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民族主义 [16]

By Root 1002 0
现要求人们对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这表明有必要把民族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且不利于人类和睦的民族主义区分开来,也要把民族和这一意识形态更怪异的表现形式——法西斯主义——区分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民族自治而兴起的政治运动清晰地表明了民族的动机,即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来自由决定自己的事务。

在民族的概念上人们一直存在理论上的争执。这些争执可粗略地归为两种:一种是民族文化(其性质也是一个分歧点)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个体性格形成这个问题。个体对自身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比如作为家庭成员、民族一员,或一个世界性宗教的教徒。其中作为民族一员这种自我认识有多重要?为什么它有时比对自我在其他方面的认识更重要?

第二种争执是关于民族的出现在多大程度上是近期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政治上人人平等的理念(表现于民主和现代形式的公民身份中)、工业资本主义(要求分布领地范围广泛并有统一文化的人口)和现代的通讯方式促使民族出现。他们把这些政治和经济上的发展定性为“现代化”。我在本书中提供了证据,质疑民族是历史上的新生物这一论点的价值。同时我也作了这样的预想:现代化的结果之一就是使国际劳动分工不断加剧,形成欧盟这样的组织,而民族不久也将会消失。

然而,现在发生的事件加剧了这些争执,并引发了其他分歧。与民族消失的预见相反,苏联解体和德国统一以后的形势更加证明了在现代化和国际劳动分工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民族情结仍会持久存在。在过去二十年间,这种民族情结有时表现得极为热烈而可悲。比如民族主义这个迷人的塞壬在巴尔干施展魔法,让那些人坚信不仅他们的受害者,就连他们自己也不能享受快乐的日常生活。与之前关于现代化的分析矛盾的是,在北美和英联邦这样的现代文明生活的核心地带也兴起了魁北克地区和苏格兰民族的分裂运动。所有这些以及其他事件——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持续冲突、非洲族裔间的战争以及宗教在这些事件中一贯的重要作用——表明,面对明显反民族的意识形态(当然包括但不限于社会主义)时,民族情结具有持久、灵活的特点。有些社会主义者承认民族的持久性,并随之修正自己的观点。当今的正统学术观点认为人类行为极其自我、功利,民族情结的持久性使这一观点变得复杂,因此需要解释清楚。民族成为学者们遇到的空前棘手的问题。

20世纪发生的事件对渴望理解民族和民族主义的人来说极为重要。对这些事件的诠释以及对其引发的理论纷争的探讨,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话题。例如,民族是否是现代产物;个体对民族形象和认同该形象的其他个体的亲近感有何特点。然而,本书论述民族主义的意义不仅限于在那些纷争的基础上表一家之言。我探求的问题与那些纷争有关,却出于不同的角度。本书的核心问题是考察民族的存在说明了人类怎样的特性。对该问题的探求并不意味着忽略那些学术纷争——我也是其中的参与者,而是想表明它们不是本书立论的中心。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设想民族为什么存在。学者们常常对此避而不谈,因为他们希望避免一切设想的成分。由于拒绝参与讨论民族揭示了怎样的人性,学者们也错误地避开了这个问题:民族为何是人类如此感兴趣且迫切关心的问题?

如前面的章节所说,民族持久性和重要性的一个原因是人类对生存力,尤其是人类本源的关注。由于这种关注,他们围绕本源形成了关系。其中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围绕父母这一生命来源而形成的家庭关系。注重本源可能是各种亲属关系具有持久性的原因,尽管这些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亲属关系结构变得更为复杂,是因为民族在关注生存之上又引入了范围辽阔却团结统一的领地的概念。出身情况是家庭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必须考虑的。父母把孩子的优质生活放在第一位;民族成员会为本民族的繁荣兴旺而献身;这种自我牺牲的行为在20世纪频频出现,需要我们予以重视。

然而,这并不是人类组织自己的唯一理由。还有其他人类关系超越了对生存力的注重,关心的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在宗教领域,这两种关系的对比反映在众神教和一神教的对比上,这两种教派都持久存在于人类活动中。

政治的任务不是去否认这些主导人类行为的不同目的。毫不妥协地维护一种目的,并以牺牲其他目的为代价的行为,只能导致完全着迷于一种要么是民族主义、要么是原教旨主义的意识形态表达。政治的任务是出于对社会集体利益——尽管难免有些模糊——的关心,通过理智地践行文明美德来对不同目的所要求的不同生活方式做出巧妙的裁决。

注释

第一章 问题

[1]古希腊人。——译注,下同

民族、亲属关系和共同体

[2]1663年英国发行的一种金币,1813年停止流通。

法律和民族

[3]一种埃及古语。

前现代民族的成因

[4]此处原文表述不够准确。冠位制施行于日本,虽与同时期中国的官阶制度有一定渊源,但中国本身并无“冠位制”一说。

不同文明的比较

[5]在古代叙利亚。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