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儿童心理学 [11]

By Root 1292 0
时间线索、有条理的描绘。

最后,和父母、家人、学校里的朋友聊过往的事情可以帮助构建儿童个人的自传式历史。这对发展自我的概念很重要。年龄小一点的儿童会用关于过去的讨论来加强他们对家庭和自己在家庭中角色的理解。学龄儿童谈论他们自传式的过去来加深他们和同伴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我们的过去,我们与他人“分享自己”,并且使人际关系更加牢固。创造一个共同的经历也可以使我们变成社区或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研究人员相信,这一类的共享会帮助儿童学会如何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群体中找到“自我”。自我定义的方方面面在不同文化中各有不同,例如一个人的“个人故事”在西方社会比在亚洲文化中更具有重要性。

学着去学习和推理

对婴儿和幼儿的研究(见第二章)已经告诉我们,很多早期的学习是无意识的,并且部分取决于感官系统的运作方式,例如看和听。人类感官系统吸收信息的方式能够促使我们发展出解释框架。例如,对朴素物理学的解释系统是围绕一个核心框架来组织的,用来描述完整的、固态的三维物体可能出现的行为。基于对物体动态的空间和时间行为的观察,人和动物会建立一个重要的实证基础。与此同时,儿童的大脑会跟踪各式各样的统计相关性。这个统计数据库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动态的空间和时间关系。此外,幼儿会寻找隐藏的特征来帮助他们理解物体和事件之间的相似性。儿童会寻找这类特征,因为他们在积极地学习“因果解释框架”以解读他们身边的世界。儿童在学校的经历会拓展他们对感知和因果的学习。

除了对事件的因果结构进行内隐式推断之外,儿童一旦进入学校,还需要将这些学习过程外显出来。儿童需要刻意地使用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需要明确地用理论来整合证据。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刻意地而非直觉地提出和检验假设。这可以通过系统的干预和操纵来实现。行动——儿童在学习环境中主动地做某件事——对因果学习似乎是很关键的。要实现最优化的发展,这些学习和推理的过程(以及通过模仿和类比所进行的学习)必须是外显的。例如心理学研究显示,儿童如果能够操纵不同的诱因并能够观察这些操纵的效果,就能学到更多。

在一个关于因果学习的实验中,2到5岁的儿童得到了一个陌生的玩具机器,并且被告知这是一个“物体检测器”。儿童得知,特定物体可以被放在机器上并且让机器启动(机器会发光并播放音乐)。儿童在观看的时候,一块积木(A)被实验员放在了机器上,但没有任何反应。接着,第二块积木(B)被加了78上去,机器开始播放音乐。然后儿童被问道:“你可以让它停下吗?”多数儿童会将积木B拿走,然后机器就停下了。

与此同时,第二章提到过的直觉物理推理很容易出现偏差,这恰恰是因为我们感官系统的运作方式。一个例子是幼儿身上常见的“重力错误”。幼儿会假设,如果一个东西掉了,它会直直地落下。之前对重力的体验告诉他们,这个假设通常是正确的。但是,当儿童看见一个球被丢进了一个装置里,里面是由三条不透明的弯曲管道组成的视觉空间迷宫时,重力法则在这里也许不再适用。尽管如此,幼儿还是会根据“垂直下落”的法则来找球。他们能看见管道的弯曲,但显然还是忽视了这一事实:弯曲意味着管道的出口并不是在入口的正下方。他们仍旧运用了重力法则,所以他们会一直在错误的地方寻找。

事实上,在更加复杂的情况下,成人也会犯类似“重力错误”的差错。例如,多数成人仍旧直觉上认为物体是垂直下落的。因此他们认为,一个球如果从移动的火车的窗户掉下去,会沿着直线掉落。但事实上,球不会垂直下落,而是会沿着一条弧线下落。这是因为,移动的火车会对球产生一个力,这个力改变了球在下落过程中的轨迹(这是牛顿物理学)。多数儿童(和很多成人)会运用前牛顿理论来解释抛物运动,并推断掉下时产生的动力控制着掉落。要让成人和儿童利用牛顿物理学做出正确的判断,直接的教学是有必要的。事实上,脑成像工作显示,即使我们成功地学会了某些科学概念,例如牛顿力学理论,这些概念并不会取代我们具有误导性的朴素理论。相反,两种理论大脑似乎都会保留。在某个特定场景中,能否选择正确的推理基础取决于我们能否有效地(和无意识地)抑制对错误物理模型的使用。

归纳和演绎推理

学龄前儿童会运用归纳和演绎推理,而且这两种推理方式在上学之后也仍旧很重要。归纳推理在人类的推理过程中随处可见,其中包含着“对给出的信息做额外的解读和分析”。一个典型的归纳推理问题可能是:“人有脾脏。狗有脾脏。兔子有脾脏吗?”因为这三类都是哺乳动物,所以4岁的儿童都会通过类比来推理得出兔子应该也有脾脏。但是,如果儿童被问道:“狗有脾脏。蜜蜂有脾脏。人有脾脏吗?”他们会不太愿意去做归纳推理(成人也同样)。这是因为,归纳推理中最重要的限制因素是前提和结论在种类上的相似性。狗和蜜蜂并不相似。成功的归纳推理还取决于样本大小,以及所提到的属性的典型性。

