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佛学概论 [7]

By Root 1163 0
静,从而达到人格的完整。

八正道及三学

如此看来,所谓八正道的修习其实是一种模仿的过程:以八正道揭示出佛陀如何生活,然后通过模仿佛陀的生活方式,逐渐修练成佛。因此八正道是自我转变的途径:通过智慧、情感以及道德上的塑造,凡人皆可由一个自私而鼠目寸光的个体,向完善圆满的方向发展。通过对知识之善(智)与道德之善(戒)的追求,以及对愚昧和自私欲求的戒除,苦谛的原因得以弃绝,涅槃终可获得。

第五章

大乘佛教

佛陀并未指定身后继任者,而是任由他的追随者各自去解释法。佛陀死后不久即争辩四起,起初只是有关禅院修持的事务,接着就涉及教义本身。由于缺少中央权威机构,形形色色部派的出现几乎不可避免。最严重的分歧则出现在佛陀死后大约一个世纪,其中一派后来被称作“长老部”(亦称“上座部”),另一派则为“大众部”。

部派大分裂

两个部派分歧何在?有关记载给出的解释也有分歧。有些记载把分裂归因于将佛陀和阿罗汉相提并论而产生的教义争执。根据这一版本的解释,有位名叫大天的比丘提出“五事说”,认为在某些方面阿罗汉不如佛陀,例如还不能根绝烦恼,同时也缺少佛陀才具有的全知全能(佛陀本人倒并没有这样宣称过)。但是分裂最可能的原因或许在于上座部长老意图通过增添规条来修订“律”。

随着佛教开始越出本土向印度其余地区传播,出现了更为广泛的紧张局面。扩张的同时,佛教与新的风俗习惯和新的思想观念相遇。佛教应该如何应对?是墨守成规还是改弦更张以适应新的信仰和实践需要?结果,两个部派在一系列问题上出现意见对立,只好各走各路,史称“部派大分裂”。过了些时候,长老部和大众部两派日后又都各自分裂成一系列更小的宗派。这些派别大都已经消失,“上座部”是现在唯一的例外,它是长老传统的唯一继承者。然而,这些小教派遗留下来的传统仍然促成了一场革命运动,即所谓“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新的重点

大乘意为“大车”,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其自视为解苦脱难的一般方法。这一运动的初始几乎与基督的诞生同时,大约在公元前后一百年期间。尽管没有可靠证据能证明基督教和佛教之间曾经互相影响,但是注意到基督教和大乘佛教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无疑是有帮助的。首先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所谓救世主的观念。正如基督教坚信基督自我献身为基督徒树立服务于他人的榜样一样,大乘佛教的最高理想也是毕生奉献以求普渡众生。与早期教派注重自我救赎意识相当不同的是,大乘佛教着重强调了救赎他人。这个观念表现在菩提萨埵这一楷模身上:发愿以无数世代之生命不畏劳苦地引导众生走向涅槃。凡献身大乘佛教者即成菩萨(即菩提萨埵的简称),但对多数人而言这只是开始,在此之后还有漫长的修持过程。菩提萨埵这一楷模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大乘佛教也因而曾经被简称作“菩萨乘”。

与服务他人相关的就是无私之爱的观念。在基督教教义中,爱的地位极其重要;在大乘教义中,慈悲亦同样占据了中心位置。确实如此,正是对他人苦难的悲悯促使菩提萨埵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当然菩提萨埵并不像基督那样为他人赎罪,而是以自己的努力成为众生的“益友”。他的帮助之道就是成为众生的榜样,以实用方法减轻众生苦痛,鼓励并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走上解脱之途。

有关佛陀的新观点

随着菩提萨埵的形象日渐走向前台,佛陀的形象则开始退隐,同时也日渐尊崇。待大乘教派奠定地位之时,距离佛陀入灭已经有几个世纪,有关他生平事迹的记述也益发夸张,佛陀逐渐成为半神半人。神秘色彩之所以会增加,也是因为他在最终涅槃中地位的不确定性:尽管长老教训说佛陀已经离开人间道进入最终涅槃,却亦有可能将其想象为仍然存在于超验世界之中。大乘佛教的信徒推论道,如佛陀般悲悯的人断然不会撒手不管,断绝与他人的联系。言下之意是他们相信佛陀仍生活在“世外”的某处地方,如同他在人间道时一样仍在普渡众生。出于这种信念,一些虔诚教派出现了,它们举行崇拜和供奉以求酬神偿愿。在向众生奉献爱心并服务众生方面,菩提萨埵相当于基督,如此说来,佛陀则相当于上天的父神,仁慈而超然,像慈父关心子女的福祉一样,并不在世间居住却同样在天国中关注人事。

这种看法最终导致了成熟的大乘佛教宇宙观念以及“佛学新论”的产生,认为佛陀有“三身”或以三维方式存在:应身、法身、报身。应身是指佛陀在世间的肉身形象。报身存在于极乐世界中,在我们世界的“上游”,与基督教的天堂不无相似之处。法身是佛陀和绝对真理的统一,相当于基督教神学哲学家所言的作为绝对实在及终极实在的上帝(大乘佛教对上述各种称呼的解释多种多样)。最后一个值得一提的相似之处是,与基督将在最后审判日二次降临人世的说法一样,佛教徒也认为佛陀作为“弥勒陀佛”会在“永世”之末再度出现,其时将是一个乌托邦的时代,众生都会得到证悟启明。这种观点(亦见于上座部教义)为众多信仰弥赛亚[1]的教派提供了基础,这些教派无论在亚洲南部还是北部都得到广泛流传。

