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英格兰文学 [14]
我们不应该认为文本变体的问题在当今时代已不复存在。如今,书籍印刷用的是作者自己准备的电子文档,这就避免了原先的几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过去在文本从作者到读者的传播过程中,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改动文本的印刷厂的排字工人。但是文本变体在当代依然存在。伊恩·麦克尤恩的中篇小说《在切瑟尔海滩上》(2007)英国版第一版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播放着她的唱片,里面收录的歌曲是甲壳虫乐队和滚石乐队翻唱查克·贝里的作品,‘欠缺技巧,但值得尊重’。”次年出版的美国版第一版和英国版平装本中,这句话不见了。原因何在?并不是印刷公司犯下错误,而是因为某个目光锐利的书评人指出,该书的故事场景设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当时无论是甲壳虫乐队还是滚石乐队都还没有灌录这张翻唱查克·贝里的唱片。麦克尤恩意识到,这个事实性错误会减弱故事的逼真程度,因此他要求删除那句话。如果将来有学者负责编辑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全集的权威版本,上面这个例子将会是他的选择难题。
编辑做出的选择是阐释性的选择。他们不仅为经典作品的延续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他们还代表着深入思考、全神贯注的阅读行为,这是文学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第五章 历史分期与文学运动
文学和民族特性
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可以通过文学来追溯一个民族的风俗和思想的演变过程。过去的书籍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留下的印记,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这些书籍。关于书籍的这种看法类似于地质学这一新兴学科关于化石的看法。最先尝试由文学来全面追溯英格兰文明的学者是法国人伊波利特·泰纳,他在1864年出版了四卷本《英国文学史》,这是一部基于人种分类、历史时刻和环境的著作。“一部文学作品,”泰纳写道:
不光是想象力的游戏,不光是某个人的灵感闪现,而且是对于当代风俗习惯的文字记录,同时也透露出特定的思想状态。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世纪前人们的思想和感受。
泰纳设定的叙事结构给英格兰文学史研究带来的影响持续了一百年。他从撒克逊人和诺曼人开始,随后是乔叟所处的时代——从那时起,英语变成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媒介。泰纳把第二部分称为“文艺复兴”,以此来强调哈兹里特察觉到的伊丽莎白时代的外来影响。
之后是“古典时代”,始于1660年王政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后,权力从君主转移到议会手中,并且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学创作都发生了明显转变,体现出新兴的帝国所带来的影响:“帝国具有严肃认真、自我反思、注重道德的精神品质,能够做到纪律严明,独立自主,这样的帝国足以维系宪法的运作。”在泰纳看来,光荣革命造成的权力转移与帝国精神的涌现,这二者之间存在共生关系。虽然“帝国”一词意味着大一统的民族主义,但是泰纳对于政治差异极为敏感。他将痛苦不堪的保守党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与心态平和的辉格党作家约瑟夫·艾迪生进行对比。在他看来,英格兰之所以转变成现代国家,并且表现出相应的政治和道德立场,这得益于英格兰的文化氛围在维系这两位作家的辩论精神时所采取的合理方式。就这一点而言,民主是一种借助有教养的方式来表达分歧的艺术。
泰纳将第四部分称为“现代生活”。这部分聚焦“浪漫主义”,并特别强调拜伦勋爵是“这些艺术家中最优秀、最具英格兰特性的人……从他一个人身上我们所获知的关于他的国家以及他所处时代的真相胜过其他所有人加在一起”。在使用讽刺手法创作的史诗《唐璜》(1819-1824)中,拜伦展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每一种可能产生的情感和想法都充分表达出来,即便他本人正遭受“时代病症”的侵扰,认为人们不可能得到快乐,不可能得到真理,社会不可能实现公正,“人类注定失败,或者遭受挫折”。泰纳因此将这本书称为“对话”和“信心”。在这部分的最后,泰纳分析了在他写作时依然健在的“现代作家”。他得出的结论是,小说将成为塑造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体裁,而小说的代表人物则是查尔斯·狄更斯。
划分文学时期
泰纳为划分文学时期奠定了基础,在他之后的英格兰文学史写作中类似的划分方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具体如下: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从1066年到16世纪早期的中世纪;从宗教改革到王政复辟的文艺复兴时期,有时候又被称为“近代”;从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80年代的“古典”时期,又被称为启蒙运动(指当时的哲学倾向)或者奥古斯都时期(以亚历山大·蒲柏为代表的主要作家将他们的文化与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执政时期的文化相比,由此得名);从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的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代;然后是出现在泰纳之后的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
