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犹太人与犹太教 [18]
这两种规范区分了积极和消极的安乐死,后世的哈拉卡多取决于这种区别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完善和应用。积极安乐死一般被视为谋杀;消极安乐死有时是许可的。人们敦促医生要尽全力挽救并延长生命,哪怕只延长短短的一段时间,哪怕病人正承受巨大的痛苦。有些权威组织坚持认为,撤走维持生命的设备不像经典案例中所说的“消除劈柴的噪音”那样简单;维持生命是积极的治疗方法,而外在的噪音仅仅是死亡的障碍。其他人则把握不清两者的区别。
瓦尔登堡认可使用麻醉药和镇痛剂,以舒缓垂死之人的痛苦,即便这些药品会抑制呼吸系统的活动、加速死亡,但前提是用药的目的仅仅在于舒缓疼痛。再者,如果这个病人已经病得无药可治,没有任何转机,则不可以给病人使用人工维持生命的治疗方法。但是,如果已给病人接上人工维持生命的仪器,那么,直到病人按照哈拉卡的标准来判断已经去世,才可以断掉仪器。为了避开后一个规范的严酷性,瓦尔登堡提出一个新的建议,即呼吸机要装配自动时钟;设定的时间结束后,呼吸机会自动断开连接,这时就要求作出积极的决定,是否继续治疗,如果没有治愈的希望,则不必继续。
12世纪的《塔木德》评注学者雅各·泰姆似乎暗示,当事人主动放弃生命,以避开过度的折磨是可以的。有些情况下,自杀主要是为了不犯更严重的罪。泰姆上面说的是不是仅指这种情况,尚不明确。拜伦·舍温援引这一点以及类似的规范作为基础来重新审视积极安乐死的问题;这种论点在正统派人士中少有认同,保守派和改革派犹太教徒则更乐于接受。
尽管不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加速遭受痛苦者的死亡,很多情况下连消极的措施也不能用,但是很多哈拉卡作者认为,可以为他或她解脱痛苦祷告;《塔木德》中显然是以赞同的口吻记载道:犹大·哈-纳西(见第26页)的女仆见犹大十分痛苦,就祷告“天上的啊[即天使]追寻主人,地上的啊[即犹大的朋友和门徒]追寻主人,愿天上的胜过地上的”。19世纪的土耳其拉比哈伊姆·帕拉吉认为,这种祷告应由与受苦者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来完成;亲属不适于进行此类祷告。
代孕母亲
犹太律法中,父亲和母亲双方的身份都与“自然的”父母联系在一起,法庭判决也不能改变这一点,哪怕是办理了领养手续。如果一个女人通过移植的卵巢、移植的受精卵或胚胎移植而生下一个孩子,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这个孩子不是她的。就尊重父母而论,即便是养父母也必须受到尊重。但是,遗传学意义上的母亲和妊娠代孕母亲之间的差异,是怎样影响遗产继承、乱伦以及长子赎罪仪式等问题的呢?
现在正统派人士的一致意见似乎是,如果受孕和培植在一个女人身体内发生,那么这个孩子就是她的,哪怕胚胎最终被移植走;有些人坚持认为,只有受孕超过四十天之后移植,这个观点才成立,因为受孕四十天之内,胚胎还“只是水”。如果受孕在体外,那个被植入胚胎、生下孩子的妇女就是母亲。接受卵巢移植的妇女怀孕生下的孩子就是她的。
显然,正统派人士决心忽略遗传学问题;至少,他们的立场与传统文献一致,那些文献资料肯定不知道遗传学为何物。《塔木德》将男女双方在生育中扮演的角色理解为父亲提供“种子”,母亲提供孕育孩子的“土壤”,而不是父母贡献相互补充的几组基因。因此,当大卫·布莱希分析《塔木德》的一段话后总结说,“母亲的身份在配子产生的第一刻就确定了”,他错了;配子,甚至还有卵子,在哈拉卡的传统文献里根本找不到。
结语
几乎从当代生活的每个领域都能找到相似的实例,比如,决定律法的拉比从《圣经》、《塔木德》以及拉比传统文献中寻求引导,其他领域,比如妇女地位、战事实施、商业伦理、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以及宗教仪式等,也是如此。在每个领域内,以不同的方法运用传统文献都在正统派、保守派和改革派身上重新出现。
在这个具有决策意义的过程中,经过哲学的和神学的思索,传统教义在现代世界中变得更易于理解、接受,屠犹浩劫的后果是要求人们真挚地自我反思,建立政权的新经验也向犹太人提出了挑战。犹太世界在知识与情感上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动荡,而且,这个“从来”肯定不只是从近古时代算起。
