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佛学概论 [6]

By Root 1162 0
人都有一个小宇宙内在的灵魂,或是形而上的绝对本体梵的一部分,或与其一般无异。

佛陀声言,无论是小宇宙内在的灵魂还是其在宇宙中的对应物——梵,他都无法找到存在的证据。倒是他的方法既实用又符合人生体验,更近于心理学而非神学。他解释人性由五阴组成时所用的方法,就跟将之比作汽车差不多:汽车包括车轮、传动装置、引擎、方向盘以及底盘等等。当然,与科学方法不同,佛陀相信人的道德本体——我们通常称之为个体“精神上的DNA”——可以经历死亡而又重生。但是既然“五阴盛苦”,佛陀便指出人性不能为永恒幸福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因为“五阴说”显示出个体并不具备真正的核心。正因为人是由这五种变化无常的成分所构成,所以或迟或早,人会与“苦”相遇,正如一辆汽车行驶日久终究会磨损和抛锚一样。“苦”就是如此这般地植根于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

苦谛说的部分内容来自佛陀对“四相”中三相——也就是老人、病人以及尸体——的所见所闻,他从此意识到人生难免各种各样的苦难和不幸。许多接触过佛教的人都认为对人生境况的这种判断相当悲观。佛陀对此回答道,其教义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实事求是,只不过是以客观态度反映事实。如果这种反映看上去显得比较悲观,也只是因为人们惯于粉饰,不敢正视不愉快的事实真相。无疑这就是把握佛陀苦谛之说何以如此困难的原因。这就好像是要人承认某些不愿承认之事,比如自己身罹恶疾,但必须先确诊病况,否则难有机会得到疗救。


二、集谛

诸比丘众,此即集谛。谓一切三界烦恼及业,皆名“集谛”。三界者,即所谓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

既知人生即苦,却问苦从何来?四圣谛之二——“集谛”——解释道,苦来自欲求或“渴望”。欲求之于苦犹如木之于火:在《火诫》的经文(S.iv.19)中,佛陀讲述了所有人生体验皆如欲“焰”腾炽。火之于欲,实在是个恰当的比喻,因为燃料愈多,燃烧便愈炽烈,永无餍足。一旦势成燎原,火舌到处一切皆遭焚毁,炽烈之状正如欲火中烧的苦况。

欲求导致轮回,欲求是对生命的沉溺以及由此带来的愉快体验。如果五阴像一部汽车,则欲求就如同燃料一样可以驱使汽车向前。尽管轮回转生通常被认为发生在此生与彼生之间,但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据说每个人都在经历分分秒秒的再生,随着五阴在渴求愉悦体验的推动下不断互相作用和变化。从此生到彼生的延续,几乎就是欲求累积能量的结果。

集谛说表明欲求或渴望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其一是渴望感官愉悦,所采取的形式往往是通过五官感觉诸如味、触、香、色、声的获得来寻求满足。其次则是求生欲,指的是一种深刻的求生和求得存在的本能,这种意志可以驱使我们去追求新生活和新体验。欲求的第三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想占有而是意图毁灭。这是欲求的阴暗面,针对一切不愉快和不受欢迎的东西,表现为否认、否定以及拒绝的冲动。破坏欲也会导致自我否定以及自我放弃的行为。缺乏自尊和消极的自我评价,例如说“我真没用”、“我真失败”等等,就是这种态度的表现,其极端形式可以导致肉体上的自我伤害,例如自杀。佛教最终放弃的苦修行为亦可被视作这种自我否定倾向的表达方式。

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所有欲求都是错误的?在做出这个结论之前,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尽管常以“desire”来译“tahā”,但其实英文“desire”的词义宽泛得多;“tahā”则狭义得多。言下之义就是“desire”经常被滥用和误用。“tahā”的目标通常是感官刺激和愉悦快乐。但也并非所有欲求都可归入此类,因此佛教经典在较积极的意义上提及欲求时,通常使用“chanda”。为人为己的积极目标(如涅槃)、希望别人幸福快乐、祝愿世界更加美好等等,凡此种种,都是积极、全面又不同于“tahā”的“欲求”。

恶念是一种羁绊和束缚,正念则带来增益和解脱。或可以吸烟为例说明两者区别。顶火吸烟的人一支未完又觊觎另一支的欲求可谓之“tahā”,因其目标不外乎得到短期满足。这种欲求是不由自主的、限制性的,而且是没完没了的:其唯一指向就是另一支香烟(以及其副作用,即健康受损)。可是另一方面,此人想戒烟的欲求则属于善念,因为可以打破这种没完没了而且不由自主的恶习模式,同时可以增进健康以及过上良好的生活。

集谛之中“tahā”相当于上文已经提及的“三不善根”,亦即贪、瞋、痴“三毒”。在佛教艺术中分别以雄鸡、豕以及口尾相衔的蛇(盘踞在第三章所示“生命之轮”的中央)来表示。既然欲求只能引起欲求,轮回之轮也就转了又转,众生一次次轮回转生。对这种现象进行详尽阐释的教义称作“缘起”。此说解释了欲求和无知如何引起转生而有十二境界。在讨论十二因缘说之前,当务之急是掌握缘起说的重要原则,这个原则不仅关乎人的心理,而且关乎整个存在实相。

