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佛学概论 [10]
禅定(三摩地)是八正道之一,因此在佛教修行方法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但在佛教中,禅定有一个更宽泛的称呼——修习,意为“修练”或“练成”。其字面意思也很精当,因为禅定确实是佛家的主要方法,可以令人练成想成为的人。
印度背景
在佛陀生活的年代里,禅定作为普通修行方法为所有离尘绝世者(沙门)和坚持正统婆罗门教传统的修习者所广泛采用。佛陀之前几个世纪,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兴趣逐渐高涨,其结果就是经典《奥义书》的结集。这些经籍尝试去解释内在灵魂和存在的宇宙基础之间的关系,并且描述了种种神秘技巧,据说可以通过这些技巧,达到梵我一如。(认识到自我与终极实相的同一。)尽管佛陀并不认同这些经籍所强调的哲理,但他多少还是接受了这种说法:解脱之道须从内心求之,只可以通过对自我本质的深刻了解来获得。
图10 佛陀入定:这尊巨大的石像展示了佛陀双手结手印在莲座上入定。阿弥陀佛像,日本镰仓时期,13世纪。
除了《奥义书》上的教诫,佛陀对瑜伽术的理论和实践也很熟悉。尽管瑜伽术的修习者往往将自己的理论基础置于佛陀所不赞同的哲学教条之上,他们仍然发展出了一套精致巧妙的技巧,可以帮助人们达到灵肉双修的目的。Yoga(瑜伽)似跟英语单词“yoke(轭枷)”有关,所起的作用正是对精神力量加以约束和控制。大多数读者都熟知瑜伽术变化多端的肢体操练与身体姿势,其目的就是令身体变得柔软、坚韧和健康。瑜伽中所使用的禅定之法对心灵起着大抵相同的作用,它提供一套综合性的微调技术来调节人的精神,使之有机会达到巅峰状态。由此看来,佛陀并没有发明禅定,而是如下文所言,他对同时代人的瑜伽修行法进行了有意义的修正,使得佛家的禅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别具一格。
禅定的本质
那么到底什么是禅定?禅定或许可以被定义为在受控方式的诱导下进入的意识的改变状态。其实禅定并无多少神秘之处,差不多就跟醒着时的恍惚状态一样。醒时会做白日梦以及胡思乱想,如此便出现思绪内敛、凝观心相之举。有时候这些胡思乱想可以让人入迷,有点像开着一部汽车突然发现自己身处目的地,却对一路上的经历有着一种似有似无的感觉。吸毒造成的效果或许跟禅定的感受并无多少不同。
禅定和上述状态的主要区别在于受控程度以及体验深度和持久度的不同。禅定完全没有副作用——这就跟吸毒完全不同了——更不会“走火入魔”,其好处却是日积月累和持久的。清醒的时候,意识不断地出入恍惚状态。有人在出神时受到打扰,就会有神游“别境洞天”的感觉。禅定的目的并不在神游“别境洞天”,而是在此时此地,故须完全清醒自觉。其目的在于“聚精会神”,从而可以集中精神而不是心神涣散。正如一束激光分散时软弱无力,一旦聚焦则可削金断铁。或者,取声音而非光线作譬喻,禅定的目的就是将精神上的“静电干扰”加以屏蔽,以减少精神上的“窃窃私语”,以免消耗掉心理的能量。
禅定的修习
禅定理论认识到了灵与肉之间的密切联系,故此在使心灵完全入静之前,必先调理肉体。传统的禅定姿势是结跏趺坐(需要时可加用枕垫),拔背,微微低首,双掌抚膝。此式名曰“莲花坐”(75页图就取此坐姿)。初学者或觉不太自然,稍加练习后便可坚持许久。此式可使坐禅者的呼吸深慢细长,久之便感到心旷神怡却又神思敏捷。修习禅定者可以任何姿势开始,但不可太过舒适,否则便容易入睡。要在睡眠中控制心灵无疑非常困难,不过也真有一种藏传修法称作“梦瑜伽”,是在神清智醒的睡梦中调理意识。
一旦以舒适的姿势安顿好自己,禅定的合适题材便已选定。佛陀当年出家求法,分别跟从两位禅师修习,可以想象他们所传授的——如何进入并且驻留在恍惚状态里——就是当时最典型的修习方法。禅师所言虽不能确知,却可能是要他意守脉息或默诵真言。禅师或许还在几尺之外设置一件物体——可能是日用器物,诸如一盘、一钵、一花、一叶等等——嘱咐他细心研究,留意每一细节,直至合上双眼依然可以在心中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设置这一物体的目的就是使之占据整个心灵,一直到主客体的区别意识彼此消融在意识的统一境界之中。
禅定之法当然不易掌握,因为人的心神往往飘忽不定。佛家经典常常将之比作猿猴(心猿意马)在树上游荡嬉戏,从一根树枝攀向另一根树枝。读者不妨试着全神贯注地读读本书的附图,比如73页上的“沙曼荼罗”,便可注意到真要做到心无旁骛是多么困难。故此只有靠不断修习锻炼,方可做到执著而坚定地凝神静思,通常要花上几个月时间方可初见成效。修习禅定略同于练习乐器演奏,需要的是决心、毅力以及日复一日的苦练。
成效最终会体现在高度的定力、日渐增长的安详感以及内心的平静上面,这些迹象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心神不定、焦虑、怀疑和恐惧再也不会占据心灵,入定者变得更为心神合一,在此时此地就可体验到充实感。精熟于禅修者最终可抵达全神贯注的澄明之境,称作“三摩地”或“定”,这是一种完全不受任何干扰的心理状态。在先师的指导之下,佛陀曾经体验过两种特别高级的状态,它们后来就成为了佛家禅定体系的第七禅和第八禅。
禅或禅境
这一体系的基础就是禅。在初禅亦即最低阶段,心思散漫无章,充满“喜乐”。到了二禅,放逸之思渐退,代之以“定”以及高度的知觉感。三禅中的喜乐由清净所代替;而在四禅中,清净亦让位于“不苦不乐”。这些神秘体验似乎已经超越了语言范畴,故此很难找到恰当的言词来加以描绘。只不过还是可以清楚看到,禅境越高,则益发精妙绝伦,初级和感性禅境下的某些情感如激动和狂喜之类,被更深刻和更精妙的定力所取代。如此抵达“心一境性”,在这种境界之中,心灵超然物外,全神贯注于冥想之物上,有如上文提及的激光一般。
到了四禅境界,修习者可以具备多种神通,大抵与西方习见的超感官知觉相类。其中包括察觉异地发生之事件的能力(天眼通)、听到远处声响的能力(天耳通)、回忆前生后世的能力(宿命通),以及了解别人心思的能力(他心通),乃至形形色色的特异功能,诸如飞天、履水、分身等等。这些能力的获得跟佛教其实并无多大关联,在印度传统之中被认为只要肯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容易获得。尽管据称佛陀本人倒是具备这些能力的,但他却时不时地嘲笑那些不遗余力企图获得这些能力的人。他指出,与其穷尽毕生精力研习如何做到履水如地,不如雇请一位船夫!
