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135]
最后的军事战役
张作霖元帅全面指挥安国军,这是他自己的奉军、孙传芳的残部以及褚玉璞和张宗昌率领的直隶军和鲁军的不牢固的联盟。奉军负责防守北京以及通往南方和西面的铁路线;孙传芳和鲁军在东面守卫津浦线。但是直隶的大部分和山东西部是开阔的平原,难以防守,更难守住骑兵。西侧的阎锡山使京汉线的防御复杂化了。
冯玉祥的第2集团军打响了国民革命军的春季战役,打进山东的西南,并且在西面对奉军进行了一场牵制战。国民党的第1集团军约在4月9日参加山东的战斗,它沿铁路线推进,并且派一支纵队在沿海附近北上,切断省城济南通向青岛港口的铁路。张宗昌的部队没有显示出什么斗志,但是孙传芳试图反攻。他遭到惨败,从而开放了夺取济南的道路,孙良诚将军带领国民军骑兵于4月30日进了济南城。但是在西线,奉军顽强抵抗第2集团军,第2集团军只推进到河南北端离北京仍约有400英里的彰德(安阳)。4月份,奉军还沿京绥铁路和石家庄通往省城太原的铁路进行先发制人的进攻。就在战斗的这个时期,即5月份的第1周,正在挺进的国民革命军和已被调往济南去保护在那里居住的本国国民的日本正规军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流血冲突。
济南事件,1928年5月3—11日
田中政府虽然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的运动有好感,但也没有忘记北伐初期几个阶段发生的南京事件和其他的排外动乱。为了在国民革命军重新挺进时作好准备,日本的内阁、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就如何能最妥善地保护华北的日本国民一事进行辩论:
有人主张派一支远征军,也有人反对。①蒋介石和外交部长黄郛试图使日本放心: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在它控制的地区将保护日本人的生命和财产。但是在4月初期,形势趋于明朗,即军事讨伐有可能通过济南向前挺进,尽管田中男爵在此以前,曾向蒋介石和冯玉祥提出绕过这座有2000名日本平民居住的城市的要求,于是日本政府决定行动。到4月18日,田中首相被陆军省说服,并经日本内阁同意,从第6师调一支有5000名士兵的远征军前往山东。公开的声明设法使中国放心,日本无意干涉内战,当不再需要保护日本国民时,部队将撤走。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都抗议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而公众的反日情绪迅速高涨。可是,国民党人希望避免冲突。国民党和总司令下了严厉的命令,防止在日本人居住的地方出现反日骚乱和敌对行为。
指挥在4月25至27日到达青岛的第6师的福田彦助将军,自作主张地命令部队前往济南,约500名士兵在4月30抵达,此时北军已撤离此城。这支日本小部队立刻在济南城内立桩标出绝大部分日本人居住的地区——人称日租界——并设立路障,禁止中国人进入。次日孙良诚将军及随后的第1集团军的其他部队涌进济南。当蒋介石在5月2日来到时,他要求福田将军撤军,向他保证维持城市的安宁。福田将军同意,当晚日军撤掉路障,似乎准备离开。向国民党统治的和平过渡似乎是可能的。
不幸的是,5月3日早上发生了双方小部队之间的战斗。战斗的起因和责任成了双方争论不休的问题。局部事件迅速发展成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意识的日中两国士兵之间的全城战斗,尽管蒋将军和福田将军力图制止。双方都进行了加剧冲突的屠杀。①最后,实行了停战,中方同意除留几千名士兵在城内维持秩序外,撤出全部部队。蒋介石显然希望避免陷入只会妨碍他向北京进军的危险冲突之中而不能自拔。
但是,福田将军决心要通过惩罚中国人来维护日本军队的尊严。他要求增援,田中首相和内阁在5月4日决定从朝鲜和满洲再调派部队。5月7日,日本的将领因援军已到济南,准备采取激烈行动。②当天下午,福田将军把一份限期12小时的最后通牒交给中国的代理外交特派员。它要求惩办负有责任的高级中国军官;在日军面前解除负有责任的中国士兵的武装;撤去济南附近的两个军营;禁止一切反日宣传;所有中国军队撤到胶济线两侧20里(约7英里)以外。这样侮辱人的要求是任何中国将领所不能同意的。当晚,已离开济南的蒋介石及其随从参谋讨论了这个新问题;次日上午,蒋将军送去了只满足其中几项要求的调和性的答复。福田将军坚持,由于他的最后通牒没有在12小时内被接受,他被迫采取行动以维护日本军队的尊严。5月8日下午,日本人在城市及周围地区发起进攻。到11日,经过激烈的战斗以后,留城的中国部队已被制服。城市遭到很大破坏,数千名中国士兵和平民被杀。再没有什么更能煽起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火焰了。①
济南事件使中国国民党人与日本和解的企图成为泡影,但是政府尽一切可能防止与其强大邻邦发生进一步的麻烦。国民党政府要求国联进行调查,呼吁美国政府支持它,但这些要求都没有产生什么效果——以后也屡次出现这种情况。日本战地将领这一蛮横行动是一系列这类行动的第一次,这些行动导致三年以后日本关东军强占满洲,然后导致中日日益扩大的冲突,最后导致1945年日本的最后失败。
谁将占有北京?
