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0]

By Root 1906 0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David Hopkins 2004

Dada and Surrealism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4.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Hong Kong SAR, Macau SAR and Taiwan, 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3 by Yilin Pres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07—046号


书名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作者 【英】戴维·霍普金斯


译者 舒笑梅


责任编辑 於梅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32758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历史回顾

第二章 “宁要生活”:推销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第三章 艺术和反艺术

第四章 “我是谁?”心灵、精神、身体

第五章 政治

第六章 回顾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达达:主要中心——主要人物及事件

超现实主义主要事件

超现实主义相关重要人物

注释

献给本杰明

前言

问题:换一只灯泡需要多少超现实主义者?

回答:一条鱼。

每个人都对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有所了解。达达起源于1916年,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才结束。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艺术运动,达达旨在颠覆传统的资产阶级艺术观念,通常是一种公然挑衅的反叛艺术。别的不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它的参与者,如马塞尔·杜尚、弗朗西斯·皮卡比亚、特里斯坦·查拉、汉斯·阿尔普、库尔特·舒维特和劳乌尔·豪斯曼等人用他们对似是而非和傲慢鲁莽举止的热爱来与这个疯狂失常的世界抗衡。

超现实主义作为达达艺术上的后继者,于1924年正式诞生。它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消亡时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运动。马克斯·恩斯特、萨尔瓦多·达利、胡安·米罗和安德烈·马松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坚信,人的本性基本上是非理性的,因而他们对精神分析有着混乱而难以控制的喜爱之情,力求探索人类心灵的神秘之处。

对很多人来说,达达和超现实主义与20世纪艺术史中的诸多运动区别不大,只不过是“现代艺术”的化身。达达被看作是对传统的批评和反抗;超现实主义虽然同样在精神上反资产阶级,却更沉迷于光怪陆离的事物之中。然而为何是达达“和”超现实主义?为何把它们放在一起?它们是两项运动,但经常被混为一谈。一直以来,艺术史家发现达达为超现实主义“铺平了道路”这一笼统的概括非常好用,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这只适用于达达运动的一个地点,即巴黎。本书当然要重述这段历史,但也会把它们当成是两场明显不同的运动来加以呈现,以便二者可以相互抗衡。比如说达达沉迷于现代生活的混乱和破碎之中,而超现实主义更多地是以修复为己任,试图创造一个新的神话,让现代男女重新接触到无意识的力量。这二者之间的差异涉及一些重要区别,这些区别正是我打算尽可能生动地表述出来的。

总的来说,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比上世纪的其他任何运动更为深入地渗透到了我们的文化之中,尤其是超现实主义已经进入到我们的日常语言之中:我们会谈论某部电影的“超现实幽默”或“超现实情节”。正是这种延续性意味着我们很难把它置于远离我们的“历史”之中。不可否认,有关这两场运动的评论和历史描述已越来越详尽。曾被认为是反学术的达达如今在大学里被广为研究。同样,有关达利和勒内·马格里特等臭名昭著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研究专著现在也屡见不鲜。但是,通常过剩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因而使我们失去了批评的距离。

我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于是围绕主要专题构建本书的结构。第一章记载达达和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讨论同时研究二者的种种假设。第二章详细审视这两场运动各自传播思想的方式,尤其是从公共事件和出版物方面来加以思考;在此过程中展示它们如何构建了艺术与生活的对话。第三章仔细研究美学问题,重点关注诗歌、拼贴、照片蒙太奇、绘画、摄影、现成品和电影。反艺术以及这两场运动在现代派美学辩论中的定位在此肯定是重要的问题。最后两章结合当下评论这两场运动的历史观点,突出反映我和他人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我在集中研究它们的政治之前,考察了达达和超现实主义对于非理性主义和性欲等一系列重要议题的态度。本书结尾反思了这两场运动的影响,尤其思考了它们与新近艺术之间的关系。

我主要关心的一直是向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提出的疑问,这些问题与我们目前的文化思虑一致。例如,身份问题——不管是种族的还是性欲的都是我们许多人以及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关注的焦点。例如,法国摄影师克劳德·卡恩和古巴画家韦尔弗雷多·兰姆就率先设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要想理解他们此种关切的力量所在,就必须再次创造出让他们做出此种反应的背景。同样,考虑到目前超现实主义在整个文化中的普及程度(譬如达利的作品在海报中随处可见),我们可以安全地假设,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所称颂的“黑暗的一面”,即我们心灵生活中的无意识的部分,现在被广泛地认为是“积极”的事情。然而,在法西斯主义曾经十分强大的文化中,很多人可能会怀疑陷入非理性到底有没有好处。不过现代派批评家则反驳说,无论达达主义者和超现实主义者曾认为他们是多么反资产阶级,他们只是在帮着扩展能被资产阶级文化同化进价值体系的经验范围。在我们的“后现代”文化里,我们太轻而易举就把自己黑暗的动机和冲动审美化了。本书审视这些态度的多种历史渊源,澄清为何以及在何种背景下它们曾是“激进”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怀疑自身的动机。

