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自闭症 [6]

By Root 1092 0
保存疫苗和其他药物的有效的防腐剂,1999年后已经被淘汰了。汞是重金属,并且有毒,因为大脑易受重金属感染,似乎这也有可能导致自闭症。这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想法。美国和日本,尤其是日本的科学家们对此非常重视,而日本由于金属污染刚发生过严重的环境灾难。通过比较在汞中暴露过的孩子和没有暴露过的孩子,研究者们能够把汞中毒排除在自闭症成因之外。并且在加州,疫苗保存不使用硫汞撒后,自闭症病例仍持续增加。然而,这种想法仍挥之不去,很多网站专注于这个事例,包括那些提供去除体内重金属残留治疗的网站,而这些去除方法本身就是有害的。

正如三联疫苗的例子一样,有些人太执著于有关硫汞撒的说法,顽固而不肯变通。他们看不到驳斥这些说法的相关科学研究。这也表明,其他未知的恐吓任何时候都可能开始,让这些抗议者们终身为之呼号。

当然,关于可能导致自闭症的环境因素,可能会有更多想法。但这些想法需要用基础研究来确认,而基础研究尚未抛出一个可信的候选因素。从另一方面来说,关于可能致病因素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尚未得到基础研究确认,或许会浪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

数量增加的更多原因

这里我们简要看一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边界,这些边界现在常常模糊不清。

戴安娜所就职的实验室有个同事,儿子七岁,越来越难管教。他总是做不该做的事情;他每天都发脾气;他对其他孩子很霸道,在学校几乎无法参与集体活动。莫伊拉对此无计可施,最后走进一家自闭症障碍的专业诊所。莫伊拉宣布本(Ben)有自闭症谱系障碍时,戴安娜并不感到惊奇。诊断让莫伊拉放松了不少。本不仅仅是个淘气的一直犯错的孩子。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与众不同。并且,现在他可以获取特殊教育资源,如果不确诊他就无法获得这些资源。但换一个专家,会不会把他诊断为行为障碍中的注意力缺陷障碍?非常可能。

那些聪明但令人费解的孩子呢?与他们的高智商相比,他们的社交互动和交流能力相对落后。现在有时会迫于压力做出阿斯伯格综合征诊断,而在以前却没有人为此担心。从前这些孩子会由于能力超群而被珍惜,人们会原谅他们的社交笨拙。如今的文化当中,社交能力对成功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得多,因此也比以往任何时候得到更多的重视。

或许在当今,社交能力不足表现得更频繁,因为对社交能力的需求极高。可能是随着人们旅行更多、移居更多,换工作更频繁,社交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如果是这样,更多的孩子和成人落后于社交技能的高需求也就不足为奇了。没有任何特殊问题,但有孤独和不合常理的兴趣倾向的个人会被纳入其中。很可能这些人现在也会考虑去接受诊断,尽管在一代人以前他们不会。

我们还要考虑到那些原因未知的精神障碍的儿童。在这些病例中,社交能力常与其他能力一致,都极其有限。如果仔细检查,他们糟糕的社交技能与自闭症的并不一致,但表面上看可能差不多。然而,这些孩子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自闭症谱系之下。

我之所以提及以上各个病例,是因为边界模糊会带来危险,对自闭症概念是种稀释。这很遗憾,因为研究已经成功辨识出自闭症的核心社交特征,也提供了方法来区别不同种类的社交障碍。这些很可能在思维/大脑中有不同的基础。我在讲到真正的交互式互动时,已提及了自闭症的核心障碍。

人们普遍承认,自闭症障碍标准的放宽是导致今天病例增多的原因之一。这事是好是坏?答案取决于你的观点。自闭症概念的放宽和标准的延展究竟有没有限度?当我们诊断一个人是否患有自闭症时,这个谱系究竟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

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亲属们呢?他们自己会不会也“在谱系里”?他们亲属当中可以看到有时很明显、有时像打了折扣的症状。亲属们身上观察到的很轻微的自闭症特征,比人们预计的随机概率要高多了。这也产生了另一种观念,即自闭症障碍的表现型范围的确更广。这意味着产生这种表现型的基因可能存在于相当多数量的人身上,尽管这些人几乎没有患自闭症的。可能这些基因倾向使得他们生出的孩子更易患自闭症谱系障碍。这种想法具有可信度,但还只是推测。


我们所有人—起码所有男人—都有点自闭吗?

戴安娜很容易发现哪些人社交和情感智力很糟糕,这些人大多是男性。在丈夫身上,她发现他对浪漫电影缺乏兴趣,对足球却沉迷其中。他似乎永远在一遍又一遍刷网站,了解最新技术的小玩意和他相机的配件。这些行为是否跟自闭症谱系相关?

