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浪漫主义 [0]
Romanticism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10.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SAR,
Macau SAR and Taiwan, 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9 by Yilin Press, 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0-2013-27号
版权信息
书 名 浪漫主义
作 者 (美)迈克尔·费伯(Michael Ferber)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7609-7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浪漫主义”的含义
第二章 情感主义
第三章 诗人
第四章 宗教、哲学和科学
第五章 浪漫主义社会愿景
第六章 艺术
人名附录
注释
序言
陆建德
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始于晚清的世界文学译介。域外文学的引进推动了社会转型,比如拜伦《哀希腊》的好几种名家译文无异于清末民初警醒国民的号角。鲁迅“别求新声于异邦”,他的《摩罗诗力说》(1907,署名令飞)分两次发表于1908年2月、3月《河南》月刊第二、第三号,虽用文言写成,却是现代文学批评和“革新之潮”的滥觞。文中所谓的“摩罗诗派”系英国桂冠诗人骚塞在1821年的发明,原文为“the Satanic School”(一般译作“撒旦诗派”),专指拜伦等年轻浪漫派诗人。鲁迅颠覆了骚塞的本意,使“摩罗宗”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争天拒俗”的英雄别号。这派人物刚健勇进,荡涤伪饰陋习:“其力如巨涛,直薄旧社会之柱石。余波流衍,入俄则起国民诗人普式庚,至波兰则作报复诗人密克威支,入匈牙利则觉爱国诗人裴彖飞;其他宗徒,不胜具道。”[1]鲁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以期读者“聆热诚之声而顿觉”,“同怀热诚而互契”。可以说,《摩罗诗力说》是中国第一篇概述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长文,字里行间处处凝聚了鲁迅振兴故国社会和文化的热望,其材料或来源于明治时代的日本,但是贯穿始终的文气,无疑属于“立意在反抗”的作者。鲁迅引欧洲的先觉者为同道,他笔下的拜伦“所遇常抗,所向必动,贵力而尚强,尊己而好战,其战复不如野兽,为独立自由人道也”。这些文字何尝不可用作鲁迅自己一生的写照?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杰出代表,基本上都有丰富的翻译外国文学的经历,而翻译、借鉴的目的,不外乎革故鼎新。在欧美浪漫主义运动中,不乏有志于复兴民谣或为民族独立而战的诗人、作家,德国的民族统一意识也在外人的关心下产生于这一时期,[2]但是概而言之,浪漫派有着世界主义的胸襟,绝无排外仇外之心,故而也非常热衷于翻译事业,如德国浪漫主义先锋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堪称最为出色的莎士比亚德文译者,他还是梵语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精确界说浪漫主义,几乎是不可能的。早在1924年,美国学者洛夫乔伊就写了《论诸种浪漫主义的区别》,指出该词意义过于驳杂,不妨弃用。这篇文章收入影响很大的《英国浪漫派诗人:当代批评论文》(1960年初版),编选者艾勃拉姆斯将它列为首篇。1936年,弗·雷·利维斯的《重新评价:英诗的传统与发展》出版,当时还在伦敦大学执教的莱内·韦勒克致信利维斯主编的《细察》杂志,批评这部著作对“浪漫主义哲学”、“浪漫主义世界观”有所忽略。这封信引发了20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史上值得关注的一场争论。现在看来,韦勒克当年归纳出来的几个浪漫主义特征未必可靠,但是类似的尝试多年来未曾中断,这本“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的《浪漫主义》即为晚近的尝试之一。
作者迈克尔·费伯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元的欧洲浪漫主义图景,他避免做出笼统、齐整的结论,但是又认为,要回答“谁是浪漫主义者”这个问题,人们都报得出一些名字,那么产生于“18世纪晚期、兴盛于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究竟有哪些共同之处,毕竟还是可以描述的。专治浪漫主义的学者一般都会给自己的领域划出一个大致的时段,比如玛里琳·巴特勒的《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主要考察1760—1830年之间的70年。但是1760年或比较宽泛的“18世纪晚期”究竟是否可以视为分界线,还是见仁见智的。历史其实没有突兀的分水岭,时代的分期大都夹带着划分者的私见。比如英国典型的浪漫主义画家透纳最喜爱的诗篇不是同时代的作品,而是詹姆斯·汤姆森创作于1720年代的长诗《四季》,而拜伦的讽刺艺术来源于新古典主义诗人蒲柏以及更早的德莱顿。
这本《浪漫主义》视野宽阔,作者不仅将普希金、歌德、席勒、雨果以及大西洋彼岸的爱默生、爱伦·坡一并纳入评述的范围,还探讨了“艺术的浪漫主义体系”。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书中关于音乐(包括歌剧、宗教剧、芭蕾舞剧和歌曲)和绘画的内容是特别有帮助的。我国大学里外国语言文学院(系)的学生,知识结构往往受到国界、语种的局限,注意力一般集中于文字作品,艺术方面的常识、修养还比较欠缺。将柏辽兹的音乐和德拉克洛瓦的绘画置于浪漫主义的背景下来欣赏,岂非一大乐事!