图1 莎拉·卢卡斯,《下马饮奶》,组图,1994年。

此种探询并不一定意味着对达达和超现实主义的盲目崇拜,而是试图证实它们为何在我们的文化中仍然是如此重要的力量。考虑到当代艺术依然深受这些运动的影响,这种探询就显得尤为迫切。只要瞥一眼20世纪90年代英国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家之一莎拉·卢卡斯的作品,这一点就显而易见了。

卢卡斯的作品展示了一组让人大吃一惊的欲望,而这曾是达达的一贯作风。与此同时,她采用了一度在超现实主义中流行的身体形象的替代或移位。她的作品间接依赖马塞尔·杜尚、曼·雷、勒内·马格里特等达达主义者和超现实主义者所取得的成就。但卢卡斯的作品是仅仅证实了达达式的震惊已经令人习以为常了,还是在文化上以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强化了此项传统?

这些都是我在思考达达和超现实主义对当下间接施加了何种影响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至本书结尾时,我们应该能得出很好的答案。不过,以下各章的中心任务是勾勒出达达和超现实主义的历史和主题轮廓。

序言

吕效平


《新概念英语》里有一篇小课文,幽默地调侃了现代艺术品及其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一位学艺术的学生正在自己房里挂一幅现代绘画,他7岁的妹妹走进房里审视半天,说:“画还行,可你是不是把它挂倒了?”这位画过很多画的学艺术的学生仔细再看,小妹妹说的居然是正确的。

上世纪初的达达艺术家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大概还没有走得那样远,使那些并非外行的消费者分不清绘画作品的上下。但是,他们却开创,或者也可以说是顺应了一个强大的欧洲艺术潮流,这个潮流发展到上世纪下半叶,辨别某些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属性似乎越来越困难了。十几年前我在北京看过一场挪威人演出的戏剧,这些挪威艺术家在台上既不向我们展示Drama的魅力,也不向我们炫耀Theater的绝活,只是像我们这些平庸的人一样地喝酒游乐。据说这台戏每晚的演出并不相同,演员们在台上是自由地表演的。难怪有人在表达他宁可看好莱坞商业电影时说:“看欧洲电影,我要先设法拿到一个哲学硕士学位。”在我自己开始讲“欧洲电影专题”课后,有一天夜里接到一位苦恼的学生的电话,他问我:“老师你看过《16欧洲著名导演短篇集》吗?第9篇我怎么就是看不懂啊?”我说:“我也没看懂。但我提醒你一下,可能你就不会抱怨看不懂了你就把它当作一个梦境吧,一个欧洲人的梦境。”后来他没有再来过电话,不知道是苦恼消除了,还是对我也失望了。

古希腊是欧洲艺术最重要的源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摹仿自然的理论即使在中国读者中,知晓率也是非常高的。他的《诗学》是人类第一本戏剧学理论专著,其中自然也涉及到许多艺术的一般原则。他在这本论著里说:

作为整体,诗艺的产生似乎有两个原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首先,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模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可资证明的是,尽管我们在生活中讨厌看到某些实物,比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形体和尸体,但当我们观看此类物体的及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却会产生一种快感。这是因为求知不仅于哲学家,而且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一件最快乐的事。[1]

但是,在这本书里,亚里士多德又要求悲剧必须“摹仿”人的一个“完整”的行动。所谓“完整”,就是有“头”,有“身”,有“尾”,“身”是由“头”引起而必然引出“尾”的部分,“尾”是由“身”引起而不再引起别的事件的部分;在这些互为因果的各部分之间,不允许与其无关的穿插事件,也不允许颠倒顺序,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部分是可有可无或者可以随意置放的,悲剧所摹仿的“行动”的“完整性”就受到了破坏,这个悲剧就是失败的。[2]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在这里是自相矛盾的: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充满了互不相关的偶然事件,没有一个人在一天或者一生中的行动是“完整”的;如果艺术真是“摹仿”了自然,

Return Main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