归纳推理最常见的形式可能就是通过类比进行推理。我们使用类比时会想到,两种实体的相似性不仅在于外形,而且在于底层结构。结构的相似性可以很简单,比如魔力粘发明背后的类比。魔力粘的发明者通过观察发现,植物毛刺之所以能粘在衣服上,是因为有非常微小的钩子,所以他发明了一种有许多钩子的材料。这使得魔力粘可以通过类似钩子的机制来达到粘的效果。结构的相似性还可以是相当抽象的,例如通过将原子结构类比成太阳系来教儿童。这个类比依赖于轨道运行之间的结构关系。在太阳系中,行星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在原子中,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行。在这两个例子中,旋转物体能保持在各自的轨道上都是因为重力的原因。

尽管外观上相似的类比更容易被发现,但一旦儿童懂得了类比中的关系或结构的相似性,归纳推理就变得易如反掌。例如,针对学走路的幼儿和3岁儿童的研究发现了许多不同情况下的类比推理。如果大家都能明白类比中的关系,那么学习表现上的发展差异就将取决于其他因素了,例如“工作记忆”的效率。但是,如果儿童不懂或者不知道类比中的关系基础,那么类比推理就会变得很困难,即便对年龄大一些的儿童也是如此。成人也是一样。智商测验中的类比题很难做,不是因为需要完成很多类比推理,而是因为不熟悉前提。例如,如果你不知道流明是测量亮度的单位,就很难完成类似“英尺之于长度就好像流明之于什么?”的推理。

相比归纳推理问题,演绎推理问题只有一种逻辑上成立的答案。演绎推理对学校里的很多学科都很重要,尤其是数学。心理学研究通过“逻辑三段论”测量了演绎推理的发展。在一个三段论中,即使答案和已知的事实相悖,这个答案也可能是演绎上成立的。例如,已知:

所有的猫都会汪汪叫。

雷克斯是一只猫。

如果问题是“雷克斯会汪汪叫吗?”,那么逻辑正确的答案是“会”。

在这种“与事实不符”的三段论中,前提和我们的常识(狗会汪汪叫,而猫会喵喵叫)相悖。但是,这个前提的可能性或真实准确性并不是重点。测试推理时要接受前提的有效性并做出逻辑正确的演绎。

研究显示,4岁的儿童已经可以正确地解答逻辑三段论,尽管它们与事实不符(就好像汪汪叫的猫的例子)。但是对所有年龄的人而言,熟悉前提下的三段论会容易一些。实验还探究了,如何使与事实不符的推理对儿童来说更容易一些。例如,将与事实不符的前提放在游戏情景中(假装在一个猫会汪汪叫的星球上),能够帮助幼儿做出更符合逻辑的推理。不过,如果被明确要求去思考这些前提,4岁的儿童也可以完成与事实不符的推理。例如,当被告知:

所有的瓢虫背上都有条纹。

“小雏菊”是一只瓢虫。

“小雏菊”身上有点点吗?

一个4岁的儿童说道:“所有的瓢虫背上都有条纹。但是并不是这样的。”然后他演绎推理出“小雏菊”是有条纹的而不是有点点的。因此,即使是幼儿也可以意识到,无论什么前提在逻辑上都暗含着结论。儿童再大一些,会更擅长在许多情况下做出演绎推理,这在下一章中会讨论到。不过很明显,学龄前儿童就已经能够基于前提做出逻辑演绎;如果配合有效的小学教育,儿童的逻辑推理技能就会有助于学习。

学着去阅读和书写

书写这一文化创造对人类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书面的符号系统,例如英文字母或汉字,是用来象征口头语言的视觉代码。因此,阅读是一个认知过程,用来理解以视觉符号系统呈现的言语。简单来说,阅读就是理解书面的言语。

通过将信息写下来,我们可以和尚未出生的人交流,也可以为过去做一份记录。一旦学会了阅读,我们就可以用阅读来改变我们的大脑。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获得新的信息,而不用通过直接体验。研究清楚地显示,阅读不仅是一项视觉技能,而且是一项语言技能。语言发展的不同方面,例如语法和语义知识,都在如何让儿童有效地学习阅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语言知识中,对阅读学习最重要的是音韵知识。这是关于声音和构成词的不同声音组合的知识。关于韵律结构、词的边界和音节重音的知识都很重要。我们学着说话的时候,并不会有意识地去想组成不同词的声音元素。因此,我们学着阅读和书写时,需要明确地运用音韵知识。心理学家提出“音韵觉识”这一专业术语,用来描述儿童明确的音韵知识。

音韵觉识任务测量了儿童对词的声音结构进行思考的能力,例如儿童发现词的韵律规律或重音规律的能力,或者是发现及操纵用字母来代表的词中一个个声音元素的能力。因此,还不会阅读的儿童可能会被要求找出cat、hat、fit中不押韵的词,或被问到pig和pin中的第一个音是否相同。这些任务上的个体差异能够很好地预测儿童学习阅读和拼写时能学得多快和多好。音韵觉识和阅读能力之间的关联在全世界所有的语言中都有所体现,而不仅仅是使用字母的语言。

促进幼儿发展“音韵觉识”的最佳方式之一是激励他们去书写。要将一个词拼写正确,我们就需要去想这个词里面的声音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排列的顺序。还不会阅读的儿童在拼写时可能做不到很准确。但即使这样,如果早期的或“自创的拼写”中流露出对音韵的洞悉,那么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就是个很好的信号。一个还不会阅读的儿童如果能在想着Be quiet时写出Bcwyit,在想着Who likes honey时写出Hoo lics hane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