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批判理论 [0]

By Root 1216 0
版权信息


书  名 批判理论


作  者 【美】斯蒂芬·埃里克·布朗纳


译  者 孙晨旭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76554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导言 什么是批判理论?

第一章 法兰克福学派

核心集体

结语

第二章 方法问题

第三章 异化和物化

苦痛的根源

启示与形而上学

回望过去

第四章 启蒙的幻象

进步的幻象

远离历史

何去何从?

第五章 乌托邦实验室

期盼乌托邦

生存和解

缺失了什么?

第六章 幸福意识

文化产业如何运行

包容与公共生活

第七章 大拒绝

新感性

拥抱否定

第八章 从退却到新生

社会批判理论

启蒙政治

变革的冲动

索引

序言

陈振明

什么是批判理论?从思想源头上讲,顾名思义,它的底色是一种“批判”精神。比如在本书开篇,作者斯蒂芬·埃里克·布朗纳以苏格拉底的例子所表明的,这种哲学倾向奠基于审视传统观念、超越既定秩序这一遗产之上。作为一系列具体的主张,批判理论的形成则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孕育时期,大致位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与法兰克福学派息息相关。

法兰克福学派将自己的哲学——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理论”。这一名称是霍克海默在1937年的《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一文中确立的,较好地概括出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特点。这种理论诞生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熔炉,但又与马克思主义在类型上有所不同。尤其是,它所关注的焦点不在“经济基础”,而在政治和文化等“上层建筑”上。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首先有必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有什么不同?在《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一文中,霍克海默开门见山地提出“理论是什么”的问题,并回答说,在大多数人眼里,理论是由基本命题和推出命题组成的有逻辑联系的推理系统;理论的真正有效性取决于命题是否符合实际,理论是假说,又是储备起来的认识。霍克海默认为,上述这些看法,正是传统的理论观点,这种对理论的看法与现代哲学的开端相一致,他处处将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加以对照来说明什么是社会批判理论。在霍克海默看来,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对待理论的基本态度不同。传统理论把研究与价值、知识和行动(即事实与价值、理论和实践)分割开来。批判理论则将价值与研究、知识与行动统一起来。其次,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对主客体关系的看法不同。传统理论采取一种主体——客体的认识模式,在这里,主体和客体是严格分开的。批判理论否认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绝然分离,它主张用一种更广泛的认识模式来代替传统理论的主体——客体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主体和客体被看作是在实践总体内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着的东西。再次,两种理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它们的认识基础和认识方法不同。传统理论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并以笛卡尔的演绎逻辑作为方法论。批判理论则以古典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作为认识基础,并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认识方法。

对大众文化或文化产业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中心主题。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或文化产业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使文化艺术产品商品化。大部分文化生活领域被吸收并转变成控制个人意识的方面;同时,文化变成一种产业,利润动机转变成文化形式,越来越多的艺术产品变成商品,它们像工业产品一样可以销售和交换。在作者布朗纳看来,“文化产业”可以说是批判理论最著名的概念。为了使销量最大化,这个产业正不停地降低着大众品味,同时将真正的个人体验置于消费主义的威胁之下。“人们因文化产业而麻木,丧失了选择余地,缺乏反思性,陷入快节奏但最终毫无意义的生存旋涡之中,因此对他们的历史失去了控制。”

显然,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批判导源于他们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法西斯主义国家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操纵大众心理和意识的痛切的感受,是他们对当代科技发展对文化手段尤其是大众传媒影响的评估,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变迁着的文化模式的反思。法兰克福学派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力图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或发达工业社会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文化模式;指出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日益商品化的一般趋势,以及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对文化事业的危害。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局限性,揭露、批判垄断资产阶级把文化变成为现实和统治辩护的意识形态工具,指出了由此产生的种种消极异化现象。

另一方面,在当代,工具理性已变成社会的组织原则。它渗透到社会的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就了异化、物化或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及思想文化,成为社会对人进行全面统治、控制和操作的深层基础。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致力于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和实质(批判)理性的重建。布朗纳认为,“工具理性与主体性的侵蚀即异化,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它不过是一种“数学技巧”,能有效解决匮乏问题;它可以将劳动者降格为生产成本,将人类贬低为可供支配的资源。

布朗纳教授的这本篇幅不大的小书,聚焦于与批判理论紧密关联的异化、物化、工具理性、文化产业等概念,不仅追溯了这一理论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来龙去脉,而且突出了批判理论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全书为读者描摹了一幅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群像,群像中既包括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核心集体”的成员,也包括卢卡奇、柯尔施、韦伯等与之颇有渊源的思想家。从异化和物化到启蒙的幻象,再到乌托邦的种种愿景以及该理论在时代发展之下的嬗变和新生,各章之间逻辑清晰,是我们进入这一主题的理想读物。

谨以此书纪念恩斯特·布洛赫

导言 什么是批判理论?

