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佛学概论 [8]

By Root 1166 0
方的佛陀被称作阿弥陀佛(无量寿佛)。东亚佛教当中围绕他所居住的庄严天国即“净土”发展出了以其为信仰核心的一大宗派。阿弥陀佛(日本人称之为阿弥陀)发愿说,若得证悟必帮助任何信奉他并且口念其名号的众生,接引他们往生净土亦即极乐世界。很明显,由于公元初几个世纪以来出现的此类发展,大乘佛教与佛陀原来的教诫有所偏离。佛陀认为解脱是个人的事情,而大乘佛教则倾向于认为可以通过信仰与恩宠来获得。然而,即使在发展出这一观点的净土宗看来,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也并不完全等同于涅槃。转生在净土之中的人仍然需要为最终获得证悟而不懈努力。

哲学方面的发展

随着新经典越来越多,佛教僧师开始造论,借以弘扬大乘佛教的哲学基础。其中最著名者即龙树,其人生活于150年(即2至3世纪)前后,创立了“中观派”。他利用传统“中道”观念进行了复杂的辩证推理,如此这般地从某些早期经典的微言大义中引申出它们的逻辑结论。第四章讨论集谛时曾经提及缘起。以“阿毗达摩”(大法)著称于世的早期上座部学术传统认为此说涉及的是诸法实相的生灭。“诸法”据信如同“砖块”,一切现象无不由此堆砌而成;虽非永恒,却是真实的。在此基础上,万事万物如桌、如椅,都被解释成诸法实相的组合,而非各有自性的实体。举例来说,椅子可被看作由椅腿、椅背、椅座组成,并无什么抽象的“椅子”在此之上存在。

但是龙树以更进一步的方式阐释缘起。他在说法时讲到所谓诸法非但不是恒久之物,甚至根本就缺少天然实相。据他归纳,一切现象——桌、椅、山、人——其实本来就是“空”无一物。中观派激烈争辩道,此说并非鼓吹虚无:并非宣称事物不复存在,而是说事物并非以人们通常认为的那种独立实体存在。现象应该是有与非有之间的中道,中观派正是以对中道的这种解释而得名的。

这一思路的另一重要含义就是涅槃和轮回之间并无任何区别。龙树推论道,万事万物如果并非实有,则在深层意义上是相同的。既如此,涅槃和轮回的区别从何谈起?事物本身并无区别,因为事物的本质都只是“空”;所谓区别只存在于我们对事物的观念里面。他举出的例子就是杯弓蛇影(某人在晦暗之中将绳索误认作毒蛇而受到惊吓)。一旦认识真相,一切惊惧恐慌和逃跑欲望便都消失得无影无踪。龙树就此推论说,为求解脱所要做的只是具备正确观念——承认真实存在——而非从假定不完美的现实状态(轮回)向完美状态(涅槃)飞跃。中观派就是如此这般地对涅槃进行了解释,将它看作是蒙昧者眼中所谓轮回的净化了的心相。其结论就是涅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可以见证它。精神愚昧(无明)的消除以及对万事万物本来虚空的认识大可克服我们所有的恐惧——或欲求。龙树及其门人将这一复杂的理论体系称作“空论”,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空论”成为大乘佛教的思想源头,带出无数的经论言说。

空论之外还出现过许多更复杂的哲学体系,例如“唯识”论。作为一种唯心体系,它把意识看作唯一实在,因而否认实物的客观实在。冥想体验在这一学派的发展过程中似乎起了很大作用,这从它的别名“瑜伽行派”上可以见出。本书没有足够篇幅论述所有这些流派观点的复杂性以及全部大乘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读者想进行深入研究,可参考推荐书目。

小结

大乘佛教并不拒绝佛陀的早期教诫,只是有时候会以极端方式对其加以重新解释。大乘佛教自以为揭示了佛陀教诫的真义,在它看来这些真义并未受到早期传统的重视。大乘佛教所揭示的一切确实并不新鲜。譬如说,体现在菩提萨埵里的那种无私忘我的慈悲观念早在佛陀一生泽被世人的行为之中表露无遗。至于空论则在诸法无常、诸行无我的教诫当中已见端倪。最后,从冥想者进入到至大光明和至纯无瑕状态的体验中,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意识本身就是至关重要的实相。

大乘佛教最为标新立异之处是翻新了佛学和促使了一些围绕诸多佛陀和菩萨的虔敬教派的产生。印度西北部是大乘佛教早期的核心地区;已有学者考察论证过,希腊文化和祆教文化对佛教的可能影响或可解释这些发展。这一地区正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其间有着各种思想的冲撞,也有亚洲商路涌来的百货汇聚。只不过无论这些考论如何引人遐思,其实并不需要借用外部影响来说明佛教中虔敬运动的崛起。一方面,虔敬教派本来就在印度流行,对印度教大神黑天的崇拜早在崇拜基督之前几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另一方面,对佛陀和其他圣人的崇拜即使在最初阶段也已经有迹可寻。平心而论,这种说法最有可能:虔敬运动——伴随着本章提及的其他革新——是自发的变革过程,随着佛陀早期教诫中若隐若现的观念逐步被理解,终于在佛教发展的某个阶段自然出现。

