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无神论 [15]

By Root 864 0
更为宽泛、更为正面的论题:自然主义如何支撑无神论。我也觉得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的话题有点俗套了,已经被讨论了太多次。

驳斥宗教的第四条思路所涉及的论断是宗教信仰完全荒谬或自相矛盾,我也避开了这一点,而是集中探讨肯定性的东西。20世纪初,这样的论据在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十分流行,并由于哲学家A.J.艾耶尔的工作而受到英国公众的关注。然而,逻辑实证主义的光辉已经淡去,我也不认为与宗教信徒交流的最好方式是首先认定他们的信仰不仅虚假,而且胡话连篇。

人本主义

我在本书中所倡导的肯定性无神论有时被称为人本主义。人本主义者,在其宽泛的意义上,就是信仰有意义的、道德的生活的无神论者。不过我选择了更一般性的术语,无神论者,这有几层原因。首先,人本主义比较模糊,比如说有人把自己称为基督教人本主义者。其次,人本主义者并不是多数无神论者的自我称呼。这有几种解释。首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中都有人本主义协会,一些人就认为成为一名人本主义者就像成为一个准宗教组织的成员一样。所以,如果他们不是本国人本主义协会的会员,他们就不是人本主义者。我认为这是错的,但作为一种社会学事实,人本主义组织的存在的确带来了这样的结果:这些组织已经成为自称人本主义者之人的主要身份特征。

人们避免使用这个术语的另一个原因是,有这么一种具体的人本主义恰好代表了一种非常具体的无神论。这种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方面,其基本理念是人类具有优越性,期望歌颂并进一步弘扬这个物种的优势。很多无神论者和其他类型的人本主义者都不认同这一点,因为他们觉得没有任何理由去赞美智人或使这个物种成为中心议题。相反,我们关心的是个体生命,也可能包括其他具有复杂意识的物种的福祉。在整个人本主义运动中,人们一直在争论我们应该给予其他动物多少关切,所以认为所有人本主义者都持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看法是错误的。不过,由于某些人本主义分支的关注总以某个物种为中心,所以有些人就很忌讳把自己叫作人本主义者。

我不太在意我们用怎样的标签,对我来说肯定性的无神论者和人本主义者(humanist,h小写)是相互关联的。虽然用“人本主义者”这个术语更可能带来混淆,但的确应该指出本书所描述的无神论是人本主义的一种形式。

回到黑暗面

我在本书的开头首先谈论了无神论有些阴森的可怕形象。在很多方面,本书的全部目的都是为了消除这个形象。然而,当本书行将结束之时,我们需要承认无神论的确保留了某些黑暗的遗迹,但这里的原因不同。

历史上的很多无神论者都把自己的信仰看成一种成长。比如说弗洛伊德,他把宗教信仰看成是人类向童年的回归。有了宗教,我们就还像孩童一样,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会得到慈爱父母的保护,他们会照看我们。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上帝被称作圣父,这并不是巧合。

无神论抛弃了这种孩童般幼稚的幻想,接受我们必须在这个世界独自闯荡的现实。不存在会一直保护我们且拥有无可置疑的良善的神性父母。相反,这个世界是一个庞大且让人恐惧的地方,但同时也提供机会,让我们走出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失去孩童的纯洁是一把双刃剑。有值得惋惜的地方,也有使我们感到惶恐之处。无神论信仰体系因此会有些黑暗的印记,这与这种纯洁的丧失相近。但这也是有意义的成年生活的前提。同样,除非我们弃绝幼稚的超自然世界观,否则我们就无法正确面对我们自己作为有限的、终将逝去的生命的本质。无神论正是一种让我们前进、把握生命提供给我们的机会的思想,同时它抛弃了令人安心的幻想,带来了失败的危险。

这种现实主义意味着无神论永远不可能是一种纯粹、正面的欢欣形象。在真实的生活中,总要接受起起落落、风风雨雨,有失败的可能,也有成功的雄心。无神论展现了人类本质的真相,因为它承认这一切,并不打算把我们置于神话和迷信的护佑之下。

注释

[1]原文为“life after death”,指的是死后,比如上天堂、下地狱,或者转世。——译注,下同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