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法国大革命 [0]
Copyright © William Doyle, 2001
The French Revolution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1.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SAR, Macau SAR and Taiwan, 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7 by Yilin Press, 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0-2011-716 号
书 名 法国大革命
作 者 【英国】威廉·多伊尔(William Doyle)
译 者 黄艳红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6496-4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回响
第二章 缘起
第三章 历程
第四章 终点
第五章 起点
第六章 位置
法国大革命大事年表
革命历法
索引
注释
序言
沈坚
1989年,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之时,一种对法国大革命新的历史解释在西方取得了主导地位,这一新的解释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修正主义”。与传统的法国大革命解释不同,这一“修正主义”的观点是,法国大革命的最初动力主要来自思想方面,而不在于社会经济方面;它也不是由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而是各种复杂社会矛盾汇合的总爆发,由财政危机触发,后来走向无序;它的影响也主要在思想观念和政治行为方面,对法国社会的改造并不大。
本书的作者威廉·多伊尔就是法国大革命“修正”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1980年,作者发表了《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一书,迅速走红,此书也一版再版。1989年,他应牛津大学出版社之邀出版了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专著《牛津法国大革命史》,此书2002年再版。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写一本导读性的短篇法国大革命史,虽然可以驾轻就熟,但也容易落入俗套,陷入雷同的泥淖。作者说“其挑战性要比乍看起来的大”,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此书依然写出了新意。作者将法国大革命的大众影响以“回响”的方式放在卷首,宛如小说作品的倒叙,让人急于想了解究竟。为了引人入胜,“回响”一章还引用大量为人熟知的作家和历史学家的作品,如奥斯卡·王尔德、柏克、卡莱尔、艾玛·奥希兹、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甚至提到在欧美国家家喻户晓的“让他们吃蛋糕吧”的传说,生动展示法国大革命在民众中的影响,并以广阔的视野提到了它的世界影响。
在叙事方式上,威廉·多伊尔一如既往,将自己的观点掩盖在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娓娓道来之中。该书篇幅虽短,信息量却很大。英语原著在“回响”以后各章都以疑问词开头,如“为何发生”(Why)、“如何发生”(How)、“终结了什么”(What)、“开始了什么”(What)、“历史地位在何处”(Where)。本书分析了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和过往历史学家们对这一事件的研究和评价。一书在手,可以对法国大革命了然于胸了。
本书译者是我多年相识的学生和同行,也是法国旧制度和法国大革命史的专家,这几年来著述和译著颇丰,勤勉耕耘,必有所得。由专家来翻译专业著作可以避免一些低级错误,读了译著后,还意外发现,译者的中文表达也非常好,译文流畅,用词精到。此书出版可喜可贺,同时向译者表达我的敬意。
该书篇幅不大,序言更该简短,就此打住了。
2016年12月
前言
就一个此前已有各种篇幅的著述的课题写一本小书,其挑战性要比乍看起来更大。我们会想起一些以不同的形式数次“撰写雷同作品”的人士,但我们都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的出发点不是复述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尽管任何自称导论[1]的文字某种程度上都免不了这样做。我想讨论的主要是法国大革命意义何在,为何其影响力在发生后的两个世纪中以多种方式持续存在。法国大革命的整个故事,无论是作为18世纪末的一系列事件,还是作为后世脑海中的一整套观念、形象和记忆,都在强有力地证明历史的重要性,并且堪称历史复杂性的显著范例。对于理解19世纪和20世纪,它是个重要参照,对于21世纪是否仍然如此,也许正如一位中国智者所言,言之尚早。
我最初认真地研习法国大革命,是在本科高年级的时候。这得益于诺曼·汉普森的神来之作《法国大革命社会史》的启发。该书的作者如今已年逾八旬,但它仍在重印,这一点我并不意外。后来,我有幸在约克大学成为诺曼的同事。谨以此书纪念我们多年的友谊,并致谢忱。尽管它比诺曼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纤薄,但愿他不致认为个中情谊与丰厚的生日礼物相比有丝毫之折扣。[2]
威廉·多伊尔于巴斯
2001年4月8日
图1 路易十六:踌躇满志的绝对君主
第一章 回响
“沃辛先生,”《不可儿戏》中的布莱克奈尔夫人说,“你刚才跟我说的话让我觉得有点困惑。在我看来,在手提包里出生,或至少在那里面被哺育——不管提包有没有把手——是对人生基本尊严的一种蔑视,这让人想起法国大革命中一个最恶劣的极端行为。我想,你知道那场不幸的运动导致了什么后果吧?”