把你最亲近、最亲爱的人或者隔壁某人描述为“显然在自闭症谱系中”或者“有点儿自闭”,我能嗅出其中嘲讽的意味。它表达出此人的很多信息。然而对我来说,这跟真正的自闭症谱系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可能经常谈起某高学历男性,能心无旁骛地集中在某个特定目标上,从而影响到对他人的关心。他可能是个杰出的科学家或艺术家,看起来对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毫不在意。

有时他是个学者,并不特别有创造力,却能获得并记忆海量的信息。他总的说来不喜欢新奇,往往很古板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有一点自闭”可能是一种流行的表述方式,对那些特别沉迷于自己的兴趣,不希望顾虑他人观点的人来说,也是很受欢迎的借口。它还可能是大大的赞美,隐约暗示着天才。汉斯·阿斯伯格自己也曾暗示,少许的自闭是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在自闭症、科学创造力和内向之间画了等号。

阿斯伯格宣称自闭人格是男性智力的一个极端变异,这样说是否正确?我曾翻译过他1944年的论文《自闭症与阿斯伯格综合征》(1991),他在论文第85页提到:

女孩们更擅长学习。她们对具体的、实践的、整洁的、有条不紊的工作更有天赋。另一方面,男孩们似乎有逻辑能力、抽象、精确思考、公式化和独立科研的天赋……总的说来抽象跟男性思维过程更类似;而女性思维过程更强调感情和直觉。在自闭的人身上,抽象高度发达,以至于跟具体、跟物体和人之间的关联大部分丧失了,因此适应性变化的直觉方面被大幅削弱。

剑桥的西蒙·巴伦—科恩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想法。他提出,在人们的一贯看法中,男性智力的出色方面由拥有系统的需求驱动着。他称之为系统化。然而,你需要共情来预测他人的行为,理解他们的感情。


共情和系统化

这里可以做点有趣的事。你可以在网上做套巴伦—科恩的自闭症谱系测试量表进行测试。很容易从谷歌搜到。测试是问卷调查的形式,你只需说同意还是不同意某句陈述。例如,“我喜欢和他人一起做事而不是自己一人”;“我喜欢一遍又一遍做同样的事”。你回答的总分会得出你的全部共情及系统化分数。你已经猜对了:高共情分数是典型的女性,高系统化分数是典型的男性。进一步说,高共情分数是典型的文科类学生,高系统化分数是典型的理科类学生。有趣的是,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的亲属中,科学家的比例偏高。

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在这个问卷调查中得分极高,比大多数普通人高。但千万别认为你能为自己、朋友或是亲属做诊断!我们已经看出来,诊断过程漫长而艰难,即使有经验的医生有时也会弄错。


过多的男性

其实大多数发育性障碍都是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如读写困难症、注意力缺陷障碍,以及行为障碍。为何如此,原因尚不清楚。也还不明确,是否有必要在总体现象如此的情况下去专门解释为什么自闭症中男性远多于女性。尽管如此,自闭症在能力更强的谱系一端非常极端,男女比例为8∶1。而谱系的其他部分大约在2∶1到4∶1的范围内。综合来看,男性数量多和典型的男性偏好系统化似乎暗示了自闭症的来源。这也使得西蒙·巴伦—科恩去研究,会不会是男性荷尔蒙中的睾丸素有影响。结论尚未得出。

不管怎样—增长是真的吗?

戴安娜是否应该担心比起以前,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孩子出生?其实她大可不必。没错,增长迅速,但原因也很充分。数量增多并不是谜,也不是流行病的标志。原因包括放宽的诊断标准、人们意识的提高,也包括现在对自闭症儿童的识别和服务更好。进一步说,如果现在被确诊自闭症的人不会一直以最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所有症状,谁还会说不会逐渐浮现更多的隐藏病例?

但是,戴安娜仍忍不住想问,是否也有隐性的真正增长。科学目前还不能给出答案,但未来应该可以。认真、持续地监测病例是根本,警惕诊断标准的边界也很有必要。

第四章 作为神经发育障碍的自闭症

为什么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神经发育障碍是指那些最终由基因原因导致,并在幼年时期显现的精神障碍。戴安娜想知道这究竟是什么意思。术语里的“神经”显然指大脑,这是否意味着它是生物学或者心理学问题?两者都是!看见神经发育这个术语时,戴安娜就应该想到大脑发育,因为大脑和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东西。发育这个词让她想到我们是在应对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大脑或思维发育初期,即使是非常轻微地偏离正常路径也会带来巨大的后续影响。

随着戴安娜汲取更多自闭症知识,很多问题跳到她脑海里。如果有基因缺陷—不管涉及什么基因—你就会变得自闭吗?并非如此。这只对各种罕见的基因障碍成立,但对自闭障碍病例来说不太可能。这里的意思是,基因缺陷让你有患自闭症的倾向,实际情况还取决于其他因素。有些因素使得自闭症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它们是风险因素。比如,身为男性意味着有更高的自闭症风险。有些因素会削弱其可能性,比如身为女性。它们是保护性因素。

我们还是有必要更多地了解保护性因素。这些因素会不会让你逃脱某种基因倾向的后果?还记得睡美人的故事吗?睡美人被巫婆施了咒语,咒语让她年纪轻轻就死于有毒的纺锤,但善良的仙女给了她缓刑,让她只是睡着,并未死去。显然善良的仙女并未完全消除巫婆的咒语,但这比让坏巫婆占上风要好多了。对这个例子来说,基因倾向为异常大脑发育设定了程序,甚至在出生前就设定好了。

出生之前的大脑发育是生命的奇迹之一。所有的神经细胞都出自同一个地方,再逐步迁徙到各自的目的地。过程极其复杂,航行出问题也是极有可能的。首先,在细胞形成时会出现其他问题。最终,这些过程完成时,另一个危险会浮出水面。这就是把所有细胞联结在一起的过程。

然而,这种危险并未随着出生而停止。大脑在出生之时还远未完成发育。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大脑时不时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