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佛学概论 [9]

By Root 1165 0
,上座部佛教较之他们在北方所熟悉的形式精致的大乘佛教,似乎更为合意。上座部佛教获得王室支持供奉,不久就取代了对手的位置,时至今日仍然是泰国的官方宗教。

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佛教历史大抵相同。只是越往东行,上座部佛教的影响也就越小于大乘佛教。这些地区的宗教往往诸说并陈,合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以及本土的信仰为一体。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并不企图清除本土的信仰,而是将地方的诸多神灵纳入其自身的宇宙体系之中。所以常常见到村寨中的佛教徒向本地神灵求卜问卦,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疗疾治病一直到婚丧嫁娶——而靠佛教来解答更为根本的人生命运问题。

这种在本土信仰上进行嫁接的现象在亚洲北部地区同样屡见不鲜。那里是大乘佛教的天下。香火最盛的地区是中亚,包括中国、日本以及高丽。本书此处只能略略描述一番佛教在中国汉地、日本以及在中国藏地的发展。

中国汉地

佛教从印度向北传入中亚,在1世纪中叶传入中国汉地。此间,两汉在中亚的统治已经确立(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佛教僧人可以乘坐篷车沿着将奢侈品从中土运往西方的丝绸之路往返旅行。对那些讲求实用的中国人来说,佛教既陌生又诱人。中国的统治思想是儒教,这是一种源自孔子(公元前550——前470)学说的社会伦理系统。在某些问题上,佛教、儒教似乎格格不入。儒教视家庭为社会基础,而佛教则诱使人们出家并弃尘绝世,致使某些教派时至今日仍被人当做异端邪说。佛教僧伽作为离弃社会者的一个社团,如同国中之国,成为挑战帝皇权力并且威胁儒教大一统的异类。佛教徒往往还拒绝叩拜帝皇,因为在印度,僧人受到俗众的尊崇供奉。诸如此类的文化差异导致了冲突和误解,也增加了对这种新宗教的敌意。

但在另一方面,佛教又有很多地方足以吸引中国人。它似乎是在儒教止步的地方起步,描绘了儒教鲜有提及的未知世界。曾经有儒生(子路)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生死,则答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第十一》)。儒教将超自然事物置于次等地位,也就没有能够回答许多中国人感到好奇的问题。佛教似乎对这些问题都作了回答,尤其是有关死亡和死后生活的问题。这个问题特别令中国人感兴趣,因为他们对祖先怀着深深的敬意。于是许多中国人把儒教当做此生的权威指导,而为了来生则转向佛教。

图7 《金刚经》: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印刷品。这是大乘佛教经典中最为重要的一部。时间为868年。

佛教和中国的另一哲学流派“道家”颇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一形式的自然神论是由传说中的圣人老子(生于公元前604年)所创立的。道家的宗旨是通过学会平衡充盈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来使人与自然和睦相处。“阴”是“雌”性的,表现为阴柔与被动;而“阳”是“雄”性的,体现为阳刚与力量。这两种气质程度不同地同时存在于任何个体和一切现象之中,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世界上一切发展变化的原因。所谓圣人,其实就是通晓此中奥妙的人,他知道如何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因而可以在生活环境的不断变易之中左右逢源。但凡可以做到内心世界阴阳调和的人,不仅可以得到精神安宁,还可以得到神奇的力量,乃至长命百岁。道家经典《道德经》据信为老子所撰,书中提出了通向这种更高人生境界的诸般原理。

在某些领域里,佛、道确实有相合之处。佛家修习禅定的目的似乎也跟道家圣人的目的相通,都是想寻求内心世界的宁静,追求所谓“不动之动”(即无为)。中国佛教宗派中的禅宗(为日本“禅”之始祖)就是来源于这种互相作用。然而道家教条散漫而无系统,偏重于守静感悟;而佛教则有系统的哲学框架以及经学传统。正是佛教的这一方面吸引了中国好学深思的士绅学者,佛教也由此自然而然地被接受为中国“儒、道、释”三教之一,尽管它与异国的联系从未被撇清过。颇有一些中国僧侣去印度朝圣取经,其中著名者有法显[1](399-413)、玄奘(630-644)以及义净[2](671-695)。

此后的几个世纪之中,佛教在中国的命运时好时坏。在唐朝(618-907)达到最高点,尽管许多密宗大师要迟至元朝(13至14世纪)方才出现。

日本

远东另一个重要的佛教中心是日本。6世纪时佛教经由高丽传入,但深受中国大陆影响。平安时代(794-1185)出现了传自中国的佛教宗派诸如天台宗和真言宗。崇奉阿弥陀佛的日本特有宗派净土宗亦在此时开始发展,并在镰仓幕府时期(1185-1333)达到顶点。

日莲(1222-1282)反对在他看来既踌躇自得又消极避世的净土宗,于是发起一场新的宗教运动,决心以《妙法莲华经》为修行正法,而不是崇奉阿弥陀佛。日莲的信徒不再口念真言“南无阿弥陀佛”(意为“向阿弥陀佛致敬”)以求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里再生,而是唱诵“南无妙法莲华经”,似乎觉得只要凭着信念与奉献之心唱诵这些字眼,一切愿望——无论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皆可达成。日莲想在全国范围之内发动一场社会和宗教改革,他将日本看作举足轻重的中心,通过这个中心,他的教义将会传播四方。他的目标已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时至今日,日莲正宗及其旁支“国际创价学会”数以百万计的信徒都把唱诵“南无妙法莲华经”当做他们每天必修的部分功课。

与印度佛教迥然不同的日本佛教具有强烈的社会倾向,非常强调群体组织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颇具影响的法师诸如亲鸾(1173-1262)否定清修并怂恿僧人结缡嫁娶,过社会生活。(传说他自己亲身实践自己的理论,娶了一位比丘尼,和她生了五个儿女!)

