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英格兰文学 [2]

By Root 1857 0
被送往多西伯义斯学堂,任凭沃克弗德·斯奎尔斯先生摆布(《尼古拉斯·尼克贝》,1839),更不要说狄更斯的前一部作品《雾都孤儿》(1838)中的济贫院:这些地方和托马斯·休斯在《汤姆·布朗的求学时代》(1857)中提及的英格兰公立学校的氛围完全不同。在所有的学堂中,食物都很糟糕,但是上流社会的男孩被允许使用调味酱和泡菜。多亏了拉格比公学的校长托马斯·阿诺德博士,学校里的恶霸弗拉士曼被打败了,汤姆成长为一名绅士,同时也成为身体强健的基督徒。白天,他驰骋板球赛场;晚上,他依然记得做祷告。

一个来自体面但并不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男孩,在接受了公立学校的教育之后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并且接受相应的价值观;与此同时,他在成长的道路上还要战胜一个来自上层阶级的恶霸同学。在面向中产阶级读者的一系列小说中,这样的人物设定已经成为固定的套路。男主角总会有一两个好朋友帮助他,比如汤姆的朋友亚瑟,以及哈利·波特的朋友罗恩和赫敏。

在学校放假期间,公立学校的精神可以在野营、划船和登山等运动中加以历练。亚瑟·兰塞姆的《燕子号和亚马逊号》(1930)就反映出这一点,这本书很有代表性地描述了健康的英格兰特性。作者亚瑟·兰塞姆娶了托洛茨基的秘书,并且一度支持布尔什维克运动。在这本书中,一群典型的英格兰中产阶级的孩子经受住极端情况的考验,表现出坚韧不拔的品格。在C.S.刘易斯的《狮子、女巫和魔衣橱》(1950)中,佩文西家的孩子们为了躲避闪电战而撤离伦敦,却发现自己被卷入另一场战斗,对手是幻想版的纳粹/恶魔军队。在R.M.巴兰坦的《珊瑚岛》(1857)中,两个孩子拉尔夫和杰克遭遇海难,在没有成人陪同的情况下来到波利尼西亚岛的一座珊瑚礁上,他们在那里上演了一出好戏。

图1 “驱逐”:左图是威廉· 布莱克为约翰· 弥尔顿《失乐园》的结尾部分绘制的插图,右图是欧内斯特· H.谢泼德为《维尼角的房子》的结尾部分绘制的插图。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文学创作也在颠覆传统。在威廉·戈尔丁的《蝇王》(1954)中,拉尔夫和杰克在流落荒岛时并没有展现出绅士风范,而是变成了野蛮人。同样,C.S.刘易斯在纳尼亚系列小说中所采用的基督教隐喻与他在《〈失乐园〉序言》(1942)中对于弥尔顿的正统解读保持一致,而菲利普·普尔曼的《黑暗物质》三部曲(1995-2000)却恰好相反,对《失乐园》做出了非正统解读,并以威廉·布莱克在《天堂与地狱的婚姻》(1793)中的话作为开头:“弥尔顿是个真正的诗人,他与群魔为伍却浑然不觉。”“黑暗物质”这一说法出自《失乐园》,暗指撒旦穿越混沌,从一个世界来到另一个世界的旅程。普尔曼作品中的女主角名叫莱拉,这同样让人联想到布莱克的作品(莱拉是《天真之歌》中那个“迷失的小女孩”)。“守护神”这个说法是对布莱克的另一处引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它既是我们性格的化身,又是我们的守护精灵。

反面人物和局外人

儿童文学往往把动物的行为方式想象成和人一样,而成人文学往往描写一些像动物一样行事的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某些人物缺乏同情心,他们因此被比作鹈鹕、毒蛇和狗。本·琼生写过一部关于欺诈的喜剧《伏尔蓬涅》(1606),剧名的意思就是“狐狸”。在这部剧中,一个名叫莫斯卡(“苍蝇”)的仆人一直在喋喋不休,另一个名叫沃尔特(“秃鹫”)的律师则仔细检查着他的战利品。

在成人文学中,像人一样行事的动物并不多见。它们通常出现在寓言或者讽刺作品中。最著名的例子是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1726)的第四部分,里面出现的慧骃是理性行事的马,而耶胡则是举止近似野兽的人。其他例子包括乔治·奥威尔反斯大林主义的《动物庄园》(1945)以及托马斯·洛夫·皮科克的《险峻堂》(1817),后者描写一只猩猩竞选议员的故事,借此对进步思想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另外还有撒旦这个特例,他幻化为蛇形,将邪恶带到人世间。但上述例子都是特例。通常来说,如果你想见到会说话的马、熊、狼或者兔子,你得去读儿童文学。

以拟人化的动物作为主角的文学作品被称为“寓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在较为简单的寓言中,某个自大或邪恶的动物将会受到惩罚。比如,乌龟将击败兔子。这一类寓言符合《认真的重要性》(1895)中那个大惊小怪的家庭女教师普丽丝姆小姐所信奉的文学传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小说。”毕翠克丝·波特的《坏兔子的故事》(1906)是针对幼儿创作的寓言。故事的主要线索是反面角色(“凶狠的坏兔子”)与受害者(“温和的好兔子”)之间的道德冲突。“凶狠的坏兔子”被人开枪打掉了胡子和尾巴,这是它理应得到的惩罚。波特用一种超然的、不动声色的叙事声音来描述这样的暴力死亡,这种手法对伊夫林·沃和格雷厄姆·格林产生了重要影响。

彼得兔这个人物更加复杂,尤其是他很淘气,所以他的故事和“凶狠的坏兔子”比起来更有文学性。文学并不符合家庭女教师(比如,普丽丝姆小姐)所提出的设想。她的创造者奥斯卡·王尔德知道,某些最好的文学作品更像是文字游戏,而不是诚恳的故事。并且,最有趣的人物往往不是那些结局美满的好人。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那些富有魅力的反面人物,比如理查三世、《奥赛罗》中的伊阿古以及《李尔王》中的私生子埃德蒙,虽然没有得到好下场,但是在此之前,这些人物给演员和观众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哪个演员宁愿扮演马尔克姆三世而不是麦克白呢?

