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现代拉丁美洲文学 [0]

By Root 1094 0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Modern Latin American Literatur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12.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SAR,

Macau SAR and Taiwan, 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20 by Yilin Press, 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0-2013-27号


书  名 现代拉丁美洲文学


作  者 【美】罗伯托·冈萨雷斯·埃切维里亚


译  者 金薇


责任编辑 於梅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81015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献给

致谢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诗的步履:从浪漫主义到西语美洲现代主义(从安德烈斯·贝略到鲁文·达里奥)

第三章 19世纪的散文:揭开拉丁美洲的神秘面纱

第四章 诗的步履:从西语美洲现代主义到现代主义

第五章 20世纪拉丁美洲小说:从地域主义到现代主义

第六章 今日拉丁美洲文学

注释

序言

张伟劼


大概也就是从十年前开始,拉丁美洲文学在中国重新火了起来,以至于谁要是不能说出两部以上马尔克斯作品的名字,都没有资格宣称自己是文艺青年。我的一个德语系同事哭笑不得地告诉我说,给本科一年级新生上德国文学研讨课,很多学生表示没怎么读过德语文学,对拉丁美洲文学还是比较了解的,比如马尔克斯、博尔赫斯……

此二“斯”,大概是在中国销量最高、影响力最为广泛的两位拉丁美洲作家了,包括莫言在内,多少中国作家是以此二“斯”为师的啊!这两位大师颇能代表拉丁美洲文学表现出来的一些对立又统一的倾向:书写社会现实和探索玄幻世界、寻找本土文化之根与承继西方文化传统、视文学为反压迫反强权的武器和视文学为文学本身……不过,他们还不能完全代表现代拉丁美洲文学。马尔克斯以长篇小说见长,博尔赫斯以短篇小说为人熟知。不可否认,小说仍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文学体裁,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小说不是文学的全部。

在这本小而精的拉丁美洲文学史著作中,耶鲁大学教授、著名的西班牙语文学研究专家罗伯托·冈萨雷斯·埃切维里亚向我们展示了从19世纪初至本世纪初的拉丁美洲文学全景,从“诗的步履”开始,经历散文的兴盛和现代主义诗歌的繁荣,到新小说的完美绽放和更新一代叙事文学的崛起。不同文学样式呈现出的这种此消彼长,是文学的规律,正如王国维的名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或如雅各布森关于每个时代的艺术中均有一种艺术作为主导的论断。

如此广袤的一片大陆,加上加勒比海上的那一连串岛屿,何以形成一种南北呼应、步调统一的文学?换句话说,一部由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的文学生产共同造就的文学史,是如何成为可能的?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反过来说,拉丁美洲文学共同遗产的继承、跨国写作共同体的维系,又不断地维护着拉丁美洲共同体的存在。乌拉圭文论家安赫尔·拉马曾指出,新旧殖民主义使拉丁美洲在政治上长期处于巴尔干化的状态;一个拉丁美洲国家和另一个拉丁美洲国家的相似之处之所以还能表现得如此明显,首先应当归功于文学。通过文学来了解拉丁美洲,是许多从事拉丁美洲政治经济研究的优秀学者的不传之秘。在埃切维里亚的这本书中,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文学史,也是社会史、思想史。在拉丁美洲时而混乱无序的权力变动之下,感知和思想的暗流在沉静地流淌。把握了这些地下暗河的走向,也就更易于看清政治潮流的经脉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中读到一些有趣的文学地理学现象,或者说世界文学现象:拉丁美洲文学主要的生产空间,一度是远隔重洋的巴黎;美国似乎在和法国暗中较劲,既为拉丁美洲作家提供灵感和参照,也慷慨给予赞助和庇护所。作者凭借他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阅读素养,向我们展示了拉丁美洲文学与法国文学、英语文学之间的隐秘联系,也揭示了拉丁美洲文学从学徒式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艰难历程。对于也曾学徒般模仿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的中国作家来说,拉丁美洲文学的道路不也很有启发意义吗?

此书篇幅虽小,但涉及大量专有名词,有些人名和书名在中国还鲜为人知,另一些则有了在业界之内约定俗成的译法,翻译这样一本书并非易事。好在译者金薇女士是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科班出身,又从事西班牙语文学编辑工作多年,作为非常称职的译者,提供了准确而流畅的译文。此书在南京出版,恰逢第一届中国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在南京成立40周年,当年参会的前辈,如今有几位已经在天堂图书馆中与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相会了。这几位我们的老师若是能看到此书的出版,一定会为我国拉丁美洲文学译介和研究事业的继续发展而感到欣慰的。