哲学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一种颠覆性。柏拉图的《申辩篇》讲述了苏格拉底如何受到雅典公民谴责,被指腐化青年品行并怀疑神灵。这一控诉是有些道理的。苏格拉底对传统观念提出了疑问。他使存在已久的信念接受理性的审视,并对超越既定秩序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众所周知的“批判理论”就建立在这一遗产之上。这种新的哲学倾向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它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根植于西方文明之中的剥削、压迫和异化发动了无情的攻击。

批判理论拒绝将自由与任何制度安排或固化的思想体系联系在一起。它对相互竞争的理论和既有实践形式之中隐含的假设与意图提出质疑。对于所谓的“长青哲学”,它并无用处。批判理论坚持认为,思想应当回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新问题以及实现解放的新的可能性。批判理论具有跨学科性和独特的实验性,对传统和所有绝对主张深表怀疑,不仅始终关注事物当下如何,也关注其可能如何以及应当如何。这种道德要求促使其主要思想家发展出一系列主题和一种新的批判方法,从而改变了我们对社会的理解。

批判理论有许多渊源。伊曼努尔·康德认为道德自主是个人的最高道德准则。他为批判理论提供了关于科学理性的定义和以自由前景面对现实的目标。同时,黑格尔认为意识是历史的动力,思想与现实问题相关,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批判理论家学会了从总体着眼解释特定事物。自由的时刻出现在被奴役者和被剥削者要求得到承认之时。

康德和黑格尔都体现了源于17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世界主义和普遍主义假设。他们依靠理性对抗迷信、偏见、暴行和制度性权威的专断行使。他们还对美学所表达的人文希望、宗教的救赎期许以及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思路进行了思索。青年卡尔·马克思以其有关人类解放的乌托邦思想走得更远。

批判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熔炉中构想出来的。但其代表人物从一开始便对经济决定论、历史阶段论和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宿命观不以为然。他们关心的与其说是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基础”,不如说是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上层建筑”。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属于一种不同的类型。相比于其系统主张、对异化和物化的关注、与启蒙理想的复杂关系、乌托邦要素、对意识形态作用的重视以及抵制个体畸变的承诺,他们更着重强调的是其批判方法。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柯尔施和格奥尔格·卢卡奇构想批判理论时,这一系列主题构成了它的核心内容。两位思想家为批判计划提供了框架,随后社会研究所,或者说“法兰克福学派”便以此而闻名。

其主要成员包括以精通音乐和哲学而扬名的西奥多·W.阿多诺,他从1928年开始与研究所合作,却在十年后才成为正式成员;天才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他从1930年开始为期九年的合作;在许多领域才华横溢的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1933年加盟;这些思想家中最具创造力的瓦尔特·本雅明,从未正式成为一分子;于尔根·哈贝马斯,1968年后成为其领衔哲学家,无疑也是研究所最多产的思想家。然而,研究所的指路明灯是马克斯·霍克海默。他将这些杰出的知识分子凝聚到一起,为社会批判理论搭建起跨学科的基础。

法兰克福学派起初相信其思想工作会对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实际前景有所裨益。然而,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逝去,革命在苏联走向沉寂,在欧洲也前途暗淡。法西斯主义已经肆无忌惮地进入政治生活,起初与现代性相伴的人道希望显得愈发天真。法兰克福学派使左翼人士对于科学技术固有的进步特征、大众教育以及民众政治的长久信念受到尖锐的拷问,以此记录了这一历史性的转变。

法兰克福学派从阿图尔·叔本华、弗里德里希·尼采、弗兰兹·卡夫卡、马塞尔·普鲁斯特、塞缪尔·贝克特和现代主义遗产那里吸收了深刻的见解,借此重新塑造了历史辩证法,启蒙运动和马克思主义随之从它们未实现的理想的角度得到正视。批判理论重建被遗忘的乌托邦形象和被忽视的反抗理想的历程,是在实现它们的可能性似乎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开始的。其成果是只在当代学者中盛行起来的一种新形式的“

Return Main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