然而,犹太世界也从来没有过如此激烈的反响。我们对犹太教的简略回顾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这些反响的丰富多样,这又证实了一个古老的传统绵延不息的生命力,它时刻准备着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获得新生。
前方的路不会一帆风顺。以色列的土地上,和平的前景依然扑朔迷离,离散的犹太民族仍在饱受着遭到同化与人口减少的苦痛,宗教与政治的分歧还在延续。然而,如果只有精神的中庸,就无法在混乱的世界中明辨重新发现犹太教、振兴犹太教的意义,而重新发现犹太教、振兴犹太教预示着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信仰与这个民族的美好未来。
附录A 信仰原则十三条
由摩西·迈蒙尼德在1160年前后创作的《〈密西拿〉评注》中首次提出。
我以十足的忠诚相信:
1.造物主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和引导者。
2.造物主是唯一的,是独一无二的;祂是我们的上帝,是永远存在的。
3.造物主没有肉体,也没有任何肉体的特征,在世间是无可比拟的。
4.造物主是最早的存在者,也是最后的存在者。
5.正确的做法是直接向造物主祷告,不向任何其他的存在者祷告。
6.先知所说的每句话都是真实的。
7.摩西的预言是真实的,他是所有先知之父,即最伟大的先知。
8.现在为我们所拥有的《托拉》,就是上帝赐予摩西的。
9.《托拉》不可更改,造物主也不会赐予任何其他的《托拉》。
10.造物主知道人们的行为和想法。
11.谁信守祂的圣诫,谁就得奖赏;谁违背圣诫,谁就受惩罚。
12.弥赛亚还没有降临,必须持之以恒地期望祂到来。
13.死者会重新被赋予生命。
附录B 改革派犹太教《费城纲领》
费城会议,1869年11月3日至6日
原则声明
1.弥赛亚拯救以色列的目的不在于恢复大卫子孙统治下的旧犹太国,再次将以色列与世界各国隔开,而在于承认上帝的独一性,联合上帝所有的子民,以便实现全部理性造物的统一,实现他们所需要的道德净化。
2.我们认为,第二犹太共和国的毁灭不是在惩罚以色列的罪孽,而是上帝启示给亚伯拉罕的那个神意的结果。随着世界历史的推进,神意更加明确,即让犹太人遍布整个地球,完成他们崇高的祭司使命,引导世间万国万民真正认识和崇拜上帝。
3.亚伦的大祭司身份和摩西的献祭礼拜,是全体犹太人真正祭司身份的初期准备阶段,它始自犹太人散居于世界各地,也是虔诚信奉和道德净化的准备阶段,仅仅这一点就是上帝所喜悦和所接受的。这些机制是为更高形式的宗教虔诚所筑就的基础,随第二圣殿的毁灭,它们彻底地成为过去;祷告时提及它们,也只是在过去的教化影响这个意义上。
4.亚伦后裔与非亚伦后裔之间的任何区分,就宗教仪式和宗教职责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不论是在宗教崇拜,还是在社会生活中。
5.上帝拣选以色列民族为信众,让他们承载最崇高的博爱思想,这一点要一如既往地予以强调。正因为如此,每逢提及这一点,必定充分强调以色列人救助全世界的使命,强调上帝怜爱所有子民。
6.肉体复活的信条没有任何宗教基础,灵魂不朽说仅指灵魂在来生存在。
7.当务之急是修习希伯来语,因为神圣的启示是用希伯来语给出的,希伯来文学影响着所有开化的民族,其不朽作品通过希伯来语保存下来;修习希伯来语必须是我们为履行宗教职责和义务所一直希望掌握的,然而,大多数信奉同派宗教的人已经不能理解希伯来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祷告时希伯来语必须让位于通俗易懂的语言,这才是明智之举;如果祷告文无法理解,祷告也就徒具形式了。
大会也就结婚和离婚问题作出了决议,一方面认可母系血统决定犹太人身份的原则,同时强调即使是未受割礼的男孩,只要母亲是犹太人,他就是犹太人。
注释
第一章
[1] 即犹太人聚居隔离区。——译注
第三章
[1] 意为“提凡的儿子塔比塔的女儿卡西珊·达希亚”。——译注
[2] 复活节前的第七个星期三,需以灰抹额以示忏悔。——译注
第五章
[1] 原文如此。应为1972。——编注
[2] 译文选自和合本《圣经》。——译注
第六章
[1] 出自《申命记》第11章第18节。——译注
第九章
[1] 指本章以下各小节按照小标题英文原文首字母先后顺序排列。——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