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领导力 [0]
Copyright © Keith Grint, 2010
Leadership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10.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SAR,
Macau SAR and Taiwan, 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8 by Yilin Press, 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0-2011-272 号
书 名 领导力
作 者 【英】基思·格林特
译 者 马睿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7157-3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领导力是什么?
第二章 领导力不是什么?
第三章 领导力曾经是什么?
第四章 领导者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第五章 领导者是谁?
第六章 领导者是如何领导的?
第七章 追随者又如何?
第八章 离开领导者能行吗?
术语表
注释
序言
王辉
有关领导力的书籍已经出版很多了,尤其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有关领导力的著述更多。那么,基思·格林特这本《领导力》有什么特色,或者为什么要出版呢?基思·格林特先生是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领导力研究领域的教授,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多年深入且扎实的研究,著述颇丰。他不仅在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担任研究员,还是英国社会科学院的院士,由他撰写的关于领导力的书自然是十分专业,又非常权威的。难能可贵的是,这本小书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就领导力的最基本问题一一进行了专业而又易读的解答。
整体来看,这本书有三个特点。第一,简洁而系统。这本书的中译本不超过八万字,非常简洁。在这个信息非常容易获得,同时又是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似乎很难对一些大部头的书产生兴趣或者读下去的勇气。因此,这本书的短小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使读者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很快读完。同时,这本书又不失系统。作者从基于地位、个人、结果和过程的领导力等方面对它的定义进行了系统描述,随后从领导力研究历史的沿革,什么样的人会有领导力,到如何获得领导力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读完之后,会对领导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有一个系统且深入的了解。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它有着不同于同类书籍的内容。例如,作者在第二章详细地描述了“领导力不是什么”,使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很好地理解了领导力与管理等方面的不同。又如,作者在第七章中提出了追随者的问题,这也是与以往有关领导力的书籍有所区别的地方。追随者,或有关追随力(followership)的研究是当代领导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和新课题。前人有关领导力的研究过多地关注了领导应该是什么样的人,领导做什么才能有影响力等方面,然而正如作者所说,“领导力的所谓‘精华’遗漏了追随者,而没有追随者,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领导者”。从追随者的角度来研究领导力,会帮助我们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第三,这本书的作者既有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同时又对领导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作者引用大量来自政界、企业界和公共管理领域的真实案例,详细地说明了领导力的概念,以及如何产生领导力、发展领导力等内容,对来自不同领域的读者都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作者列举的例子不只来自西方,同时也出自中国的古典书籍和传说故事。因此,对于中国的读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作为研究型的学者,专著的发表一定要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证依据,这一点也是我喜欢这部专著的一个原因。作者在最后列出了很多参考文献,为读者就某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更加详尽的了解提供了指引和参考。
领导力这一概念本身是抗拒解释的,这一点格林特在书中也做出了明确的阐释,并解释到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有关领导力的文献仅仅激发出了讨论的热度,却极少迸发出独特洞见的原因。但是在探索为何领导力会如此难以定义上,会衍生出一系列重要的基本问题,格林特在本书中详加探讨的正是这些基本问题。作者作为公共领导力研究领域的权威,对于每一问题,从学术的角度切入,辅以翔实的文献研究,也引用历史上的政治领导、公共管理事件,使得本书不仅专业,可读性也很强。不管是研究领导力的学者还是从事领导实践的管理者,我相信读后都会获得不少启发。同时,本书的译文质量也很不错,语言自然流畅,注释翔实,为本书增色不少,非常值得一读。
致谢
这本小书是我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跟许多朋友、同事和学生进行无数次谈话的集大成。其中,我想感谢以下诸位:约翰·安东纳基斯、约翰·阿特金森、理查德·巴德姆、约翰·贝宁顿、戴维·博尔杰、约翰·布拉顿、史蒂芬·布鲁克斯、艾伦·布里曼、布里吉德·卡罗尔、彼得·卡斯、安迪·科尔曼、戴维·柯林森、里斯·考齐尔、丽贝卡·考克斯、苏·多普森、麦克·唐恩、加雷斯·爱德华兹、保罗·埃利斯、盖尔·费尔赫斯特、扬尼斯·加布里埃尔、阿曼达·贾尔斯、乔纳森·戈斯林、戴维·格兰特、彼得·格雷、麦克·哈珀、琼·哈特利、朱莉娅·霍基、理查德·霍姆斯、克莉·伊万尼斯金、布拉德·杰克逊、基姆·詹姆斯、多丽丝·杰普森、德鲁·琼斯、欧文·琼斯、约翰·尤普、安德鲁·卡卡巴兹、米哈埃拉·凯莱门、南内尔·基奥恩、唐娜·拉德金、博热·拉尔森、吉姆·劳利斯、帕特里克·莱昂纳德、萨拉·刘易斯、詹姆斯·麦克卡尔曼、凯文·莫雷尔、安·墨菲、雅尼娜·纳哈比埃特、德布拉·内尔森、希拉莉·欧文、肯·帕里、爱德华·佩克、吉莉恩·皮尔、莱斯利·普林斯、特拉西·里弗斯、罗宾·赖德、吉姆·斯科尔斯、博厄斯·沙米尔、乔·辛普森、戴维·西姆斯、阿曼达·辛克莱尔、乔治娅·索伦森、吉莉恩·斯坦普、马克·斯泰恩、约翰·斯托里、斯特凡·斯韦宁松、马克·汤普森、丹尼斯·图里什、欧文·图尔比特、琳达·苏·沃纳、霍利·惠勒、马丁·伍德、斯蒂夫·伍尔格和马歇尔·扬。我还想感谢那些没有署名的审稿人,特别是最终审稿人。最后,我工作和生活中除此之外的一切,都要感谢我的家人:亚当、贝基、凯蒂、克里斯、丽贝卡、里奇,当然还有桑德拉。
第一章 领导力是什么?