除了净土宗和日莲宗之外,日本佛教第三个最为重要的派别是禅宗,它源自13世纪初叶的中国和高丽。“禅”音译自梵语“dhyāna”(巴利文jhāna),意为冥想。事实上冥想就是禅宗修行的主要方法。禅宗认为明心见性之法在于直觉感悟而非逻辑推理。那种内心火花的闪现——称之为顿悟——经常在尘世活动中出现,此时大脑平静放松,并不强求学理以及智慧方面的解析。这种体验被比作桶底脱落,出其不意,在电光石火之中偶然得之。禅宗将未经启明之心比作一池泥水,认为要使之清澈,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自然(由它慢慢沉淀),而不是借研读教条频频翻搅池子。禅宗有一种反偶像崇拜的倾向,似乎认为研读经典教义、戒条律令等等,只是阻碍了领悟真知的进程。相反,禅定则被看成是获得心灵洁净的最佳途径。禅宗亦借诙谐言谈、自发举止、离经叛道的思想理念加上诗词歌赋等等艺术化的形式来传达顿悟的意思。这种超理性的觉醒可以通过绝非“言词”可以表达的方法,由禅师传达给禅定修习者。

图8 菩提达摩像:据信菩提达摩在6世纪携佛教禅宗(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进入中国。传说他面壁九年修练禅定。此画作者为白隐慧鹤,生活于18世纪的日本。永青文库,东京。

禅宗的两个主要派别之中,曹洞宗相信沉思默想已经足够;而临济宗则认为须借助其他技巧来集中精神。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无解谜语”,亦即“公案”。例如有“公案”问:“单手击掌何声?”禅师总爱出些这样的谜语给弟子去冥思苦想,再令其在适当时候带着谜底回来。任何理性的回答(例如答“无声”)都不被接受。目的是要弟子明白,所悟之道实在理性认知之上。只有不再视“道”如理论,才有可能证悟。

中国藏地

最后要提及的佛教文化中心是西藏。由于山路崎岖遥远又远离驿道商路,佛教传入西藏时已经迟至8世纪。当地流传的佛教派别名称很多,诸如“密宗”、“金刚乘”和“真言宗”(因其经常唱诵具有法力的咒语)。

金刚乘借用大乘佛教的理念以及其天地观念,还增添了许多象征之物和独有的修持方法。这一宗派的核心是头一个千禧年的后半段在印度结集的一套神秘的经文——密典。密典利用神秘图符(曼荼罗)和具有法力的咒语(真言),并以神秘的“密语”记载,非授法者往往不能解读。授法者由“古鲁”(印度教上师,藏语即“喇嘛”)担任,他主要传授密语及法器的意思。就外在形式而言,密教和西方的仪式魔法大体相类,都借用了神坛、星符、咒语、咒术等。基于涅槃和轮回之间并无区别的观点,密典认为,任何事物——哪怕欲求本身——都可以用来当做解脱的法门。热望遂被视作一种强大的能量,并非与生俱来的邪恶,跟电力一样可用于各种目的。色欲以前一直被当做僧人修持的重大考验和障碍,但在密宗看来,也可以是一种潜在力量,只要驾驭得当,反倒可以帮助僧人增进果位。

对密教教义的理解可以有不同层次。有些佛教徒秘密结社——似与女巫的聚会并无不同——演习充满男女性行为的仪式。另有一些则视如此教诫别有深义,不可单凭外表观之。西藏艺术与神像大都具有赤裸裸的性爱内容,但是通常被解释为一种象征,其中男像表示“方便之法”(指菩萨引导众生明心见性的诸多法门之一),女像表示“智慧之法”:二者之欢喜合体即为涅槃。藏传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宗派格鲁派由宗喀巴创建于14世纪,它用第二种方式来看待密宗,视其为车乘,将深刻的教理加以具象,使之易于传播,而不是让信众摒弃道德规范。此派僧人与早期印度僧众一样,持律甚严,除许多清规戒律务须信守之外,尤其要求僧众严格禁欲。但是宁玛派则允许僧人成家立室。

西藏的达赖喇嘛隶属格鲁派。“达赖”是蒙古语(智如)“大海”的意思,该尊号由16世纪蒙古领袖俺答汗所赠。过去,达赖喇嘛兼管僧俗。

图9 沙曼荼罗:这个曼荼罗是用细砂和矿物颜料混合后,置于细孔漏斗滴漏而成的。制作时极需耐心和技巧,为了举行仪式而制作的曼荼罗在仪式结束后便立即毁弃。这个曼荼罗是1985年在瑞典创制的。

佛教在亚洲的历史及其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关系既引人入胜又纷繁复杂。本章试图传达这一印象:亚洲大陆上的佛教传播是多姿多彩的。其他亚洲文化如高丽文化亦对佛教在亚洲的传播和发展贡献良多,因为篇幅所限而未能详述。想进一步研读上文提及之诸种文化可参考“作者推荐书目”。

第七章

禅定

禅定在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回想一下佛陀就是在禅定中证悟的。佛陀结跏趺坐禅定的形象(见下页图)是佛教艺术中最为盛行的主题之一,也在时时刻刻提醒人们留意禅定和明心见性之间的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