第六章

佛教在亚洲

阿育王

从一开始,佛教就是一种立意传播的宗教。佛陀云游四方,广布教义,还明确训示信徒也要照此去做。他曾这样说:“诸比丘众为天下苍生善福故须四出游方。”佛教之大兴首见于公元前3世纪。约公元前268年,印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阿育王即位成为孔雀朝皇帝。阿育王通过征服四方扩大了孔雀帝国的版图,这是大英帝国殖民统治印度之前印度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对东海岸进行血腥远征之后,阿育王在今天的奥里萨邦地区心生悔意,皈依佛门。自此以后,他以佛法治国;在他的提倡之下,佛教大兴。除了帮助印度境内的佛教奠定地位,阿育王还向近东和马其顿各君主的朝廷广派使节。据僧伽罗文编年史的记载,影响所及远至东南亚一带。这些早期传教的记录见于阿育王统治时留下的石碑经文。这些经文提供了有关印度早期历史的翔实资料。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这些传教者的确切命运,但去西方的人似乎没有产生多少影响。在西方文献中留存下来的有关佛教的最早记载,是2世纪亚历山大的克雷芒的著述(更早期涉及印度的经典亦或许曾提及佛教)。

佛教在印度

在印度本土建立过很多佛学院,例如7至12世纪时非常兴盛的那烂陀寺(今巴特那城附近)。常年有多达万名的学生去那里研习佛法诸学,其中包括逻辑学、语法学、辞源学、医药学以及中观派和其他哲学流派的理论。佛教中心远至南方和西北边陲,后者成为通往中亚和远东的门户。

公元后五百年佛教迅速发展,其间约在450年前后稍受挫折,当时来自中亚的白匈奴部落毁坏了今阿富汗以及印度西北的佛院寺庙。此后五百年中佛教的命运则是好坏参半,到了末期在印度已经处于衰落。10世纪末叶印度北部又遭突袭。这一次的入侵者是突厥人,他们发动一次又一次的远征,逐渐渗入到印度东北,并接触到佛教的古老家园。佛教在这些突袭中屡遭重创,因为这些完全不设防的寺庙轻易就被洗劫。在突厥人眼中,佛教徒是“偶像崇拜者”,因为在庙宇寺院里往往陈列着佛陀和菩萨像。艺术珍品遭到捣毁,图书典藏也付之一炬。1192年,一个突厥部落在北印度建立统治,成为连串穆斯林王朝的第一个,史称德里苏丹国。随后的几个世纪是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直到16世纪,才由莫卧尔人开创了一个相对平稳而又宗教宽容的历史时期。但到那个时候,一切都已太迟。似乎是为了证明其教义所揭示的天下万物均有起有落,佛教从其诞生之地销声匿迹了。

亚洲其余地区的佛教历史可以方便地分作南传和北传两宗来论述。一般而言北传者多为大乘佛教,长老宗则多在南方。长老十二宗只有一宗绵延至今,即所谓上座部。此后若再论及佛教的两个主要流派,则分别指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

斯里兰卡

随着上座部佛教在南方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现代斯里兰卡国的发源地锡兰岛在保存和发展佛教文化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地保存下来的佛教编年史来看,佛教是公元前250年由阿育王的一位特使,名为摩哂陀的僧人传入锡兰岛的。摩哂陀和他的随从在阿努拉德普勒修建了中心大寺。公元前80年左右在斯里兰卡,巴利文正典首度成文,因为当时的僧人担心兵火和饥馑会使得口口相传的经文不能流传下去。

这个岛国的住民中最著名的一位是5世纪迁入本岛的印度僧人觉音。他校勘和编辑了有关正典的早期论藏,并且将其译成巴利文。他的地位和影响或和稍早于他的基督教神父圣奥古斯丁(354-430)相类似。觉音的经典著作《清净道论》——教义和教规的概论——一直是上座部的一部经典。

在这个岛国的历史上,佛教很早就和政治纠缠在一起。教权和政权之间,或僧人和国王之间,一直有着互惠的密切联系。国王受到僧众拥戴,僧人则成为国师,为国王讲经说法。尽管时下所立宪法禁止僧人从政,但僧人在公共事务之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斯里兰卡历史上,佛教经历过数次衰落,通常都发生在入侵(如印度泰米尔人入侵)或者民众骚乱之后。好几次传戒制度都已绝迹,为了重新开始,只得在1065年从缅甸、1753年从泰国请来僧人。近几十年来这个岛国苦于种族纷争,主要发生在多数信仰佛教的僧伽罗人和北部少数信奉印度教的泰米尔人之间。然而佛教本身依然蓬勃发展,成功地回应了殖民主义的挑战,并且适应了现代的民主政治。

东南亚

东南亚另外两个重要的信奉上座部佛教的国家是缅甸和泰国(旧称暹罗)。上座部佛教传入这个地区也是由于阿育王派出的一个使团。自基督纪元的最初几个世纪开始至今,它仍然在当地土著孟人中间流传。东南亚传统上以印度为文化源头,佛教和印度教的强烈影响都遍及整个地区。5至15世纪,这个地区的统治力量是高棉帝国,在其统治之下,印度教和大乘佛教的各门各派都广为传播。缅甸文编年史称,觉音菩萨曾经造访缅甸,并建立了巴利文的佛学传统。佛教宗派林立的局面一直到阿奴律陀国王(1044-1077年在位)征服南方统一缅甸,并尊奉上座部佛教才告结束。尽管在此之前,上座部似乎已经控制大局。孟人随后重获自由,直到17世纪才被最后征服。阿奴律陀的首都蒲甘在1287年被蒙古人攻破,全城连同数以万计的宝塔和寺庙悉遭毁弃。尽管遭此大劫,佛教仍然劫后新生,蓬勃发展。时下有将近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都信奉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在其邻邦地区(今泰国)立足甚久,尤其是孟人的诃梨朋阇耶王国和他叻瓦滴王国。11世纪时,由缅甸派来的使团进入本地区。13世纪,受到蒙古人逼迫从中国进入这一地区的泰国人发现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