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剑桥中国史 [508]

By Root 70964 0
政府组织》[265],载《哈佛亚洲研究学报》,21(1958年),第8—10页。

① 见《明人传记辞典》[191]中他的传记条目,第556—557页。

②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666、1536页。

③ 杜乃济:《明代内阁制度》[517],第207—218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627—628、1537页。

① 关于其中某些人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234、531、1224、1483页。

① 见贺凯:《明代中国的监察制度》[262](斯坦福,1966年),第260—262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484页。

② 见杨启樵:《明初人材培养与登进制度及其演变》[604],载《新亚学报》,6,2(1964年8月),第365—372、384—390页。

① 丁易:《明代特务政治》[511](北京,1950年),第338—345页;克劳福德《明代宦官的权力》[128],载《通报》,49,3(1961年),第126—131页。关于这些宦官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94、522、685页。

② 关于东厂,见吴晗:《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592],载《灯下集》(北京1961年),第81—86页。

① 又见司律思:《15世纪京畿警察中的外国人》[448],载《远东》,8,1(1961年8月),第59—62页;格雷纳:《自明初至天顺末年明代的锦衣卫(1368—1464年》[193](威斯巴登,1975年),第25—34页。

①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214页以下;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8页以下、18页以下。

②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引言;陈学霖:《明太祖的兴起(1368—1398年):明初官方历史编纂学中的事实与虚构》[24],载《美国东方学会学报》,95,4(1975年10—12月),第686—691页。

① 关于《明实录·太祖实录》[380]的修订以及姚广孝和解缙所起的作用的问题,见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320](北京,1932年),第26页以下;吴晗:《记明实录》[586],载《读史札记》[594],第180页以下;以及间野潜龙:《明实录之研究》[370],载田村实造编:《明代满蒙史研究》,(京都,1963年),第11—21页。又见本书第12章。

②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1—5页;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6—27页。

① 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103—116页。其详见陈学霖:《篡位的合法性》[23],第3节。

② 关于《天潢玉牒》(2.3.7)的传记材料,见李晋华:《明史纂修考》[319],第37页,以及王崇武:《明本纪校注》[542](上海,1948年;重印本,香港,1967年),序、第1—10页。

③ 《天潢玉牒》的“二子”本保存于下面两种材料:《金声玉振集》,袁褧辑(1550—1561年,影印本,北京,1959年)[见傅吾康:《明史资料介绍》[172](9.4.1.)]和《国朝典故》版。“五子”说的本子由下面两种材料流传下来:《纪录汇编》,沈节甫编(16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1938年)[见傅吾康:《介绍》(9.4.3)]和《胜朝遗事》,吴弥光编(1883年)[见傅吾康:《介绍》(9.4.11.)]。又见李晋华:《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第55—77页和《明靖难史事考证稿》,第103—104页。

①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1—5、11—15页;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46—48、96—99页。

② 陈学霖:《明太祖的兴起》[24],第689—707页。

① 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320],第32—35页;狄百瑞:《新儒学正统和心学》[136](纽约,1981年),第91页、106页以下、158—168页,并散见于本书各处。

① 狄百瑞:《新儒学正统和心学》[136],散见于书中各处;陈荣捷:《性理精义和程朱学派》[27],载《新儒学的演变》,狄百瑞编(纽约,1975年),第543页以下、566页以下。

① 郭伯恭:《永乐大典考》[298](长沙,1938年;重印本,台北,1962年),第1—3章。

② 郭伯恭:《永乐大典考》[298],第6—9章;富路特:《再谈永乐大典》[188],载《不列颠和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学报》,10(1970年),第17—23页。

① 关于对蒙古的诸战役,见寺田隆信:《永乐帝》[501],第5—8、11页;司律思:《(明代的中蒙关系,Ⅱ)朝贡制度和外交使节,1400—1600年》[458](布鲁塞尔,1967年),第1章;王赓武:《明初与东南亚的关系:一篇背景研究短论》[547],载《社区和国家:关于东南亚和中国人论文集》[547],安东尼·里德选(新加坡,1981年),第47—55页;罗塞比:《从1368年迄今的中国与内亚》[433](纽约,1973年),第23—44页;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6章各处,以及傅吾康:《15世纪初期中国对蒙古的远征》[170],载《汉学》,3(1951-1953年),第81—88页。