至于每一次新的文学运动究竟从何时开始,这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浪漫主义到来的迹象是什么?是托马斯·查特顿充满青春活力的天赋,是威廉·考珀提出的“鉴赏力”,还是夏洛特·史密斯的《挽歌集》(1784)?现代主义到来的迹象又是什么?是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的“跳跃韵”,还是埃米·利维和亚瑟·西蒙斯的城市印象主义?虽然有着诸多分歧,但可以确认的是,在文学史上有许多时刻,作家群体的共同努力“使之产生新意”(借用埃兹拉·庞德的话)。伊丽莎白时代的评论家,比如威廉·韦布和乔治·帕特纳姆,宣告英语战胜了拉丁语。约翰·德莱顿和他同时代的作家认为,他们正在改变英语,使之转变成现代用法,并将新颖、平实、准确、清晰的风格注入英语诗歌。维多利亚时代的知识分子,比如托马斯·卡莱尔、马修·阿诺德和约翰·罗斯金,认为文学是一种独特的强有力的手段,可以借此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解释社会变化,并且让人学会忍受。一方面是“进步的征途”——都市化、工业化、铁路、商业旅行、帝国;另一方面则是“信仰的海洋”(阿诺德,《多佛海滩》)发出的“忧郁、持久、退缩的咆哮”,在《圣经》批评、进化论和现代怀疑论共同构成的沙滩上,潮水正在退却。
在1932年发表的一首名为《三场运动》的诗作中,W.B.叶芝将莎士比亚时代不断拓展的视野、浪漫主义运动倡导的自我表达,以及他本人所处时代的创伤作为文化史和文学史的重要转折点。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这三场文学运动是研究最多的课题,同时也被许多人认为是英格兰文学的鼎盛时期。在每个历史时刻,许多作家——他们往往彼此相识——共同拓展了英格兰文学的各种体裁: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锡德尼、斯宾塞、马洛、莎士比亚、琼生、多恩、赫伯特、米德尔顿、马斯顿、韦伯斯特,以及随后的弥尔顿和马维尔;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中的布莱克、威廉·华兹华斯和多萝西·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夏洛特·史密斯、司各特、拜伦、P.B.雪莱和玛丽·雪莱、济慈和克莱尔;从1910年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那段时间的艾略特、庞德、叶芝、乔伊斯、福特·马多克斯·福特、多萝西·理查森、温德姆·刘易斯、伍尔夫、D.H.劳伦斯和T.E.劳伦斯、伊夫林· ·沃、奥尔德斯 赫胥黎,以及许多其他作家。然而,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些说法并不是上述创新者的发明,而是事后由其他人贴上的标签。
文艺复兴
16世纪的人文学者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化黑暗期之后,他们的时代正在见证曙光和复兴。与这种观点紧密相关的一套术语将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开明的“古代”,特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愚昧的“中世纪”;以及古代文化迎来复兴的“现代”时期。这样的看法可以追溯到14世纪意大利的彼特拉克,但是直到19世纪,我们才开始使用现在为人熟知的术语来称呼后两个时期。古罗马衰落后,欧洲历史进入到中世纪(意思是“处于中间的时代”)。因此,1854年约翰·罗斯金在他关于建筑学的第四次演讲中谈道:“然后,就有了三个时期:古典主义,延伸至罗马帝国的覆灭;中世纪文化思潮,从罗马帝国的覆灭到15世纪末;最后是现代主义。”罗斯金声称,许多人认为欧洲从15世纪末开始进入现代时期,至少在北欧地区是这样。但是比起现代主义,更多人用来描述这一时期的术语是文艺复兴。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法国,创造者是于勒·米舍莱。到了19世纪40年代,这个词传播到英国。马修·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主义》(1869)中根据英语构词法创造出Renascence一词,试图取代原先的法语词。在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60)和沃尔特·佩特的《文艺复兴》(1873)这两本书的推动下,“文艺复兴”一词变得极为流行。佩特指出,这个词的意思不仅指古代文化的复兴(源自法语词“复活”),而且涵盖“整个复杂的文化运动,古代文化的复兴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或者说一个征兆”。19世纪的人们对于文艺复兴运动的理解可以用布克哈特从米舍莱那里借用的一个短语来表达:发现世界、发现人类。
传统上,人们认为英格兰文化的特色在于文学和戏剧,而不是绘画、雕塑和音乐。布克哈特所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表现在视觉艺术中——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多那泰罗和彼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相比之下,英格兰文艺复兴与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1558-1603)的诗人和剧作家联系在一起。这就意味着意大利文艺复兴与罗马天主教密切相关,而英格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则产生于积极进取的新教环境。就在英格兰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不久,乔治·帕特纳姆完成了《英格兰诗歌艺术》(1589)。在这本书中,帕特纳姆将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学繁荣追溯到宗教改革运动在英格兰兴起的那个历史时刻:
在[亨利八世]统治后期,出现了一批新的宫廷文人,代表人物是爵士托马斯·怀亚特和萨利伯爵亨利,他们曾前往意大利游历,并在那里体验了意大利诗歌悦耳、庄重的韵律和风格。从前的英语诗歌既粗鲁又平淡。作为诗坛新人,他们受但丁、阿里奥斯托和彼特拉克影响,大幅改造了我们的诗歌风格。因此,他们可以说是最先对英语的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