佛陀“三身”

随着大乘佛教兴起而出现的佛教部派分裂,其意义颇类于基督教史上的宗教改革,当时拉丁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两次分裂都给宗教历史留下一个持久的印记,佛教徒视自己为大乘教派佛教徒或上座部教派佛教徒,就如同基督徒中也要区分天主教徒和清教徒一样。新教和早期佛教在教义方面亦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把精神上的救赎看作个体责任;而天主教(包括正教)和大乘佛教一样,认为通过圣徒和菩提萨埵,帮助和调停等等都是有可能的。若是太过强调这种比较显然不智,因为两者之间的相异之处仍然很多。举例来说,大乘佛教起初只是一个松散的宗教运动,并未组织成宗派世系;而且即使在大乘佛教信徒和其他教派信徒之间也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有大乘心的僧侣,无论由“大众部”,甚或由长老部的各个支派披剃,都可以和见解不同的佛教徒和睦相处。

大乘佛教经典

大乘佛教的核心是一系列新出的经卷典籍,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后的头几个世纪里。保存在巴利文正典里的早期经籍据信是佛陀自己的言说,而新出的佛经则很难断定其作者。这些由无名作者(常常不止一人)编撰的佛经仍然具有无上权威,原因便是这些经典同样启发了人的想象和灵感。大乘佛教新的宇宙论学说也认同这一观点:佛陀本人若非这些新经典的肉身作者,至少也是精神上的,因为他的智慧仍然持续不断地从天宇高处向人间传播。

主要的大乘佛教经典如《妙法莲华经》(约在公元200年成书)引发了早期佛教史上的剧变。其中的关键论点便是宣称,尽管作为历史人物的佛陀其生死一如凡人,可实际上,早在记忆所及的遥远年代之前,他就已经得到证悟。但作为一位充满智慧和心怀仁慈的导师,他会通过奥义真言来呼应时人的期盼。正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不会向初习算术者传授高等数学如微积分一样,佛陀也只是揭示了一些有限的教义,亦即精神上的ABC,他知道这些才是早期追随者可以理解的东西。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法”的真正深度和范围——如今在大乘佛教中得到充分揭示——深不可测,与其令人困惑,倒不如用一些方便之法将真理的简化形式公诸于世。

《妙法莲华经》当中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即“火宅”之说,经文将佛陀比作长者,眼见自己子女居住的宅院起火,思量着如何才能引导他们抵达安全之地。沉迷在嬉戏之中的孩子还未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因此不愿意离开。佛陀于是允诺外面有珍玩好车等着他们,孩子便跟他一拥而出,终得以逃离大火。寓言之中的火宅代表“轮回”——充满苦难又瞬息万变的世间——而孩子则代表了他的追随者。因为他们沉迷不醒,佛陀只好靠一些自以为对他们有吸引力的方法来引导他们。然而,孩子一旦得以脱离眼下的危险,全部真理也就不言自明了。故此大乘佛教认为,早期经典纵使并非假托也并不完备,“法轮二转”还应该加以充实。大乘经典经常取笑早期教派——蔑称它们为“小乘”。有些经文例如《维摩诘经》(约公元400年成书)描绘了早期教派的饱学比丘如何被一位俗家人维摩诘难倒,维摩诘轻而易举就揭示了大乘佛教更为高级的教义。

图5 《妙法莲华经》梵文经卷

大乘佛教的追随者通过各自的宗教修为所追求的就是菩提萨埵的道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菩萨“行”的各个阶段被逐步阐明。其重要的初期阶段就是所谓“证悟之心”,亦即“菩提心”。这相当于一种改宗体验,就是为了拯救苍生而发愿修习菩萨行,引导众生走向涅槃而不论花费多少时间。


大乘佛教之善

菩萨的六度之法:

一、布施(檀那)

二、持戒(尸罗)

三、忍辱(羼提)

四、精进(毗梨耶)

五、禅定(三摩地)

六、智慧(般若)

菩萨行的中心思想是“六度”(见上图)。菩萨在修行“六度”时,要经过“十地”[2],“十地”是通往涅槃的主要路标。一旦抵达第七地就不可能回头,也注定会获得涅槃。尽管这套方法与早期佛经有所不同,但获得涅槃的新方法与八正道所述并非截然不同。后者所包含的“戒、定、慧”三学与“六度”相似。

已及高位的菩萨被想象成具有无边法力者,实际上近乎佛陀的报身。佛陀和高阶菩萨之间的区别确实日渐模糊。在已经成就佛果的菩萨中,最重要的两位就是观世音菩萨(见下页)和文殊师利菩萨。前者代表慈悲,后者代表智慧。观世音菩萨具有千手形象,四处救苦救难。而文殊则持智慧火剑挥斩蒙昧。他们身边出现了众多觉者和菩萨,据说居住在气象庄严、不可窥视的九天之上。正如我们自己的世界体系承蒙一位佛陀的恩宠一样,假定其他世界体系各有各的佛陀也并非没有道理。因此大乘佛教不断为这些虚构的佛陀创造形形色色的名字和性格,并将他们安置在庄严的佛国之中。一个五佛之“家”逐渐成为标准,经常被描绘成神秘的环形图案“曼荼罗”。这些五颜六色的环形图案通常都是有历史记载的佛陀释伽牟尼居中安坐,其余四位无历史记载的则按东、南、西、北四方分居其侧。

图6 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化身:这位菩提萨埵的许多手臂向四面伸展,象征着慈悲,伸展的手臂或者手持念珠,或者手持莲花;有时更示人以千手千面形象,象征其无量慈悲。约1700年。

位居西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