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生活中的心理学 [8]

By Root 994 0
栖身之地。要保证生存,就得满足这些需要。对主观控制它们的企图,这些需要是不会轻易做出反应的——这就是节食为何那么困难的原因。有些需要是周期性的(吃东西和睡觉),它们的力量以基本有规律的方式增加或减少。然而,这些周期性的需要也是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结果——按时用餐的人,少吃一顿就会感到饿;那些成天吃零食的人,或用餐不正常的人就不大会感到饿。

次级动机(如友谊或自由——或如弗洛伊德所说的,“荣誉、权力、财富、名声和来自女人的爱”)是后天获取或学来的,它们所满足的需要可能同初级动机有间接的关系,也可能没有。赚钱使我能满足吃、喝之类的初级需要,但如写短篇小说等创造活动则似乎与初级需要无关。有些次级动机很容易区别:对友谊的需要、对独立的需要,因为内疚而对某人友善。有些动机可能是没意识到的,如我为增强或保护自尊而做的事情。有些动机可用来表示行为是合理的:避免冲突以便让他人高兴。1954年,马斯洛搞了一个等级表,上面列出了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它们就减少了生理系统的匮乏,如对食品和水的需要)和高层次的个人需要或抽象的需要(专栏5.1)。

马斯洛相信,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这个理论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推动了人本主义治疗的发展。现代社会的许多人,即使其基本生理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却仍会感到不开心,这说明,个人成长及实现潜能的需要是重要的动机力量。用人本主义的术语来说,它们是比低层次的生理力量更有意义、更深刻的促进因素:“人不能光靠面包活着。”然而,这个理论缺乏实证支持,自我实现又没有明确的定义,在实际中,它对外部因素(如教育机会、文化机会、经济机会)的依赖程度一点不比对动机的依赖程度低。


专栏5.1 需要的等级

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

审美体验

认知活动

自尊

爱和归属感

安全感

生存

马斯洛,1954年

至今,尚无恰当的动机理论能够解释关于低层次动机(比如生理需要)及高层次需要(比如想要被喜欢、被接纳的欲望)现在所知道的一切(认知因素在高层次需要中很重要)。然而,在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做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时候,两种需要都需要考虑,这是很明确的。两种对照鲜明的理论(内平衡驱力理论和目标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家考虑动机时的取向。

内平衡驱力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保持一个相对稳定不变的内部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偏离了这种状态,或出现了不平衡,都会立即要求采取行动来恢复平衡。行动是受了不平衡感的“驱动”的,行动会继续下去直至平衡恢复:饥饿的心理效应把我们送进了厨房,在那里吃我们找到的东西就减弱了不平衡感或由饥饿引起的不舒适感。把强化的概念纳入到这个基本的内平衡理论之中的驱力降低理论认为,成功地减弱了一个驱力的行为(如你饿的时候吃了块巧克力)会被当做愉快的体验,因而会得到强化。随着驱力得到满足,继续这个行为的动机就会减少。因此,我们应该放慢吃的速度,或不饿了就别再吃。我们实际做的事情取决于动机(饥饿的驱力——或仅仅是对愉快体验的需要)和学习(关于巧克力的知识——到哪里去找巧克力,吃多少块才不会感到难受)。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复杂行为模式的某些方面(为了得到注意而拒绝吃东西)。满足对注意的需要,有助于重新建立一个正常的吃的标准。然而,驱力的概念不适用于解释行为的其他方面,如试吃一种新的墨西哥调味汁或吃下欧洲防风根以便不触怒他人。我们的大部分行为受到了社会的、认知的、美学的因素的诱导,而驱力降低理论并不能解释这些因素,除非假定一个驱力来对应一种相倚:想听舒伯特的驱力,想听迈尔斯·戴维斯的驱力,或者想沿着山顶行走的驱力。

相反,目标理论企图用认知因素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做我们所做的事情,这个理论认为某人的动机就是他有意识地努力去做的事情,即他的目标。这个理论还认为,目标越难达到,人们就越会努力工作,表现水平也越高。专栏5.2中描述了在车间里检验这个理论的实验。

在百分之九十的相关研究中,都可看到目标设置确实可以改进表现,在下列条件下更是如此:人们接受已设定的目标,有人把所取得的进步告诉了他们,达到目标有奖赏,有达到目标的能力,得到负责人恰当的支持和鼓励。这些发现已被有效地应用在工作环境之中,尽管我们仍需要了解为什么有的工人比其他人订的目标要高,以及树立一个目标所调动的驱动力和其他力量(生理的或社会的力量)如何相互影响。

图10 登山:驱力还是目标


专栏5.2 做到最好

假定:瞄准最难目标的人应该表现得最好。

方法:工人得到的任务是伐木和运输木料,他们被分成小组来完成工作。想要“做到最好”的小组没领到目标,“指定”小组领到了事先指定的一定难度的目标,而“参与”小组则被要求自己设定目标的具体难度。

结果:想要“做到最好”的小组一小时运出四十六立方英尺的木料,“指定”小组一小时运出五十三立方英尺的木料,“参与”小组则一小时运出五十六立方英尺的木料。

莱瑟姆和于克尔,1975年

因此,不同的动机和生理系统、认知系统和行为系统以不同形式相互影响,于是,在明确初级动机时,内平衡驱力起了重要作用,在明确次级动机时,认知因素(如目标)则更有影响力。我们做的许多事情都涉及一套复杂的动机。这一领域的研究发现有许多实际的用处,如帮助我们鼓励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帮助我们理解并解决动机系统里的问题(例如肥胖者遇到的困难和节食的困难)。

