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法律 [0]

By Root 1212 0
版权信息


Copyright©Raymond Wacks 2008

Law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8.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SAR, Macau SAR and Taiwan, 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2016 by Yilin Press, 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11—716号


书  名 法律


作  者 【英】雷蒙德·瓦克斯


译  者 殷源源


责任编辑 於梅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55054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法律的起源

第二章 法律的部门

第三章 法律与道德

第四章 法院

第五章 律师

第六章 法律的未来

法律渊源:非常简短的介绍

注释

序言

赵旭东


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法治中国建设正在谱写蓬勃发展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解决了“无法可依”的困境,随之带来了“有法可依”之后的新思考。两千多年前,管仲便指出“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而这种“使法必行之法”便是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卢梭语)法律的权威源自公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而无关乎法律条文是否繁杂或法律制裁是否严苛。法治的要义是规则之治,法治信仰即是人们相信法律,遵守规则,并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当成一种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法治信仰不是从天而降的神赐之物,也不是某种强权的教导使然,而是通过公民个人的实践与认知形成的对法律的理性认识。因此,培育全民法治信仰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法治实践塑造公民法治信仰,要让营商主体在每一场市场竞争中体会权利平等,让公民在每一次政治参与中体验透明规范,让当事人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二是通过法治宣教强化公民法治认同,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论证,使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

今年是我执教的第三十一个年头,课堂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相较于用术语解释术语的经院式讲授,采用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案例和直白的说理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与热情。法律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便在于它与人们现实生活的紧密相关。一部能让人民群众读得进、读得懂、读得透的普法著作无疑能有效推进全民的法治信仰。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的法学研究界,可谓学术繁荣、名家辈出、佳作纷呈,但令我感到遗憾的是,这其中很少有为几乎未进行过法律专业学习的普通公民定制的法律科普读物。而雷蒙德·瓦克斯(Raymond Wacks)教授的这本《法律》(Law: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正是这样一把开启公民知法、懂法、信法、守法大门的金钥匙。

我拜读了本书的中译稿之后,至少有三个地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其一,作者通过对法律、法律体系和法律精神精准的把握,展示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生动的法律世界。法律是社会的核心,从保护权利、赋予义务,到为几乎每一起社会、政治及经济活动的实施建立框架。本书以法律的发展脉络为“干”,概述了世界主流法律体系的诞生和演变的过程、当今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为“枝”,介绍了各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及经典案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律师和法院的工作等,并思考了法律的哲学和它所追求的公正、自由和平等精神内核。

其二,本书的确是一部难得一见的法律通识读物。一般的法律入门作品惯常采用罗列资料、铺陈历史、纠结概念的写作手法,很容易让初学者受困于云山雾罩的法律概念和冗长繁杂的逻辑推理之中。作者摒弃了这种手法,而是尝试采用一种简洁而又不过于简单化的方式提炼出法律这一复杂现象的要点。作者用直白的语言和生活化的例子,让读者认识到法律就在身边,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用法律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方式。同时,作者一改教科书和专业著作的结构体系,根据人们对法律的认知过程安排全书的内容,由法律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从叙述到说理再到实务,化繁为简,循序渐进,让即便不具备扎实法律功底的读者也能跟随作者的笔触进入被专业术语和严密逻辑包裹的法律世界。

其三,本书提供了用法律看待社会现象的视角。时下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互联网安全、高科技诈骗、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中国家人权不平等等,归根到底都是法律现象,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解答的思路。作者点到即止,却又切中要害;取舍有度,却又鲜有遗漏;试图让读者产生兴趣、得到启发、深入思考,帮助读者形成一种以法律的眼光识别问题本质,用法律的思维分析解决途径的习惯。

在中国迫切需要培育公民法律信仰的今天引入本书,正当其时。我很欣喜地看到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已经付梓,并衷心祝愿本书的读者能从字里行间培养法律思维,体味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