2019年9月于南京大学

谨以此书纪念图库曼[1]文学大师

奥克塔维奥·科尔巴兰

致谢

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南希·托夫女士让我相信,撰写这本《现代拉丁美洲文学》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尝试。她说得没错。将跨越两个多世纪的拉丁美洲文学浓缩进一本小书,其难度可想而知;待真正落到笔尖,更是困难重重。这迫使我努力阐明各类概念,希望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同时,我不得不以最严苛的标准,在现代拉丁美洲文学史中挖掘出最耀眼的作品,逐一评判其文学性及影响力,并做出取舍。评估是文学批评中盛行的一种研究方法,尽管最不讨好,并且讨论也最少。可以肯定的是,许多拉丁美洲文学研究者会对本书撷选的作家、作品持不同观点,甚至对一些未入选的“心头之爱”深表惋惜。或许只有邀请他们一同来尝试,受限于这短小的篇幅,方可体会编选的不易。我始终以为,批评只是讨论的起点,而非终点。大众读者会愉快地忽略这些争议。我真诚地希望,在读完这本书后,读者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真正进入拉丁美洲文学的殿堂。

在撰写这部通识读本期间,我听闻我博学的同事、好友罗莱纳·阿多尔诺也在撰写一本殖民地时期的拉丁美洲文学史。我们商定共同以安德烈斯·贝略为连接点,这样一来,无论读者捧起哪一本,都能够领略这位委内瑞拉文学大师的独特魅力。在写作过程中,我每一步都与罗莱纳探讨切磋,深深被她的睿智、博学和精准品位折服。在她的提点之下,本书仍然可能有疏漏纰缪之处,但这些当然完全是我的失误。

感谢年轻学者、我的得力助手詹妮弗·达瑞尔,她的勤奋认真、聪慧博学为本书增色不少。她为本书的撰写和出版忙前忙后,精心选择插图、联系购买版权,对此我谨表示由衷的感谢。

2010年春假,在佛罗里达州的安娜玛利亚岛,我趴在出租公寓的餐桌上动笔撰写这本《现代拉丁美洲文学》。我深爱的太太伊莎贝尔从我身旁经过,不时劝我注意劳逸结合——我要感谢她的陪伴与支持。那年夏天,在我们于智利圣地亚哥和康塞普西翁休假的两周中,我又提笔继续写作。在那里,我们的东道主、我的朋友、智利天主教大学教授罗贝托·奥咨文与我就书中的观点和选目展开了激烈讨论。我由衷感激他的洞见。同时,感谢哥伦比亚大学的古斯塔夫·佩雷斯—菲尔马特,在与他的讨论(或曰“争论”)中,我和我的作品获益良多。

第一章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拉丁美洲文学热”: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胡里奥·科塔萨尔、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卡洛斯·富恩特斯、巴勃罗·聂鲁达和奥克塔维奥·帕斯陆续进入西方受教育阶层读者的视野。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聂鲁达、加西亚·马尔克斯、帕斯相继斩获诺贝尔文学奖;据说在当今中国,加西亚·马尔克斯已成为最受追捧的殿堂级作家。2010年,巴尔加斯·略萨也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然而,在西班牙语世界以外,孕育这些伟大作家的叙事传统,却鲜有人真正了解。

尽管拉丁美洲的文学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拉丁美洲文学界却是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首次萌生了“本土文学”的集体意识:一群来自拉丁美洲几个国家的流亡作家与外交官在巴黎集聚并共同创刊,以批判的视角重新审视殖民遗产,视其为新发现的文学传统的发端。这种对自我和对殖民者的重新认知,脱胎于拉丁美洲摆脱殖民统治的独立浪潮,逐渐孕育出众多声势浩大的文学新风潮和新实践并延续至今。

图1 当代拉丁美洲版图

最早的风潮之一,是拉丁美洲文学摆脱了政治骤变时期各国零散创作的局面,意识到自己已经形成了贯穿大陆的统一文学场域。这期间,各国纷纷寻求独立,百废待兴。美西战争[2]的到来不仅大为削弱了西班牙帝国的实力,也在英语美洲与西语美洲、宗主国西班牙与美洲殖民地之间划下了无法逾越的鸿沟。文化差异孕育出拉丁美洲的第一场文学运动——西语美洲现代主义运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落幕、苏维埃和墨西哥革命的爆发,带动了“先锋派”文学的兴起,诗歌作品大量涌现,散文次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欧洲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理想信念和远大抱负轰然崩塌,科学新发现的全盛时期如昙花一现,帝国主义肆意扩张的美梦也随之戛然而止。

西方国家陷入了困顿。一种主张打破常规的艺术形式——“先锋派”应运而生,其中包含了欧洲艺术。先锋派运动遍及欧洲,流派迭出,刺激了文学活动的繁荣。西班牙内战(1936—1939)期间,来自世界各地(包括拉丁美洲)的作家齐聚伊比利亚半岛,借笔声援西班牙共和国政权

Return Main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