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英格兰舞台上,除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外,演出次数最多的剧目是菲利普·马辛杰创作的《旧债新偿》(1626)。剧中那位举止夸张、坏得可爱的反面人物贾尔斯·奥弗里奇爵士让这部作品广受欢迎,这是每个明星演员都想扮演的角色,同时也是维多利亚小说中那类贪婪无度的投机商人的原型,比如安东尼·特罗洛普《众生之路》(1875)中的奥古斯塔斯·麦尔莫特,以及查尔斯·狄更斯《小杜丽》(1857)中的莫多尔先生。

文学作品之所以有别于寓言、布道词和伦理学著作,原因之一就是文学能够让邪恶变得有趣。儿童文学中随处可见女巫、怪物、恶魔以及不怀好意的成年人,你最好不要接受他们给你的糖果。最好的文学是经验之歌,而不是天真之歌。威廉·布莱克的《小羊羔》(《天真之歌》,1789)描写羊羔“柔软、发亮、毛茸茸的衣裳”,这显得过于虔诚,同时又过于柔弱,让人提不起兴趣。直到读者将这首诗和《老虎》(《经验之歌》,1794)放在一起,对比阅读,情况才大为改观。后一首诗描写了老虎“可怕的匀称”。正如文学评论家威廉·哈兹里特在布莱克生前所指出的,“这头狮子比它捕猎的群羊或者群驴更具诗意”(《论科里奥兰纳斯》,收录于《莎剧人物》,1817)。当叙事者处于受迫害的境地时,读者也感同身受,此时小说将产生某些最佳效果。比如,在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惊悚历险故事中,吉姆·霍金斯听见瞎子皮尤正在逼近他,此时恐惧让他激动起来:

我们走了一半路程,突然我抓住她的手臂,因为我听见在寂静潮湿的空气中传来某种声响,我的心提到嗓子眼里——那是瞎子的探路棒在冰冻的路面上发出的敲击声。

(《金银岛》,1883)


最有趣的人物常常是这样或那样的局外人。最喜欢读书的年轻读者通常是那些孤独的孩子、独生子女或者是喜欢自我反省的孩子。他们很容易对孤独的吉姆·霍金斯产生共鸣,对于后者来说,海盗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群体。罗尔德·达尔笔下的詹姆斯·亨利·特罗特是个孤儿,两个残忍的坏姑姑“大头钉”和“海绵团”将他带大,最终他在大仙桃上找到了渴望的群体,就像哈利·波特在霍格沃兹魔法学院中交到朋友。

莎士比亚《奥赛罗》的部分艺术价值在于塑造分裂的局外人形象。由于出身,摩尔人奥赛罗是个局外人,但他希望身边的人能够爱他,因为这种爱意味着他得到了接纳。威尼斯人伊阿古出生在欧洲社会内部,但是他不想得到任何关爱。他是个喜欢孤独的人,同时也是个(邪恶的)空想家,这是对局外人的身份界定。

作家对于局外人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就是局外人。他们没有参与现实生活,而是看到自己站在一旁,把生活变成艺术创作的素材。有不少人注意到,伊阿古的故事与莎士比亚本人的经历相似。将莎士比亚归为局外人似乎有点奇怪,但是在他刚进入伦敦戏剧界时,他必然有过这样的感受,因为他没有大学文凭,而他的同行大多接受过大学教育。莎士比亚说话很可能带有明显的乡土腔,所以最早提及他作家身份的文献资料将他称为“突然冒出的乌鸦”。罗伯特· ·路易斯 史蒂文森同样是个局外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旅行,并且在萨摩亚群岛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六年。罗尔德·达尔有一半威尔士血统,一半挪威血统,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入英国皇家空军,他在英格兰从未有过归属感。他的作品《詹姆斯与大仙桃》(1961)开启了他作为英格兰儿童文学作家的职业生涯,然而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他居住在遥远的纽约。

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家和作家爱德华·李尔是局外人的绝佳例子。他出生在伦敦东部霍洛威区一个人数众多、日渐衰败的大家庭中。成年后,他在大多数时候过着流浪的生活,在欧洲、中东以及南亚次大陆旅行和绘画。想要解读他的谐趣诗,方法之一就是将这些诗视为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应,因为他始终生活在外语环境中:

许多年前

当当过得很愉快,

直到他在某一天

爱上一个江布里女孩。

那些江布里乘着筛子前来,他们的

登陆时间选在夜里,地点靠近萨默里菲德

那儿有长方形的牡蛎,

还有光滑的灰色礁石。

(《长着发光鼻子的当当》,1876)


当说俄语、汉语或约鲁巴语的人用母语诵读诗歌时,我一个字也听不懂,但是我依然可以从诗歌的韵律和单词的发音中感受到强烈的愉悦。听到一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名,比如“格罗姆布里恩平原”、“钱克雷伯尔山”和“萨默里菲德”,我们也会产生类似的愉悦。

要想解读李尔的谐趣诗,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从中找出一段故事。关于当当,我们知道多少?他心肠很软,作为一种近似于人类的生物体,他既让人着迷,又让人恐惧,让人厌恶。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