是为序。

2015年10月

前言

“法律”和“简洁”很少共存于同一句话中。法律的冗长与晦涩已然臭名昭著;这一点表明,任何对法律,甚至是对其入门知识进行浓缩的努力,即使不是堂吉诃德式的幻想,也是乌托邦式的事业。然而,这正是我在本书中所要完成的不可能的任务,即提炼出法律这一复杂现象的要点:法律的根基、法律的部门、法律的目的、法律实践、法律机构,以及法律的未来。我的目标是向那些外行的读者——包括法学、政治学或其他社会科学未来的学生或新生——介绍法律与法律体系的基础知识,并尽可能避免使用技术性的术语。我希望拙著能够激发读者对于法律引人入胜的特质的好奇心,并且促使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所起到的中心作用。那些愿意深入思考法律众多层面的人,还可以去阅读一些列在“进阶阅读”中的著作。当然,也有大量优秀的在线法律资源,本书的第六章将会列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些网站。

必须要强调的是,尽管本书的重点在于介绍西方世俗法律传统(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1],但我也简要讨论了其他的法律体系,如伊斯兰法、习惯法和某些混合法律体系,因为我的主要目的是对“法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进行简要介绍。但是,我承认,我的侧重点在于普通法。对于这种偏见(如果一定要这样说的话),可以为之辩护的理由是,普通法的许多特征已经有明显的全球化趋势——不过这种理由太油滑了。真正的解释更为直接:本书以英文写就,而且作者的绝大部分工作时间是在普通法法域内度过的。我的外语不那么熟练,这就决定了我所有的资料,包括那些普通法之外的法律体系的资料,都是英文的。尽管面临这种障碍,我已经试图控制住自己不对法律作出任何不必要的假设,虽然这些假设可能源自我特别多样化的个人经验。我曾经在一个混合法律体系(南非)以及另外两个普通法法域(英格兰和中国香港地区)中学习并教授法律,而我现在则居住在一个大陆法系的国家(意大利)。我希望,我的游历生涯能够帮助我减少本书中出现的失于偏颇之处。

幸运的是,在上面的法域里,有两个法域特别具有教育意义。它们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剧变,从而导致了法律层面上的根本变化。1992年,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架构被摧毁了;两年后,尼尔森·曼德拉当选为“新南非”的总统,民主宪法、权利法案和宪法法院也同时诞生。1997年,香港地区回归祖国,从英国的殖民地转变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而这种转变首先是个法律问题。中国香港地区在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本是几无可能的,但它的形制和结构经由中国香港地区的新“宪法”(即基本法)而得到维持,从而保证了中国香港地区现行普通法体系的延续。

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两起引人瞩目的事件中学习到什么,那也许就是这个老生常谈的事实:法律是维持和改变社会的工具,它并不完美,却不可或缺。有效运转的法律体系能够提供确定性、普适性和可预测性,低估这种价值是非常轻率的。没有哪个社会能够达到真正的和谐一致,但是如果没有法律,我们这个日益多极化的星球将会不可避免地堕入混乱与冲突。

简短地——且避免过于简单化地——概括法律的基本特征,导致了无数冷血的决定。许多章节被我忍痛扔进了不断膨胀的回收站。我只是希望,当我勾勒出当代法律的中心地带时,它的边缘不至于被我描绘得过窄或过宽。我致力于描绘出变动不居的法律地形图的关键特征;当然,我也承认,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的边界。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重指出,如果不了解法律的社会、政治、道德与经济背景,就不能准确地了解法律。法律理论或者说法理学,旨在揭示诸多深层的哲学因素,以解释法律这一复杂概念及其在法律制度中的实际运行。第三章试图阐明法律与社会所接受的道德实践之间颇具争议的紧张关系。我拒绝在经常难以通行的法哲学灌木丛中继续远足,既是因为它远远超出本书的卑微目标,也是因为我希望,如果有读者想要阅读这一令人兴奋的学科的简介读物,他们可以转向我的《法哲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该书可以被视为你手中这本书的姐妹篇。

在制订与执行这个计划的过程中,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相关人士一如既往成为了我相当愉快的合作伙伴。我还要特别感谢安德烈·基根、詹姆斯·汤普森、艾丽

Return Main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