① 从《太宗实录》[380]中所见关于永乐时期与蒙古诸部落的关系的官方记述,见羽田亨和田村实造编:《明实录抄:蒙古编》[198],载《明代满蒙史料》[496](京都,1943—1959年),第261—557页。

② 田村实造:《明代的北边防卫体制》[497],载《明代满蒙史研究》,第82-84页。

① 弗莱彻:《中国和中亚,1368—1884年》[165],载《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费正清编(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63年),第209—210页。

② 波科梯洛夫:《明代的东蒙古人史料》[427],洛温塔尔英译,载《研究丛刊》,A集,1(成都,1947年),第23—29页。关于在这个时期与瓦剌蒙古人的关系的官方材料,又见白翠琴:《明实录瓦剌资料摘编》[413](乌鲁木齐,1982年),第17—42页。

① 傅吾康:《15世纪初期中国对蒙古的远征》[170],第83—85页。关于阿鲁台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22页。关于综述当时明人对于这第一次蒙古之役和第二次战役的记述,见李素英:《明成祖北征记行初编》[330],载《禹贡》,3,8(1935年6月),第14—22页,以及《明成祖北征记行二编》[331],载《禹贡》,3,9(1935年7月),第36—42页。

② 司律思:《朝贡制度与外交使节,1400—160O年》[458],第26—127、163—165页。关于马哈木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035页。

① 关于夏元吉的反对意见和他的被放逐,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532页。

① 关于皇帝宾天的情景,见下面注[148]。

② 对永乐帝的北方政策的有价值的叙述,见吴晗:《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591],载《清华学报》,10,4(1935年10月),第937—939页;傅吾康;《永乐帝对蒙古的远征》[177],3(1945年),第50—54页;田村实造:《明代的北边防卫体制》[497],第82—84页;吴缉华:《明代东胜的设防与弃防》[584],载《明代制度史论丛》[580],Ⅱ,第339—342页。

① 详见山本达朗:《安南史研究》[600](东京,1950年),1,散见书内各处;以及罗荣邦:《对安南的干涉:明初政府对外政策的个案研究》[359],载《清华学报中国研究》8,1—2(1970年8月),第154—182页;简单的论述见寺田隆信:《永乐帝》[510],第162—170页;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206—212页。关于黎季■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797页,以及加斯巴登:《关于安南人传记的两篇文章》[185],载《汉学》,11,3—4(1970年),第101—113页。

① 关于简明的叙述,见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194—203页。那里有关于郑和远征的重要文献目录。关于某些最近的条目,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200页中的“郑和”条。下面的著作是最近新发表的出版物:郑鹤声和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62](山东济南,1980年),以及徐玉虎:《郑和评传》[235](台湾高雄,1980年)。

② 见包遵彭:《郑和下西洋之宝船考》[416](台北,1961年),第11—63页;米尔斯英译马欢著《瀛涯胜览》[377](英国牛津,1970年),第27—32页。

① 关于这些论点,见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42](1955年;重印本,上海,1956年),第32—34页;朱偰:《郑和》[102](北京,1956年),第28—34页;徐玉虎:《郑和评传》[235](台北,1958年),第16—17页;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5页;王赓武:《中国与东南亚,1402—1424年》[546],重印于《社区与国家:关于东南亚和中国人论文集》,里德选(新加坡,1981年),第59—61页;罗塞比:《郑和与帖木儿有关系吗?》[431],载《远东》,20,2(1973年12月),第129—136页。

② 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0—11页;徐玉虎:《郑和评传》[235],第28—39页。

① 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1页。关于在爪哇的一段情节,见赵令扬:《明初的中国-爪哇关系》[90],载《关于华南、东南亚和香港地区之历史、考古及语言研究讨论会刊》(香港,1967年),第215—219页。

② 威勒茨:《郑和太监的海上冒险活动》[567],载《东南亚历史学报》,5,2(1964年9月),第31—35页;苏中仁(音):《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