1928年春季,日本政府对于中国,主要关心的是保护和加强它在满洲的特殊地位。这可以通过与张作霖或国民党人的合作做到。在试图对战斗双方作出不偏不倚姿态的同时,日本决心阻止把冲突扩大到满洲境内。早在1月份田中首相已向蒋介石的驻东京特使张群提出警告,日本不容许国民党部队在长城以外追击奉军,但作为回报,日本将保证张作霖迅速退到奉天,如果他被打败的话。到4月份,日本政府已经决定维持满洲的和平,如果可能便在交战双方之间安排停火,如果必要便使用武力。
为了避免卷入与日本的争吵,蒋介石已经撤回大部分进入济南的部队,并把他们往西调动,准备渡过黄河后再在北岸集结。在5月份的第2个星期,甚至当日本军队正在济南及其周围打垮中国部队时,国民党的三个集团军开始了总攻,而安国军则朝北京和天津撤退。阎锡山的部队向石家庄推进,他们于5月10日在那里与追击京汉铁路上的奉军的冯玉祥的一批士兵会师。阎锡山的其他部队正在收复山西北部,并沿京绥铁路向北京的后门移动。安国军试图在西面的保定与东面位于山东省北端的德州之间,建立一条较短的战线,这样可以用直隶军来加强鲁军,而这支褚玉璞带领的直隶军已经得到一部分奉军的补充。但是东端顶不住冯玉祥的进攻;德州在5月12日失守,它的防守部队朝天津溃退。5月18日,蒋介石将军和冯玉祥将军在郑州会面,计划向天津推进,如果拿下和守住天津,将切断奉军撤回自己根据地时所需要的铁路线。
此时,奉军准备撤离华北的形势趋于明显。军官们将其家眷及贵重物品运送回家。京绥铁路上的奉军部队开始撤向张家口,然后再撤至更远的地方。在从张家口后撤时,桂系参加了战役。担任战地司令的白崇禧将军率军进入河南,军事委员会指定那个地区由李宗仁任司令的第4集团军负责。5月20日,白将军在郑州会见总司令,接受他的指示。部队是原来唐生智的湘军的一些士兵。①
天津和北京可能在战争中被占领,日本和西方列强担心它们在有五个单独租界的天津的国民的安全,还担心北京的使馆区。南京的经验和最近的济南纠纷,使他们提防不论是胜利的还是战败的不安分的中国军队。根据辛丑和约,多年来列强已在天津保持几支分队,这些守军最近又已加强,随时可以调动几千名外国士兵。5月11日,指挥天津日军的将领提出,按照中国与几个强国签订的1902年的条约,应把中国军队逐出城周围20里的区域。美国不是缔约国,在天津也没有租界。它的海军陆战队指挥官斯梅特利·巴特勒制订自己的保护美国人的计划,而其他列强则制订联合防御的计划。
在东京,外务省正在准备将分送给中国交战双方的警告的文本,它提出日本阻止内战扩大到满洲的决心。5月17日,田中首相会见英、美、法、意四国代表,向他们解释将在次日分送南京和北京两个政府的备忘录的目的。以下是他的部分谈话:
我们制订的政策是制止在北京发生战斗,这是为了不让动乱扩大到满洲境内。如果张作霖平静地撤出北京,维持其士兵的军纪,并且他不被南方人追击,我们将容许他进入满洲;但是如果他在北京战斗,并向山海关撤退,或者撤至我们确定的某个地点,与南方人边走边打,我们将阻止他和南方军队通过,进入满洲。我相信这个计划将起鼓励张作霖不经战斗而平静地离开北京的作用。我还认为,如果张作霖现在撤离北京,南方人不会骚扰他。因此,我期待北京被放弃,平静地转入南方人手中。①
田中男爵指示驻北京公使芳泽谦吉去敦促张作霖,要他不失时机地撤至满洲;上海总领事矢田接到指令,要他通知国民党人,张作霖一旦退回他的根据地,日本将不准他干预长城以内的事务。田中男爵及其政府就是这样计划分割中国和保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势力范围。陆军省向满洲、朝鲜和台湾的指挥官发出了电报指示和日本政策的说明。张作霖等如果秩序井然地返回满洲,他不会接到退出公共生活的建议,奉军也不是非被解除武装不可,但是日军将不准南方部队到长城以外。关东军将为执行这个计划作好准备。
芳泽公使在5月17/18日晚访问张大帅,交给张一份日本人的备忘录。他告诉张,北军快要战败,如果张能接受迅速返回满洲的建议,日本政府能够拯救他和他的军队。但是张作霖拒绝了。根据芳泽的看法,张指望不放弃北京而得到日本的援助。①
第二天晚上,张大帅派一名副官把芳泽深夜讨论的内容告诉英国公使蓝普森,并征求蓝普森的意见。他问蓝普森,是否该把北京和外国人留给无政府主义的部队?蓝普森先生在前一天无疑知道了田中首相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