缘起说大体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个断言,即有果必有因:换言之,任何事物得以存在,必依赖与别样事物(或连串事物)的关联。以此观之,则一切现象无不可被视作一系列原因的一环,故此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单独存在或者只为自己而存在。茫茫宇宙并非一大堆或多或少一成不变事物的集合,而是一张互为因果的动态网络。尤其是,个体尚且可以被分解为五阴,一切现象自然也都可以彻底分析,直至其间并无任何东西可称之为“本质”。因此所有事物都具有如下三个特征或“印记”:有漏皆苦、诸行无常以及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是因为诸行无常(即不稳定和不可靠),诸行无常是因为缺少可以独立于宇宙的因果过程的“自性”。

由此可见,佛家宇宙观念的基本特征是周而复始的变化:以心理层面而言,是欲求与满足之间无穷无尽的过程;在个体生存的层面上,则是生死轮回;到了宇宙的层面,又有星云的创造和毁灭。其根本原则便是所谓缘起。此说在后世佛教中发展得十分深入。


三、灭谛

诸比丘众,此即灭谛。诸感及业,悉令无余断弃,吐尽,离欲,灭没,寂静。

四圣谛之三即灭谛。灭谛宣称,欲求一旦清除,苦难必将终止,涅槃亦可获得。从佛陀生平故事之中得到的启发是,所谓涅槃有两种形式:其一生时,其次死后。佛陀三十五岁那年坐在菩提树下获得“此生涅槃”。到八十岁时,他最终往生“无住涅槃”,不必再度堕入轮回了。

“涅槃”字义“寂灭”或者“熄灭”,犹如烛火熄灭。但“熄灭”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是灵魂、自我,抑或身份?熄灭的当然不会是灵魂,因为佛家根本否认这种东西的存在。熄灭的也不是自我或身份,尽管涅槃确实关乎意识的急剧转变,意识能够摆脱对“我和我的”观念的纠缠。事实上熄灭的是导致轮回转生的三股邪火:贪、瞋、痴。确实如此,此生涅槃的最简单定义即“灭贪灭瞋灭痴”(S.38.1)。很明显,此生涅槃其实就是心理和伦理的实相,是作为转化状态的人格,所具有的特征是平和和深刻的精神上的欢愉、慈悲的心态,以及精细入微的觉醒。一切消极的精神状态和情感如疑虑、担忧、焦灼、恐惧等等,都会从得到启明的心灵中消失。许多宗教圣人都显示出具有数种甚至所有这样的品质,凡人或多或少亦可具有,尽管其发展未臻尽善。得道之人如佛陀或阿罗汉等则完全具备这些品质,因而称之为功德圆满。

这样的人死时会变成什么?这个疑问跟最终涅槃相联系,如何理解的问题因而产生。欲求之火一旦熄灭,轮回就会终止,证悟得道之人不再转世再生。果真如此他会如何?早期经籍对这个问题并无明确答复。佛陀曾经说过,询问得道之人死后何往,就跟询问火焰熄灭之后何往一样。火焰其实哪儿都没“去”:只不过终止了燃烧过程而已。因此戒绝欲求和无知就像移开氧气和燃料。然而不可因此将最终涅槃看作虚无:佛经清楚表明此乃谬说,视涅槃为个人灵魂的永恒存在也属谬论。

佛陀不主张探究涅槃的性质,倒是强调过努力获得涅槃的重要性。他把探究涅槃性质的人比作身中毒箭者,不去设法拔出毒箭,反而不住追问放箭者的情况,比方说叫什么名字,属于哪个部族,放箭时距离有多远等等(M.i.426)。由于佛陀不愿意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早期经籍描述涅槃时多用意义负面的词语,例如“绝欲”、“止渴”、“熄灭”以及“中断”等等。少数几个意义比较正面的说法则包括“吉祥”、“好”、“净”、“静”、“真”、“彼岸”等等。某些经文似乎认为涅槃是超验的现实,亦即所谓涅槃四德:“常、乐、我、净”(《自说》80),只不过很难弄清楚这些说法到底该怎样解释。就上述分析来看,最终涅槃的本质除了体验者之外仍然是个谜。我们所能确切知道的只是这一点,涅槃意味着苦难与轮回转生的终结。


四、道谛

诸比丘众,此即道谛。谓诸无漏真俗智,为遍知故,为永断故,为作证故,一切圣道谓之八正道,即(一)正见;(二)正思;(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勤;(七)正念;(八)正定。

四圣谛的最后一条是道谛,解释如何从轮回通向涅槃。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之中,很少有人会停下来想想如何过一种充实的生活。这类问题曾经同样困惑过古希腊哲人,佛陀则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生命的最高形式就是导人向着善行和智慧发展,而八正道正是使人循序渐进直至终成正果的人生之路。

八正道又称“中道”,因为此说坚持了一条既不自我放纵也不厉行苦修的正确道路。八个方面又可细分为三个范畴,即“戒、定、慧”三学。这三个概念界定了善行的标准,还指出了人类发展的前途。戒是达到道德之善。慧是发展智慧之善。最后定又为何?有关定的作用将在下一章详细讨论,这里只是指出“定”是对其余二者的支持。

尽管道谛分为八正道,却又不可仅仅理解为获得涅槃之前需要依次通过的各个阶段,通过之后便可置之脑后。正相反,八正道其实是说明了如何在持续不断的基础上修习戒、定、慧三学。所谓正见就是接受佛教教义,然后还要加以体验证悟。所谓正思就是对佛经要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正语是说要讲述真理,说话时要慎言敏语。正业指的是要戒除不正确的行为,诸如杀戮、盗窃,或者为了感官愉悦而行为失当。正命指不从事有害于他人的职业。正勤指获得对自己思维过程的控制,培养出积极的心态。正念指不断培养对佛陀教诫的领悟。正定就是通过种种修习技巧,专注一境,发展深层的内心平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