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犹太人与犹太教 [15]

By Root 988 0
多的追随者。这个教派在其他地方也有进展,不过,只是在北美洲,它在犹太会堂中获得了三分之一教众的忠诚。

重建派犹太教

重建派以莫迪凯·卡普兰(1881—1983)的哲学思想为基础,有1968年创办的重建派拉比神学院做后盾,主张按照当代思潮和社会状况重新评价犹太教,包括重新评价上帝、以色列和《托拉》等基本概念以及犹太会堂等宗教机构。重建派通过联谊会吸引人积极参与,开展工作。联谊会中,拉比只是广有智谋的个人,不是领导,所有决定都经一致同意才作出。这场运动伊始,妇女便被赋予平等的地位。自1968年以降,父母任何一方是犹太人,子女就被视为犹太人。重建派组织在美国和以色列以外的国家为数不多,其思想却对其他犹太教思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八章 20世纪的犹太教

所有宗教在20世纪都受到了冲击。新的科学发现和历史批评不断对经文的真理性和“真实性”提出种种质疑,而这种情况在近代早期就出现了。西方政权日益世俗化,宗教的权威逐渐衰落。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受到重视的是,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和宗教,追求平等与普遍的人权;对正确教义的追求被视为既不重要,也无法企及。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是,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个人有自由去走自己的路,甚至在性问题上也是如此。

大量民众放弃了有组织的宗教生活,一方面因为人们发现宗教在理性上站不住脚,另一方面因为宗教无法满足情感的需要,最主要的是因为宗教的要求妨碍了个人自由,而个人自由被视为基本的人权。

如果说西方基督教受到的影响最大,那么,西方的犹太教所受冲击不过稍稍次之,因为两者在滋养了现代性和启蒙运动的土地上,都建有自己的教堂。

同时,宗教又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超出了人文主义者一百年前的预料之外。甚至在苏联,七十年的无神论宣传与对宗教的嘲讽也没能根除人们的宗教情怀。犹太世界中,20世纪上半叶,人们普遍认为哈西德教派的死期即将到来,其他正统派犹太教也将紧步其后尘,然而,20世纪的后半叶,哈西德教派获得了复兴,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他正统派社团,“重获新生”的犹太人发现了他们的宗教之根,“重归犹太教”运动也获得了能量。

犹太教和其他宗教同样承受着来自知识、社会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压力,也以类似的方式发出了回应。然而,全世界犹太人被卷入了20世纪两大事件的中心,这两大事件以独特的方式影响了他们。其一是纳粹大屠杀所造成的巨大的精神创伤。1933至1944年间,中欧约六百万犹太人遭到侮辱和屠杀。其二是以色列建国。

本章将简要地回顾一下20世纪犹太教思想发展变化的四个方面。

犹太复国主义、宗教与以色列国

犹太复国主义,即以色列民回到以色列地的观点,很明显根植于《圣经》。在《圣经》中,一代代先知安慰被掳入巴比伦的犹太人,宣称他们会回到祖国。1937年,时值英国主持“国际联盟巴勒斯坦托管委员会”,大卫·本·古里安面对皮尔委员会宣读他的声明:“并非托管决议是我们的《圣经》,相反,《圣经》才是我们的托管决议。”大卫·本·古里安在1948年成为以色列的第一任总理。

本·古里安虽然深爱《圣经》,却是一个世俗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见前文)。论及政治意义上的现代犹太复国运动时,犹太教神学家们常常自相矛盾。有些神学家,比如雷夫·库克(亚伯拉罕·伊萨克·库克,1865—1935,近代巴勒斯坦第一位大拉比),就是犹太复国运动的缔造者;他们视现代以色列建国为《圣经》预言的实现,或者至少是已经开始实现。其他神学家,比如索特玛的哈西德教派,认为只有在救世主弥赛亚领导下建立一个国家,并依照“真正的”《托拉》的统治,才算是实现了《圣经》的预言;现代的以色列不符合这个标准。


以色列/巴勒斯坦

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之后的政治史

《圣经》规定以色列国的疆域在约旦河两岸,但根本不可能确然无疑地划定该国的疆界。“巴勒斯坦”之名也是指约旦河两岸的区域。现代以色列只有《圣经》应许领土的约九分之一;其余的领土包括约旦、“被占领地区”(现在由巴勒斯坦自治)以及黎巴嫩与叙利亚的部分地区。

许多犹太人,包括世俗的犹太人,认为以色列建国就是实现了犹太人民的“民族”期望;数千年来他们处于少数地位,受寄居国主流社会排挤,在所居住的国家里很多情况下实际上得不到完整的公民权,现在,他们觉得自己终于“回家”了,能在独立国家的正常限度内支配自己的命运了。对受迫害的犹太人而言,以色列就是安全的港湾;如果纳粹大屠杀期间已存在以色列国的话,他们就有乞援之处了。而且,以色列建国之后,犹太人可以摆脱少数群体身份所带来的阻挠和束缚,过上履践圣约的犹太生活。

在近二千年中,包括拉比犹太教的整个形成期在内,犹太人缺乏政治独立和政治权力,这样,犹太教神学家便不得不为“政教”关系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寻求答案,这些问题在之前并未在实际生活中出现过。

在当代的以色列,存在着许许多多激烈的论战。

在多大程度上敦促民众服从宗教准则才是正确的做法?民主选举出的立法机构在哪个层面上可以给宗教强制划下界限呢?