沃辛先生想必是知道的。在19世纪,每个有着不错的基本知识的人,都对18世纪末年那场标志性的大动荡有所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体面人士可能觉得,自己有义务了解1789年及随后法国所发生的事情及其原因,了解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如何以一场延续一代人之久的“大战”才告终结的——这场反拿破仑的战争给其父辈或祖辈的生活打上了烙印。沃辛先生一边啃着黄瓜三明治,一边梦想着迎娶布莱克奈尔夫人的女儿,也许他并没有多大的求知欲。不过,即便是他,也很可能了解法国大革命中最糟糕的极端行为,了解它们如何冒犯了生活的基本尊严。他也可能知道,一场群众起义走向了暴民统治,导致君主制被推翻、贵族受到迫害。他也可能知道,大革命选择的复仇工具是断头台,这种无情的砍头装置致使巴黎的街道上流淌着王党和贵族的鲜血。创造欧内斯特·沃辛先生和布莱克奈尔夫人(她的祖先若是法国人,恐怕也难逃断头台的噩运……)的作者在巴黎的阴暗流亡生活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巴黎,奥斯卡·王尔德周围布满了第三共和国领导人精心设置的象征物和影像,它们唤起的是对大革命所缔造的第一共和国的记忆。铸币和公共建筑上装饰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标语。每逢庆典,街道上飘扬着红、白、蓝三色的旗帜,这是法兰西民族在1789年采用的三色旗的颜色。每年7月14日的国庆节纪念的是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人民在那一天进攻那座险峻的国家监狱,然后以自由的名义夷平了它。在这公众庆典的时刻,法国的爱国者们高唱《马赛曲》,这是1792年发起反对暴政的战争时出现的颂歌。王尔德在巴黎时,巴黎最壮丽的景观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埃菲尔铁塔,它是1889年大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一次大型博览会的核心展品。
在法国生活或到访法国的人,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些回响;或说是拿破仑的回响,他曾在三色旗下踏上征途,曾经驯服并利用了大革命释放的能量,而他的侄子拿破仑三世曾在第三共和国建立之前统治了法国22年。任何人,只要他对法国稍有了解,哪怕只是通过间接渠道了解(要是通过学习法语来了解就更好了,法语当时仍然是大多数人外语学习中的首选),都不能不意识到,那场刚刚走出亲历者记忆的创痛和动荡给这个国家留下的深刻印记。很多人相信,或感觉到,这种印记应该是有益的,某种意义上也是必要的。每个人都知道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故事、都为之深感震撼:1793年,王后在群众的欢呼声中走向断头台,而当初她得知人民没有面包时,曾说“那就让他们吃蛋糕吧”。(这个故事仍是家喻户晓,但没人在意,这是个老故事,安托瓦内特出生之前就有了,让——雅克·卢梭早在1740年就听说过。)各个新民族曾以宣告自己的解放为骄傲,或采用三色旗以展望其解放,如1789年布鲁塞尔的爱国者、1796年米兰的爱国者。这一自由的旗帜仍在到处飘扬,从罗马到墨西哥城,从布加勒斯特到都柏林。波兰人先是于1794年高唱《马赛曲》以抵抗对其祖国的瓜分,后来又于1956年唱着《马赛曲》反对苏联的暴政。1789年革命之后,没有几个国家不曾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在所有国家,都有人回望那时在法国发生的事件,从中寻求启示、榜样、典范以及警示。
海峡对岸的视角
最超脱于这些做法的,是世界各地的英语国家。它们最近的革命发生在1789年之前,只有爱尔兰除外。即便是当时同情法国人的英语国家人士,也认为法国人给1688年在英国、1776年在美国宣告的自由带来了麻烦。不管怎样,这样的同情者终归是少数。对大多数说英语的人来说,其思想态度的模型早在1790年就由埃德蒙·柏克的《法国革命论》铸成了,它的问世比大革命“最糟糕的极端行为”要早好几年。当时有改革派称,法国人进行的只是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美国人1770年代的反叛(柏克曾是这一事业的支持者)所完成的工作;柏克对这一见解义愤填膺,他坚称法国大革命是某种全新的事物。此前英语世界的历次革命,目的在于保卫自由的遗产免受攻击。而根据这一新的法国标准,这些革命实际上根本不成其为革命,因为法国人要以全面摧毁的方式来建立他们所谓的自由。如果谨慎一点,如果对祖先的智慧怀有一点敬畏,他们本来能够纠正原有制度中少量而轻微的缺陷,并像英国人那样自由而平和地处置问题。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