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黑格尔 [14]

By Root 1657 0
者而达到顶点。换句话说,虽然我们开始时只是追溯精神认识实在的道路,但在这一道路的尽头却发现,我们一直在观察着那个构造实在的精神。

只有基于实在是精神的创造这一观念,黑格尔才能实现他在《精神现象学》导言中提出来的任务,即表明我们可以拥有关于实在的真正知识。我们还记得,黑格尔大肆嘲讽所有那些把认识看成把握实在的某种工具,或者我们借以观察实在的媒介的观念。他指出,所有这些观念都把认识与实在割裂了。康德显然是这种批判的一个靶子,因为他的“自在之物”概念永远超出了认识。黑格尔则保证,《精神现象学》将会达到一点,“在那里认识不再必须超越它自身”,实在将不再是不可知的“彼岸”,而是精神直接认识实在,并与之合为一体。现在我们可以理解所有这一切的意义了:当精神认识到它所努力认识的东西就是它本身时,绝对知识就达到了。

这一点是理解整个《精神现象学》的关键。它可能是本书所试图传达的黑格尔所有思想中最深刻的,因此我们再来考察一下。

实在是精神构造的。起初精神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它把实在看成某种独立于它的东西,甚至是某种与它敌对或异己的东西。在这一时期,精神与它自己的创造物相疏离。它试图获得对实在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并非真正的知识,因为精神并没有认识到实在的本来面目,所以把实在当成某种无法把握的神秘的东西。只有当精神领悟到实在就是它自己的创造物时,它才能放弃这种对“彼岸”的追求,才能认识到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然后它认识实在就像它认识自己一样直接和立即,它与实在合为一体。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结尾所说:绝对知识是“精神在精神的形态中认识自己”。

就这样,黑格尔使其鸿篇巨制得出了一个大胆的非凡结论。他给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种惊人的解决方案,同时也表明为什么历史必须沿着它事实上已经走过的道路前进。至于他的这座宏伟的大厦是否安稳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即使它在我们眼前倒掉,我们也不禁要称赞其设计的宽广和原创。

这一设计有一个特征,我作为向导禁不住想指出来。请问一下你自己,绝对知识什么时候能够达到?回答当然是,一旦精神认识到实在是其本身的创造,它并没有什么“彼岸”要去认识,绝对知识就达到了。这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鉴于这种实在观念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结果,它必定发生在黑格尔自己的精神把握了宇宙本质的时刻。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当他黑格尔理解了实在的本质时,精神就来到了它最终的栖身之地。对于一部哲学著作来说,几乎不会有比这更宏大的结论了。《精神现象学》的最后几页不仅是对整个人类历史顶点的描述,而且就是这个顶点。

两个问题

黑格尔的哲学显得如此恢弘壮丽,以至于质疑它似乎显得琐碎而不重要。但还是有许多问题可以追问。我将简要讨论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有关。我们也许承认,没有理智对感官所接收的未加工材料进行构造,就不可能有知识。我们还可能承认,人类通过对世界起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塑造着他们的世界。但即使把这一切甚至更多的内容考虑进去,也仍然会有一个顽固的信念挥之不去,那就是必定存在着某种“外在的”、独立于我们经验的东西。毕竟,说精神把它的范畴强加于它从感官获得的未加工材料——强加于直接呈现于感性确定性层面的意识的“这个”——等于预设了存在着来自某个地方的未加工材料。黑格尔可以否认这种未加工材料等于知识,但他无法否认这暗示有精神本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存在。同样的观点甚至更明显地适用于精神通过对世界起作用而实际塑造世界这一看法。米开朗琪罗也许是先想到了“大卫”,然后取来一块大理石,依照其思想把它变成了一尊雕像。但如果压根就没有大理石,他就不可能前进。

这一思路引导康德(在理论领域而不是实践领域)假定了他那不可知的“自在之物”。黑格尔对这种观念作了一些敏锐的批判,但他真的表明没有这个观念也行吗?

第二个问题也来自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有些唯心主义者是主观主义者,他们坚持认为终极实在是人自己的思想和感觉。不同的精神可能有不同的思想和感觉,如此一来,就不可能判定一个精神的内容正确而另一个精神的内容错误了——事实上,根据这种观点,这些划分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们错误地预先假定有一种客观实在超出了个人精神的思想和感觉之外。黑格尔拒绝接受这种对应于所存在的无数不同的精神就有无数不同的“实在”的观点。他把这种形式的唯心主义称为绝对唯心主义,以区别于主观唯心主义。对黑格尔来说只有一个实在,因为最终只有一个精神。

现在我们就回到了一开始考察《精神现象学》时所提出的问题:如果黑格尔认为只有一个精神,那么他所说的“精神”(mind)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必定是指某种集体的或普遍的精神。那样一来,带有各种宗教含义的spirit难道不是一种更好的译法吗?集体的精神从根本上说难道不是一种宗教观念吗?我们难道不应把它当作黑格尔的上帝观念吗?