婚姻是应该继续由宗教法庭管辖,还是应该建立世俗的婚姻登记制度?

对于少数派,包括对自己的信念“持不同见解的人”在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什么?特别是,改革派和保守派拉比为什么不能像正统派拉比一样有权主持婚礼,或者(就此事而论)为什么不能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神职人员一样?


现状

以色列的法律体系基本上是世俗的产物,继承自英国托管时期。以色列没有成文宪法,国家与教会之间的关系以四个因素为基础:

1.犹太教安息日及节庆日就是国家公共假日。

2.犹太教规定的“可食之物”即为公众习俗的标准。

3.个人事务(结婚、离婚以及继承的某些方面)服从拉比法庭的裁决。(非犹太人的个人事务由他们自己的宗教法庭或一般法庭管辖)

4.公立学校既开设世俗课程,也开设宗教课程。(同样,其他宗教社团也有自己的教育机构。)

1980年7月23日,以色列议会颁布法令,宣布:“只要法庭发现有待解决的问题无法援引法规或司法判例,并且无法以类推法裁决,就可以按照以色列自由、公正、平等与和睦共处的原则予以解决。”

对流产、医学试验和尸体解剖之类的问题,传统的犹太律法严加限制,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做呢?

怎样与不同信仰的国家建立外部关系?

世间有“正义战争”之类的事吗?如果有,发动“正义战争”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纯洁武器”这个新概念就是讨论“正义战争”问题的结果,特别要求武装人员要甘冒奇险,避免伤害非战斗人员,尽量减轻敌方的伤亡。

一个国家应该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情况下向其他国家输送武器或者提供救济呢?

所有的犹太人都必须住在以色列吗?

以色列人,无论是否信仰犹太教,都将《圣经》和拉比文献当做以色列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世俗的和信教的以色列人拥有的这份共同遗产,不但没有消弭,反而强化了纷争的激烈性,因为他们的解读方式有天壤之别。态度悲观者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军事防卫需要合作,宗教与世俗之间的争议就会撕裂这个国家;目前,结果尚不能确知,但无疑局势非常紧张。

反思纳粹大屠杀的神学

反思纳粹大屠杀的神学在1970年代发展成为一个流派,然而,犹太人对邪恶与苦难的态度以《圣经》内容为基础,这种态度一直是犹太神学永恒不变的主题。

“尊上帝之名为圣”原则规定,犹太人必须准备好殉教,不能同谋杀人,放荡淫逸,或崇拜偶像。值得一提的是,许许多多犹太人在纳粹大屠杀的高压之下,仍然保持高尚的节操,遵照哈拉卡(宗教律法),拒绝与压迫者合作。他们用生命见证了上帝的存在,以及对上帝的忠诚。也有一些人不是那么坚定;所有犹太人都是受害者,但并非所有犹太人都是殉道者。

埃弗拉伊姆·奥什里拉比在立陶宛隔都考纳斯的大屠杀中幸存下来。在考纳斯,人们向他提出各种问题。他把这些问题以及自己的答复,写在暗地里从水泥袋上撕下的纸上,藏到食品罐中,战争过后又找了回来。文稿中说:“隔都的日常生活、我们吃的食物、我们共同生活的那些拥挤的住处、裹在脚上的破布、身上的虱子、男女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一切都包含在每个问题的细节中……”

图13 这些犹太人可能被告知去“度假营地”;事实上,他们是去往史上最大的、最惨无人道的速杀死亡工厂。死于奥斯威辛集中营的人估计有二百万到四百万之多。其中约有二十万不是犹太人,包括波兰知识分子和爱国者;其余都是犹太人。

文稿中有这样的题目:“犹太人被迫撕碎《托拉》卷轴”、“为服苦役的犹太人读安息日《托拉》”、“为殉道者祈福”、“用洗礼证书自救”、“隔都的避孕用品”、“悔悟的囚犯头子”。下面简短的一问一答,表现了哈拉卡如何将宗教意义赋予受难者的生与死。

“我们这些考纳斯隔都里的犹太人……受德国人奴役;被迫劳作,夜以继日,不得喘息;饿得要死,得不到任何报酬。我们的仇敌德国人还下令把我们全部处死。我们都不能幸免。绝大多数人都得死掉。”那么,还有必要按照惯例在晨祷时诵读祷告词,感谢那个“没有让我们成为奴隶”的上帝吗?

奥什里答道:“祷告文最早的一个评注者指出,写这篇祷告文赞美上帝,不是因为上帝赐予我们身体的自由,而是因为上帝赐予我们精神的自由。因此,我决定,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可以跳过或改变这种神恩。相反,尽管身陷囹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应该诵读神恩,向敌人表明,我们这个民族在精神上是自由的。”

传统对苦难的解释令人信服,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有强烈的负罪感,而且在于我们坚信有来生。这种信仰,不管是表现为肉体的复活、精神永生,还是表现为两者的某种结合,在正统派犹太教义中都是最重要的。有些犹太人,也许是受神秘哲学的影响,用转世的概念来解释清白无辜的人,比如孩子所经受的苦难。

有些人认为,纳粹大屠杀是上帝对以色列的公正审判,以色列对《托拉》圣约没有信仰,他们叛教、被异族文化同化、改革犹太教,都证明了这一点;大多数犹太人认为,这种言论对死者和幸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