出现了,并将第二个米老鼠放在了隔板后面被遮挡住的区域。隔板降下来时,婴儿会看到一个或是两个米老鼠。两个米老鼠是预料中的结果,但是一个米老鼠则是错误的,因为一加一等于二。如果出现的是一个而不是两个米老鼠,婴儿注视的时间会明显长很多。在这个实验的减法版本中,婴儿也做出了类似的反应。在减法版本中,两个米老鼠都被藏在了隔板后面,然后婴儿会看见一个米老鼠被拿走了。隔板降下来时,如果两个米老鼠都在,婴儿注视的时间会比只有一个米老鼠的时间长很多。这一“数字概念”的早期证据,被认为说明了存在着一个用来代表小数字的先天的大脑系统。在这类实验中,婴儿对于数字1、2、3的表现都很好。但这之后,他们似乎会将大的数字认作“很多”,并利用基于比例的一个近似系统来运算。这将在第五章中详细讲到。
物体之间的物理关系
婴儿似乎还对物体之间的物理关系有着非常精确的预期。这些关系包括遮挡、包含和支撑。测试这些预期的实验通常也是基于“超出预期”的范例来设计的。婴儿坐在父母的腿上观看小舞台上发生的事件。父母通常戴着眼罩和耳机,这样他们便不会在无意间影响到孩子的反应。这类实验显示,当一个物体被它前面的其他物体遮挡或覆盖时,婴儿不会假设这个物体就此消失了。
在一系列著名的“超出预期”实验中,婴儿观看了一个隔板会自己转动的舞台(见图4)。隔板会从水平的位置开始转动,渐渐遮挡住舞台上的物体,然后一直转动直到碰到这个物体为止。如果舞台上有个木头盒子,相比隔板在碰到盒子后就停住(转动了120°),如果隔板能转动180°(不可能的情形),婴儿盯着看的时间会长很多。如果一个类似尺寸的海绵被放在舞台上,婴儿会预料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如果屏幕转过120°,他们并不会一直盯着看。在两种情形中,婴儿都显然在预测,隐藏的物体仍旧存在。对婴儿来说,并非看不见就不存在。
图4 超出“隔板无法穿透一个固体”的预期
另一组实验用到了在舞台上沿着轨道行驶的玩具车。在最初的舞台布景中,玩具车在一段坡道的顶端,沿着坡道和舞台铺设了一条轨道。然后隔板升起来,遮挡住了部分的轨道。在婴儿观看的过程中,玩具车从坡道顶端开始移动。它行驶过坡道,然后沿着舞台短暂地通过了隔板背后再次出现,并一直行驶,直到从舞台侧面消失。在婴儿看过几次之后,隔板升了起来,并且有一个障碍物被放在了轨道上。接着隔板再次降下去,车被放在坡道顶端并开始行驶。如果婴儿明白隔板后面的障碍物仍旧存在的话,他们就不会期待玩具车的再次出现。相比车不再出现,当车再次出现时,3个月大的婴儿注视的时间都会长很多。这再次说明了,婴儿会认为隐藏起来的物体也仍旧存在。
从脑成像方法的发明开始,此类实验便增加了对大脑反应的记录(EEG,即脑电图)。脑电图测量的是,在环境事件的刺激下,脑细胞之间传递的低压电信号。在一个脑电图实验中,婴儿看着玩具火车驶入一个隧道但是并没有从另一端驶出。然后这个隧道被提起来,露出了火车。火车的出现是意料之中的——火车显然还留在隧道内。而有时,隧道被提起来时,里面是空的,尽管没有人看到火车离开了隧道。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消失情形。还有些时候,火车从隧道的一端驶入,从另一端驶出,然后隧道被提起来,可以看到里面没有火车。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消失情形。研究人员对比了婴儿在两种消失情形中的大脑活动。面对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消失情形,大脑活动是相当不同的。因此,尽管在两个情形中婴儿都没有看到火车,而且婴儿都在盯着同一个空的位置看,但大脑内的电信号呈现出的模式却是不同的。在意料之外的消失情形中,婴儿盯着看的时间也明显长很多。这个实验表明,延长的观看时间确实说明了婴儿在思考什么。
搜寻行为
心理学实验之所以会想要确认对婴儿来说是不是“看不见就不存在”,是因为儿童心理学中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理论,即婴儿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建立客体永久性的概念。让·皮亚杰(见第七章)认为,婴儿在18个月之前都不完全具备客体永久存在的概念。一个重要的实验测试了婴儿会在哪里搜寻物品。皮亚杰演示了,即便是10个月大的婴儿也会在找隐藏的物体时找错地方。在皮亚杰著名的“A非B”实验中,婴儿看到一个实验员反复地将一个很诱人的物体(例如一串钥匙)藏在一块布底下(“地点A”,见图5)。每次实验员藏好以后,婴儿都可以把布掀开并拿走钥匙。然后婴儿再看着实验员将钥匙藏在一块新布底下(“地点B”)。令人惊奇的是,多数婴儿都会再次掀开地点A的布,因而没能找到钥匙。当隐藏地点是透明的盒子时,婴儿还是犯了同样的错。尽管在地点B的盒子里能够看见钥匙,婴儿仍旧会打开地点A的盒子。
图5 在A非B实验中,婴儿注视着地点B,但仍在地点A搜寻
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这种搜寻行为。一个是皮亚杰原创的理论,叫作不成熟的客体知识说。其他的理论包含大脑不成熟说——大脑各系统之间尚未成熟的连接会阻碍婴儿了解隐藏地点(地点B)及控制行为(把手伸向地点A)——和动作持续说(婴儿无法抑制地习惯性将手伸向地点A)。但是,也许是其中最有趣的一个近期理论指出,在所有的实验中婴儿都是活跃的社会伙伴。在经典的A非B实验中,实验员会一边和婴儿进行眼神交流,一边说话(“你好,小婴儿,看这里”)。这种信号通常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中,我们这么做”(即将手伸向地点A)。为了测试这种“教学”说是否有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