也许是这样。但如果我们到头来不得不接受这种看法,那么一开始就用spirit来翻译,比现在用mind来翻译可以更好地理解黑格尔思想中的含混不清和不明确之处。

不可否认,黑格尔的精神概念仍然有不明确之处。一方面,他需要一个集体的或普遍的精神概念,不仅是为了避免一种主观形式的唯心主义,也是为了证明其观点的正确性,即精神逐渐把整个实在看成它自己的创造。如果有无数个不同的个体精神,那么任何一个精神都不可能把大部分实在当作它自己的实际创造,因为大部分实在将由其他精神的实际创造所构成。精神在达到绝对知识之前构想世界的方式——也就是把世界看成某种独立于它甚至是与它敌对的东西——将经常被证明并非欺骗,而是确确实实的事实。所有这一切似乎都迫使我们不得不接受对黑格尔的一种解释,即把黑格尔的“精神”理解成某种宇宙意识。当然,这并非把上帝看成与宇宙分离的传统观念,而是与那些主张“万物归一”的东方哲学更为相近。

另一方面,黑格尔自视为理性的彻底捍卫者。这与他关于精神所说的话以及需要说的话能够协调起来吗?协调的一个办法也许是认真考虑黑格尔在何种程度上相信意识必然是社会的。从《精神现象学》的第一部分开始黑格尔就强调,知识只有在能够交流时才是知识。语言的必要性将一种完全独立的意识这一观念排除在外。意识要想发展成自我意识,就必须与其他意识发生相互作用。最后,精神只有在一个合理组织起来的共同体中才能找到自由和自我理解,所以诸精神并不是偶然联系在一起的分离的原子。个体精神是一起存在的,否则就根本不存在。

黑格尔关于精神的社会理论很重要,特别是因为它对后来思想的影响,但也许这还不足以使我们把他所说的认识理解成精神与它自身相一致。不过还有第二个要素可以拿来用,那就是他关于理性的普遍性的看法。我们已经看到,黑格尔把理性看成精神的根本原则,把理性看成本质上普遍的。因此他才能说:就个体精神真正是精神——而不是自私的或反复无常的欲望——而言,它们都会彼此和谐一致地思想和行为,都会彼此承认有同一个基本的本质。这个基本的本质——这个“普遍精神”——既不是一个个体精神,也不是一个集体精神,而就是理性的意识。

这也许是对理性本质和精神本质的一种极端而片面的看法。它可能基于——正如我提到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可能基于——一种关于人类精神之间能否和谐的、受到误导的乐观主义看法。但它并非退避到一种宇宙意识的神秘统一性中去。至于它是否是对《精神现象学》核心要义的正确解释,则是另一个问题。

第五章 逻辑与辩证法

正如我在本书前言中所说,我不打算去阐释黑格尔的《逻辑学》。但另一方面,我又不愿留给读者一种错误的印象,就好像《逻辑学》在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中并不重要或只是外围工作。因此,我也要谈谈黑格尔写作《逻辑学》的目的。借此机会,我将解释一下往往被视为黑格尔在逻辑方面最伟大发现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逻辑观念

黑格尔在《逻辑学》导言中告诉我们,逻辑的目标是真理。这一切都没什么问题,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真理呢?黑格尔从对这一学科的传统看法开始谈起,传统看法从一开始就把形式与内容分开,认为逻辑研究的是正确思考或有效思考的形式,而不管其内容是什么。通常所理解的逻辑研究的是下面这样的论证形式:

所有是A的东西都是B,

x是A,

因此x是B。

这里我们有了一种没有内容的形式。分别对应于A、B和x,我们可以写“人”“会死的”和“苏格拉底”,或者“四条腿的动物”“有毛皮的”和“我的宠物乌龟”。在这两种情况下,该论证都是有效的,尽管如果前提错误,结论也可能错误。有效性关乎形式,而非内容。逻辑学家对内容不感兴趣。

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分离使得逻辑无法告诉我们有关现实世界的任何东西。即使人不会死,或者乌龟有毛皮,逻辑所描述的论证形式也是一样。即使根本就没有人和乌龟,这些形式也不会改变。

如果我们还记得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是如何通过质疑认知者与被认识对象之间的通常区分而开始研究认识问题的,那么当我们得知,黑格尔提到这种形式与内容的传统区分只是为了否定它,就不会感到奇怪了。黑格尔说,逻辑是对思想的研究。但是在《精神现象学》中他已经表明,没有独立于思想的客观实在。思想就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就是思想。因此当逻辑研究思想时,它必定也在研究实在。黑格尔明确指出:“如果我们还想使用质料(matter)一词”,逻辑的内容就是“真正的名符其实的质料”。他进而为我们提供了逻辑主题的一些意象。他说,逻辑就是真理本身,“真理本身是毫无蔽障、自在自为的”,或者换句话说,“这个内容就是上帝的启示,展示永恒本质中的上帝在创造自然和一个有限的精神以前是怎样的”。

沃尔特·考夫曼称这句话“也许是黑格尔所有著作中最疯狂的意象”,然而它所暗示的思想却并非与逻辑说不出关于世界的任何东西这一传统看法完全无关。黑格尔说,逻辑不涉及自然界和有限精神的世界,这是部分接受了传统看法。而他最急于摈弃的是这样一种观念,即实在或真理只有在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中才能找到。恰恰相反,根据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终极实在只有到精神或理智而不是物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