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癌症 [0]
Cance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First Edition
by Nick James
Copyright © Nick James 2011
Cance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11. This licensed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ilin Press, Ltd is solely responsible for this bilingual edition from the original wor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all have no liability for any errors, omissions or inaccuracies or ambiguities in such bilingual edition or for any losses caused by reliance thereon.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20 by Yilin Pres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 10-2013-499 号
书 名 癌症
作 者 【英】尼古拉斯·詹姆斯
译 者 朱邦芊
责任编辑 许丹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81947
关注我们的微博:@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癌症问题的规模
第二章 癌症的发展
第三章 癌症的治疗
第四章 癌症研究
第五章 癌症治疗的经济因素
第六章 癌症治疗的替代和补充方法
注释
序言
季加孚
能够遇到这样一本书,是非常令人愉悦的。本书篇幅并不长,和《众病之王》这类癌症科普的长篇巨著不是同一个类型,却非常适合当下的阅读习惯。即便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各章节一口气读完并不辛苦。正如这套丛书的定位,作为肿瘤的“通识”读本,它非常合适。
首先其内容确实非常广泛,涵盖了不同瘤种,更是囊括了肿瘤这一话题的各方各面,把这个话题一以贯“通”。大多数人接受的有关肿瘤的信息来自网络等媒体,是在家人或者自己罹患之后才开始从网络上搜索而来的针对某一瘤种,甚至针对某几个新疗法的只言片语。姑且不论是否真实可信,这些信息往往存在片面性。即便作为肿瘤专门从业者,我们也非常担心因为专业细分而导致视野逐步狭隘。这是因为作为肿瘤临床医生,我们总是面对一个个的患者,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擅长的还只是一到两种肿瘤,于是总难免忘了从不同的视角横向或者纵向去看待我们所面临的肿瘤这一难题,而是尝试用解决一种肿瘤的思路去解决其他肿瘤,用治疗一个患者的心态去看待整个人群。这本书在这方面确实是个非常好的提醒,它涵盖了肿瘤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治疗等多方面的内容,甚至还涉及了肿瘤研究、卫生经济学乃至替代疗法等。这些对于提升我们的视角,是不无裨益的。
在现代社会想要获取信息不难,甚至应该说过分容易,但从中筛选可靠的信息并不简单。作为医生,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个肿瘤患者和其家属在治疗期间可能会遇到多少“坑”,网上充斥着大量谣言,身边道听途说不少偏方或是新疗法,一旦踩进去,恐怕就深陷泥淖很难自拔。这本书作为肿瘤科普读物,做到了科学为基,普及为本,对于广大读者而言显得尤为珍贵。尽管短小精悍,但它的能量和知识密度却很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我们对这个话题的知识储备进行扩容,帮助我们从过分的悲观中解脱,建立乐观积极的心态,寻找真正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
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心里曾有隐隐担忧,怕它和很多癌症科普书籍一样,是“过去”的书,讲有关癌症研究的大量历史,却对眼前的病人和家属没有太多有用信息。这主要是因为癌症领域的发展与突破在近些年实在是太多了。很多书,特别是翻译的书,由于准备周期长,很难获取最新的肿瘤领域进展。而这本书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涵盖了非常多的肿瘤领域的“现在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例如,我们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中心是全国最早开始肿瘤多学科诊疗(MDT)的团队,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规范、系统的MDT传统,获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并在国内进行推广。实际上我们能够看到目前国内有不少中心还在摸索,因此,当我看到本书介绍这一最新治疗理念时,既意外又欣慰,同时为本书的读者朋友感到高兴。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接触到新技术相关的网络信息时的态度往往分为两类:要么过度乐观,要么过分悲观。乐观者认为某个新技术能解决肿瘤的大问题,因而很多哪怕不适合使用的患者,也常常会在诊疗过程中向我们打听,因为他们受网络信息影响,抱有过多的期待;悲观者觉得新技术不过昙花一现或是换汤不换药。而本书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在我看来是非常实事求是的。例如机器人手术、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这些技术手段的来龙去脉都在书中有详实的梳理,从肿瘤医生的角度来看,这些有理有据的介绍描述对于患者而言是最有益的。