近数十年来,随着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女性作家、诗人越来越受重视。乔纳森·华兹华斯和杰西卡·华兹华斯编辑的《新企鹅浪漫主义诗歌》(2001)只选英国诗歌,有近20位女性诗人的作品入选,超出了普通读者的预期。《浪漫主义》有一节专谈女诗人,这是以往的文学史所罕见的。古希腊女诗人萨福享有盛名,但是柯丽娜在我国就鲜有介绍。斯塔尔夫人就创作过小说《柯丽娜,或意大利》(1807),好几位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女诗人也写过柯丽娜的故事。本书第八幅插图就是法国画家弗朗索瓦·热拉尔的油画《柯丽娜在米塞诺角》。迈克尔·费伯突出了这位传说中古代女诗人的地位,是时代风气使然,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未见任何关于柯丽娜的记载。回顾历史,不免要为一些被埋没的女性天才鸣冤。华兹华斯的妹妹多萝茜惯于抹去自我,她的日志为浪漫主义诗歌研究留下重要史料,但是她自己也私下写诗,从未想到发表。人们只是在她去世后整理她的笔记本时才发现,这位因华兹华斯题献给她的诗作而不朽的女性自己也极有诗才。
我相信,这本《浪漫主义》能让广大文学爱好者感受到新观念的吹拂和阅读的乐趣。
2018年12月5日
献给露西
前言
什么是浪漫主义?这很难回答,我们会在第一章感受到这一点。人们很容易将这一问题简化为:谁是浪漫主义者?这似乎有明确的答案。他们无疑包括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英国诗人;雨果、拉马丁、缪塞和奈瓦尔等法国诗人;普及推广“浪漫”一词的法裔瑞士人斯塔尔夫人;年轻的歌德和席勒、施莱格尔兄弟、哲学家谢林、诗人荷尔德林和诺瓦利斯等德国人;波兰的密茨凯维奇;俄罗斯的普希金;作曲家舒曼、肖邦、李斯特、柏辽兹、瓦格纳和某些时期的贝多芬和舒伯特;画家透纳、德拉克洛瓦和弗里德里希;美国则有爱默生、梭罗、富勒、梅尔维尔、坡、狄金森和惠特曼。这个简短但易于扩展的名单就已经包含了多位19世纪最伟大的创作天才,他们在21世纪仍然受人敬佩甚至备受推崇。大多数人在谈论浪漫主义时其实就是在谈论这些人,或者是把他们当作评价他人的标准。尽管几乎名单上的每一个人的浪漫主义身份都曾遭受过至少一位性情乖戾的学者的质疑,但把这些人列在同一份名单上作为最近似的答案并不会引发什么争议。
我们可以暂时放下这个问题,去简短介绍上述这些非凡人物和他们的作品。但是,本书读者值得尝试回答更有难度的问题,去了解所有这些风云人物在观念、信仰、承诺、趣味等方面有何共同之处,并了解他们的作品有何种共同特质。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起初会达成共识,将这些艺术家和思想家们称为“浪漫主义者”?把他们列在同一份名单上,只是回避了这个问题。因此,本书将尝试对这一18世纪晚期产生、19世纪中叶勃兴于欧美的运动进行概述,若它真的只是一个运动而非数个运动的话。
本书拟从若干角度对浪漫主义进行研究,不论采取哪种方法,只是去力图寻求共同特征。
尽管如此,我们应该始终牢记这一天才名单。若立刻贸然做一概括,那么可以说,浪漫主义推崇天才和独特个性,因此注定会是多种多样、离奇古怪的。若再次贸然概括的话,浪漫主义在面对“生活”或“经验”或布莱克所谓的“细枝末节”时,对推论性理性的使用范围充满警惕。考虑到本书所提供范畴的适应范围和适切性,即使是浪漫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棘手的特质,也提醒我们要避免任何整齐划一、简单或过于抽象深奥的结论。
致谢
苏珊·阿诺德、马丁·麦肯锡和威廉·斯特洛普审阅了本书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并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在此深表感谢。
第一章 “浪漫主义”的含义
我无法将我对“浪漫”一词的阐释寄给你,因为那将长达125页。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1793年在给兄长威廉的信中如此写道
至少自19世纪20年代以降,浪漫主义的定义已在学术界和新闻界经历了广受关注、热度突降、小修小补、重见天日、遭人模仿、被人遗弃、东山再起,最终尘埃落定,又从死亡边缘涅槃重生的无限循环。才智过人的历史学家A.O.洛夫乔伊在1924年的经典之作《论诸种浪漫主义的区别》一文中声称“浪漫主义”(Romantic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