情绪

要心理学家给出情绪的恰当定义,一直是非常困难的,部分原因是对其各组成部分的测量并不总是相互联系的。心理学家区分的五个组成部分有生理上的(心率和血压的变化)、表情上的(微笑、皱眉头、颓然坐在椅子上)、行为上的(握拳、跑开)、认知上的(感知到威胁、危险、失落或愉快)和经验上的(体验到复杂的感情)。伤心时我也能微笑,感到害怕时心率也会不变。这种相互联系的缺乏意味着,仅靠测量某一部分的因素是不能正确地研究和理解情绪的。

颜色中有三原色,那么,情绪中有没有原始情绪呢?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尽管自达尔文以来,人们进行了许多跨文化、跨物种的研究。表达某些情绪(如害怕、愤怒、伤心、惊奇、讨厌和高兴)的面部表情,在不同种族的人及许多动物中都是相当类似的,能识别出来。然而,可能因为情绪中的五个组成部分之间缺乏协调,所以在经验水平上比在生理和表情水平上,能识别出的情绪种类更多。当然,微笑和皱眉头的样子同做这种表情的人数及引发这种表情的情境一样多。复杂情绪(如内疚、羞愧)主要由认知因素(如我们怎么看自己,我们认为别人是怎么想的以及内化的社会规范)所决定。据我们现在所知,复杂情感和内在的社会规范在生理意义上并没有区别。如果仅靠观察得到的表情来辨别情感,那是很容易混淆的。

大多数时候,我们体验到的是混合的情绪,或者是不同程度的情感,就丰富程度而言,和我们感觉到的颜色一样。我们体验到的不是纯粹的状态。尽管这些情感有相同的方面,你和我都会感到伤心,都能体察到对方的伤心,当我们谈到伤心时也知道伤心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伤心的体验和你的毕竟不同。伤心对我的意义以及我表达伤心的方式是由它融入我的世界的方式决定的,是由我的经历、记忆、思想、反应决定的,是由别人过去对我的伤心所做的反应决定的。如果他们曾叫我走开,别烦他们,那么,我可能会把伤心藏起来,并且觉得很难再谈起它。问题在于情绪的体验和表达都是复杂过程的产物,而心理学家才刚刚开始理解这些过程。

不同的情绪看起来是由大脑的不同部位控制的。愤怒和伤心明显是由右脑,而高兴则是由左脑来控制的。就连刚出生一周的婴儿都会在他们的两片额叶附近,对不同的情绪做出不同的反应。额叶是大脑的一部分,对情绪控制有特别的意义。这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半脑对肌肉的控制不同,右脑对在打斗或逃跑中发力的大块肌肉的活动有更好的控制。这种特异性控制是否还能带来其他好处,我们还不知道,但有证据显示,被称作边缘系统的那部分大脑像情绪中心那样发挥作用,那一层层盘绕的灰色物质(皮层和新皮层)在进化意义上发展得比较晚,它拥有思考情感的能力及其他一些能力。

图11 牛津大学某学院的滴水嘴,它描绘了一种原始情绪

信息高速地、直接地进出边缘系统,后来才到达认知中心,于是我们容易受到“情绪劫持”的影响:尽管我们已决定保持镇静并控制我们的情绪,可愤怒和恐惧照样突袭我们。在极度恐惧中,我们会做出“原始”反应,例如跳出大型货车的车道逃命,或更有头脑一些,打电话请求适当的救援服务。我们对饥饿的原始反应可能会让我们吃掉所有的巧克力,就像熊在寒冷的冬天开始之前,把秋天的水果大口吞下一样,而比较理性的做法则是“抑制”,而不是(对欲望)“投降”。因此,为了克服来自较原始系统的压力,就需要采取有策略的行为,这些行为引起了各种复杂情绪,从自我满足到未满足时的期盼。

从进化的意义上来看,情绪较原始的方面有助于解释情绪中断思维的能力(见专栏5.3)。当我们在情绪上被扰乱并抱怨我们再也不能思考的时候,事实上我们是正确的。额叶在记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与情绪有关的)边缘系统占据了优势并要求所有注意力的时候,额叶就不能正常工作。这一发现把心理学家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研究情绪的控制是怎么获得的。这种控制有许多实际的应用,比如有助于改变我们对爱捣乱的、学得比较慢的儿童的态度。痛苦和不安的学生难以正常地学习,因为他们的情绪被高度激发,减轻他们的痛苦比加强教学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潜力。


专栏5.3 内部自我的支点……

“……内部自我的支点是情绪。这个居高临下、‘与自我有关’的大脑处于额叶和边缘系统的连接位置,可以评定环境中的威胁并组织快速反应。人类可以不依从于这个普通的运作模式:行动可以重新考虑,我们能够学习并在经历中成长,有意识的控制能够改变无效的倾向。但是,人类最经常采取的最可靠和最可行的做法,还是跟着感觉走,在过去的时代尤其如此。”

摘自《意识的进化》,奥恩斯坦,1991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