说到译林出版社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这本书和丛书里的其他书一样,如果只是阅读中文部分,实在可惜。当然,丛书系列里英文的风格各不相同,本书对于大多数烦恼于英文写作的医生或研究人员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参考资料。作为一名忠实读者,也非常感谢出版社能够组织出版这一系列丛书,让那么多非常好的话题、内容以别样的形式与中国读者见面。
致谢
写一本书,哪怕这样一册短小的读本,也是个艰巨的任务。我要感谢妻子艾莉森和家人的帮助和支持,他们给了我写书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还要感谢父母为支持我受教育所做的巨大投入,那往往意味着他们个人要做出极大的牺牲。
第一章 癌症问题的规模
癌症很常见,极其常见。2008年,大约有1 270万人确诊罹患癌症,其中790万人死亡,约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3%。尽管有人认为,癌症是富裕国家的一种老年病,但这类死亡大约70%都发生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罹患癌症的人不分性别、种族和贫富。诊断结果令闻者色变,盖因患上癌症的人不啻是接到了死刑判决(通常的确如此)。这种疾病本身及其治疗均会带来极大的痛苦与忧虑。治疗癌症是全世界医疗卫生系统的一大负担,因为导致过早死亡,癌症也是劳动人口丧失生产力的主要原因。本章将概述癌症问题,重点讨论某些更常见的癌症,以说明全球各地的数字有何差异。能够侵袭如此众多人口的疾病必然会有重大的经济影响,因此,本章还会关注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之间的一些相互作用的方式,这将是后续章节中进一步研究的主题。对于癌症发病率模式的研究为癌症的病因提供了非常有趣的线索(第二章对此有更全面的阐述)。本章也会谈及某些最惊人的关联。
癌症治疗和癌症研究也是产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试验中的半数药物是用于癌症的;2006年,所有癌症药物的全球市场价值为346亿美元,2008年,这一数字估计达到了480亿。分析师预测,2010年到2015年的增长率将达到每年10%以上。制药业每年花费在研究和开发癌症药物上的支出为65亿到80亿美元。这笔开销让政府和研究慈善机构在癌症药物研发上的投入相形见绌,这可能意味着新药都集中在商业影响最大的领域,而非公共卫生的范畴。拥有成功癌症药物的制药公司均位列全球最庞大的企业之中。生物科技公司就算没有可供上市的产品,但只要拥有一种“尚在研发”的有前途的癌症药物,便可因为该药物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获批上市而身价数十亿美元。2009年,至少有19种抗癌药的销售额超过了10亿美元,就算在最富裕的国家,为患者采购这些药物也令医疗卫生系统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约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能够接受的有效治疗极其有限,在最贫穷的国家,这一数字上升到一半以上。展望未来,人口日益老龄化,药价呈上升趋势,我们或许会面临这样的局面:只有最发达国家的最富裕阶层才会得到“最先进”的药物治疗。又或者,对治疗反应的预测更准确,会有助于实现针对个体的治疗选择,从而降低不必要或无效的治疗成本。打个比方,我们每次使用汽车或电脑,都预判它们可以运转,癌症药物则不同,大多数药物只对一部分患者有效。对那些以缓解症状或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晚期患者而言,该比例或许远低于50%,因此大多数治疗都是无谓的,实际上或许比无效更糟,因为那些治疗还可能会导致无益的副作用。能够在治疗之前确认哪些患者会从中获益,将会非常节约成本,临床方面也会收效甚佳,因而已成为当今癌症研究的一大重点(见第四和第五章)。
癌症也令全世界的学术机构和大学为之着迷。1961年,约翰·F. 肯尼迪承诺在那个十年结束之前把人送上月球。九年后,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便漫步于月球之上。十年后的1971年,理查德·尼克松为呼应这一承诺,宣布对癌症“开战”。就像近来的“反恐战争”一样,与一个多面向的全球问题为敌,充其量也不过只获得了局部胜利。尼克松最初承诺花费约一亿美元,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但结果只是杯水车薪。自1971年以来,后续又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研究经费,但三十多年后,癌症仍是全球最大的致死原因之一,发达国家约三分之一的患者,西方约五分之一的患者死于此病。治疗癌症显然比尖端的“火箭科学”更难。
全球各地为研究癌症的病因和治疗投入了巨额资金。2009—2010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花费了47亿美元用于癌症研究;欧洲的相应开销约为14亿欧元。在英国,开支最大的是英国癌症研究中心,该中心是英国最大的慈善机构之一,2010年的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