八禅及其典型特征
在禅定的高级阶段,主要的身体功能逐渐减弱,呼吸几近停止。研究表明,此时大脑出现较多阿尔法波,意味着一种松弛的创造性状态。这时会出现许多异常感觉:通常有光感,还有四肢轻盈或漂浮的感觉。在禅定的高级阶段,据说通常由清醒意识所屏蔽的心灵的自然纯净状态终于显露无遗。意识在这种状态下,就像可以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制作成为奇珍异宝的有韧性和延展性的纯金一样。这种情况下的能工巧匠其实就是禅定者本人,一旦进入意识的深层状态,也就具备了重新塑造自己的能力。
后来的文献资料列出了四十种禅定题材。选择正确的题材需要技巧和眼力,导师的作用因而无比之重要。他可以评估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为学生找到一个适合其个性和精神需要的恰当题材。举例来说,某人若耽于食色淫乐,就会被要求冥想自己的身体如何变化无常、如何无法逃脱生老病死而又如何不纯不善,只有这样才可以减弱对食色淫乐的依赖。另一方面,一个单纯而虔敬的人则会被要求冥想佛陀和他的功德亦即“佛门三宝”(佛、法、僧)。另外也有更为可怕的主题,例如在火葬场见到的烤成焦黑的甚至已经支离破碎的尸体之类。这种禅定的目的就是直面死亡,与此同时又可以认识到好好利用通过轮回转生才获得的宝贵机会是多么重要。
四无量
众多禅题之中,最为习见者就是“四无量”,即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以及捨无量。修习慈无量者,须以慈祥、友谊以及善心对待一切众生。禅修者初时即以自己为善心的对象。这一要求倒并非唆使人自恋,而是基于一种深刻的观察,因为人若爱人必先爱己。一个缺少自尊的人或自憎自厌者,很难全心全意爱人。禅修者须时时客观审视自己的优缺点,时常自问:“我可以幸福吗?可以免除痛苦吗?”这样的话,他就可以逐渐扩展自己慈爱的范围,惠及别人,“如同一位高明的农夫标出地界然后加以耕作”,逐渐把家族、邻里、家乡、邦国、民族,直至六道轮回里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内。每有机会,他都可以回忆起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甚至前生往世的恩惠。这种普善之心的培养将心灵从褊狭和偏见之中解脱出来。禅修者开始以慈爱之心待人接物,直至一视同仁。其余三种无量之心亦同此理。通过悲无量心,禅修者认清他人的苦难;通过喜无量心,禅修者从他人的幸福和好运之中得到喜悦。捨无量心则保证了这些性情可以和周围环境相适应。
禅定与宇宙观念
由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构成的三重佛家宇宙景观之中,物质和精神世界相重叠。这个图式中的人类世界和诸天之中较低的层次都处在欲界的底部,而上文刚刚谈及的四禅天则在第二层亦即色界之中。分居色界各层的诸神则与抵达相应禅境的禅修者一样,处于相同的意识状态之中。如此一来则顺理成章地说明了通过禅修何以可能体验到天堂的情景。在四禅图式的基础之上,加上了四层境界以便和无色界连接。这四层更高的或“无色”的禅定境界(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在无色界中禅修者所思者纯为心相,无形无色)对应于另外四层最高的宇宙层级,转世再生就会在这里发生。
如此,在禅修者看来,佛家图式由八禅所组成,位于宇宙最上面的三分之二处。佛陀在首任导师的指导下,登上了第七层;而在第二位导师的指导下,抵达第八层即最高一层。有些典籍提到第九层即“灭尽定”,在这一境界中,一切心理活动完全中止,就连呼吸、心跳都停了下来。生命迹象几乎只剩下残余的体温。据说功力高深者可持续好几天,还可以在预定时间自然而然地恢复正常。这种情形最为接近在生时所能体验到的最终涅槃,由此被称为“即身成佛”。
内观心法
既然禅定如此有力,佛陀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