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批判理论 [19]
and Frankfurt School 与法兰克福学派
Garden of Eden as 伊甸园作为乌托邦
and the individual 与个人
literary treatments of 文学对于乌托邦的处理
longing for 渴望乌托邦
as pastoral 作为伊甸园
redemption as key to 拯救作为乌托邦的关键
and science 与科学
and socialism 与社会主义
as transcendence 作为超越
V
Vico, Giambattista 詹巴蒂斯塔·维科
W
Wagner, Richard 理查德·瓦格纳
Weber, Max 马克斯·韦伯
Weil, Felix 费利克斯·韦尔
Weil, Hermann 赫尔曼·韦尔
Weimar Republic 魏玛共和国
Western Marxism 西方马克思主义
condemnation by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共产国际的指责
critical theory origins in 批判理论的渊源
and Karl Marx 与卡尔· 马克思
and liberalism 与自由主义
studies of alienation and reification 关于异化和物化的研究
Wittfogel, Karl August 卡尔· 奥古斯特·魏特夫
workers’ councils 工人协会
World War II 第二次世界大战
Z
Zamyatin, Yevgeny 尤金·扎米亚金
注释
第二章 方法问题
[1]译文参考[匈牙利]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7——48页。
[2]译文参考[美国]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70页。
第三章 异化和物化
[3]译文引自[德国]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5页。
[4]译文引自[德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8——79页。
[5]译文参考[德国]J.哈贝马斯:《知识与人类的旨趣:一个普遍的视角》,载《世界哲学》,方环非译,2015年第2期,第45页。
第四章 启蒙的幻象
[6]译文参考[德国]T. W. 阿多诺:《〈最低限度的道德〉第二部分》,张慎译,载《世界哲学》2003年第6期,第32页。
[7]译文引自[德国]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安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此译本对作者名的译法与本书中有所不同。——编者)
[8]译文参考[美国]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69页。
第五章 乌托邦实验室
[9]原文有误。法国大革命后期,以大资产阶级为首的保守派发动热月政变处决罗伯斯庇尔发生在1794年,而非1793年。——译注
[10]原文有误,布洛赫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37年。——译注
[11]译文引自方维规:《西尔伯曼与阿多诺的文学社会学之争——兼论文学社会学的定位》,载《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184页。
[12]此处原文immorality似应为immortality,即渴望“不朽”。——译注
第六章 幸福意识
[13]译文参考[德国]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安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14]译文参考[法国]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15]译文引自[美国]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第七章 大拒绝
[16]译文引自王雅华:《“小说”的终结和“文本”的开始:贝克特小说〈怎么回事〉之后现代写作特征解析》,《外国文学》2013年第1期,第51页。
[17]译文引自[德国]西奥多·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第八章 从退却到新生
[18]译文参考[德国]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页。
[19]译文参考韩东晖:《践言冲突方法与哲学范式的重新奠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67页。
[20]此处译文参考陈正伦:《从社会文化角度看Tea Party政治运动术语的汉译》,载《宜宾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100——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