引言
领导力是什么?这么说吧,在对领导力苦思冥想了近3000年,又潜心“钻研”了一个多世纪之后,我们似乎还远未就其基本含义达成共识,遑论其可否传授,抑或其效果能否衡量和预测。之所以如此,不可能是因为缺乏兴趣或资料:2003年10月29日这一天,在英国亚马逊网上出售的“领导力”相关书籍就多达14139种。短短六年后,该数字又增加了将近三倍,达到53121种——清楚地表明在未来很短时间内,有关领导力的书籍种数将超过阅读它们的人数。你多半会觉得信息增加必然意味着理解深化,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很遗憾,与我们开始出版这么多资料之前相比,如今人们对于何为领导力的理解更是差之千里,看似与其定义的“真知”渐行渐远。此言不虚,图1就展示了我本人研读过的相关文献。我在1986年前后开始阅读领导力文献时,就已经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工作过一段时间了,所以那时我虽然所读甚少,但已经从生活这所大学中学到了关于该主题的一切。后来我读的资料越来越多,才意识到自己此前所知的“真理”全都是沙上筑塔,因此随着知识的增加,我的理解反而退化了。2006年最是艰难,我阅读了数百部乃至上千部著述,最终却证明了苏格拉底的说法——智慧的唯一源泉,乃是体味到自己的无知。我觉得我目前正在逐渐恢复,总算扎实地确定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其最根本的意义上,作为个体领导者,领导力的所谓“精华”遗漏了追随者,而没有追随者,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领导者。的确,不妨将此作为领导力的最简单的定义:“有人追随。”
图1 领导力:知识与理解
那么我们当如何考察这一课题呢?为领导力下定义之所以重要,不光是要在文字游戏中为它界定一个空间,也不仅仅是一个诡辩游戏;确实,我们不需要就定义达成共识(虽然各个组织内部或许应该如此),但我们至少应该能够理解彼此的立场,以便在论战中知己知彼。毕竟,如何定义领导力,对于组织的运作或者不运作的方式及其奖惩对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逾50年前,W.B.加利[1]称权力是一个“本质上存在争议的概念”。加利指出,许多概念,例如权力,都存在“使用者应如何正确使用它们的无穷争议”,以至于争议似乎无法解决。例如,要讨论布什或布莱尔是不是“好的”领导者,恐怕众说纷纭,难以定夺,由于辩论各方对于何为“好的”领导者的定义不同,达成共识的希望极其渺茫。
所以我们无须就定义达成一致,但需要知道那些定义各是什么。首先不妨考察一下最流行的书籍中关于此事有何说法。许多这类书籍都建立在自传或传记类叙述的基础上,这样就把领导力和被视为领导者的个人关联起来。还有些将领导力定义为一个过程——或许是领导者所采纳的风格,或许是“意义建构”之类的过程(韦克[2]的说法,即“使未被充分理解且相互矛盾的信息变得合理的过程”),又或者是领导者的具体实践。有些在定义领导力时只考察有权之人的所作所为——一种从地位角度切入的方法。其定义往往与权力的定义密不可分,汲取了韦伯和达尔[3]的原创思想,即权力(因而领导力也是如此)是迫使他人违背自身意愿做某事的能力。这一视角往往将领导力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