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幸福 [2]
你还想知道有没有别的选择?那就保持沉默吧。别再试图弄清人们到底该不该如此重视幸福。别再费事询问我们的生活方式究竟是在助长还是阻碍幸福。别再担心你的孩子是否感到不幸福,或者你的离婚究竟会不会像你自己以为的那样让他们更幸福。因为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确切意义,它们的重要性也因此悬而未决。
我们当然可以保持沉默,但这似乎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在我们的日常语汇中,“幸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词,人们随时都会用它来思考或谈论自己关心的东西。这个词与我们的实际顾虑和实际困难息息相关,因而我们这些领取工资来研究此类课题的人更有责任帮助人们以相对清晰和睿智的方式来思考这些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人们究竟使用“幸福”来谈论哪些重要的东西。我们需要一项关于幸福的理论,需要给幸福一个定义。这个词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它来指代什么。
本书中,“幸福”只不过是一个用来指代某种心理状态的词语。接下来,我们将会研究这究竟是哪种心理状态,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心理状态,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在美好人生中的重要性。
幸福不过是一种心理状态,这可能会让有些读者很失望。难道人生中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了吗?当然有,大部分哲学家都这么认为,我也表示同意。幸福极其重要,但不一定是唯一重要的事物。这种观点也会令某些人垂头丧气,因为你们可能会以为从定义上来说,幸福只是衡量美好人生的标准。或许当你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正在认真思考人生中究竟还有哪些重要的事情,你想知道的绝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你希望本书可以探讨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因此,读到这里,你或许已经在想,是不是该把书拿回去退掉?
我们会按部就班地讲到那个重要问题的。幸福这种心理状态着实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因此,想充分理解应该如何追寻幸福,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哪些大体会是美好人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书讨论的幸福(happiness)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不过其他著作中有时会用这个词来指代一个蕴含了价值观取向的概念——福祉(well-being)。福祉指的是拥有对你来说顺利的人生。当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发表对于“幸福”的看法时,他使用的词是eudaimonia,指的也是价值观层面的幸福。他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作为心理状态的幸福,而是想知道究竟哪种人生才会令人获益,满足他的兴趣,或者让他过得更好。假设有一个人过着极其消极的快乐生活,日子过得像猪一样,任凭自己的潜能白白浪费,他的人生算不算顺利呢?这就是一个关于价值观的问题,而非心理学问题。为了避免读者困惑,当探讨究竟哪些因素能使人受益时,我会使用“福祉”这个词,而用“幸福”来指代一个心理学概念。
至此,我们已经将关于幸福的讨论缩小为一个心理学问题。秉持着这一点,我们可以列出三点关于幸福为何物的基本理论:
1. 情绪状态理论:幸福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
2. 享乐主义理论:幸福即快乐;
3. 生活满意度理论:幸福就是对你的人生感到满意。
大致来看,前两种理论将幸福当成一种感觉,而生活满意度理论则主要将幸福与否当成一种对个人生活的判断。在接下来的两章中,这两派理论的区别会愈发明显。
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家经常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来进行讨论。主观幸福感分为两部分:生活满意度和积极的情绪状态。本质上来说,关于幸福的主观幸福感观点融合了上述的理论1和理论3。我会将这种观点先放在一边,因为我认为它会导致人们将两种差别很大的概念混为一谈,毫无帮助。我们最好不要将主观幸福感理解成幸福的同义词,而是将其当作一个可以全面概括福祉、具有心理学含义的名词。
关于本书
本书中谈及的幸福终将囊括这个词的两个主要方面:一种心态,以及一段顺利的人生。说得更宽泛一些,本书将通过幸福的不同角度来阐释好好生活意味着什么。我希望能够将本书呈现给形形色色的读者。一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各个年龄的普通读者,让他们思考他们人生的重中之重是什么。另一方面,我也不希望自己只是简单地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因此,我还尝试进一步丰富关于幸福的学术理论。
幸福:一本超级精简的通识读本
如果你真的很想加快节奏,并且只想知道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的话,你可以只读以下四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以及第八章。
作为一本通识读物,本书无法面面俱到。并非关于幸福的每一项重大科研成果都会出现在这本书中。更遗憾的是,本书没有过多谈及西方社会以外的幸福研究,也没有深入挖掘其宗教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本人的局限。但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反映了西方世俗理念在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因此,尽管我希望本书内容能够令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读者产生共鸣,一些重要的传统理论却不会在书中出现。
虽然人际关系在个人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人们鲜少注意到社会对于幸福感的影响。然而追求幸福并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事情,我们能有多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周围的人,以及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在我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一些最为紧迫的问题其实都牵涉到我们大体上如何实现人生成就,以及这个过程对于我们的人类同伴有什么样的影响,更别提这对我们深深依赖的自然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了。我撰写本书,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我的孩子,他们在将来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并不会一帆风顺。如果不为我们自己,我们也可以为了下一代而重新思考追求幸福的方式。在我看来,当今许多国家的人民追求幸福的主要方式不但没有效率,而且具有毁灭性,常常会适得其反。不过那些问题留待另一本书再做讨论。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试图保持客观,而是主要着力于发展出一套连贯且有条理的关于幸福的理论,并找出合理追寻幸福的方式。保持冷静客观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更何况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经满足了那些喜欢这种文风的读者。尽管如此,我在本书中还是会尽量表现不同观点的可取之处,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
那么,第一步,让我们先来看看幸福可能是什么样的。
第二章 幸福是什么?
日记,8月8日
日落时分,池塘边。一只鸥落在池塘中的标杆顶端,大声地叫着。忽然,一只燕鸥滑入视野,踏波而过,在浅滩上留下一道细小的水纹。水纹很快散去。在这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沙和水……印记不会长存,唯有观点,唯有想法……在这里,我们和生活的真相之间仅有一层薄纱。在我看来,应当捅破这层纱。过去几周,我习惯了大脑停摆的状态,不怎么思考,也不做梦。我的存在毫不费力,不受痛苦干扰,也没有喜悦来撩动心弦。我不需要诵读经文,也不必身处安静的房间。我已然陷入冥想之中。
摘自罗恩·海布伦,《岛》
怒放的生命
咔嗒一声。吱吱吱吱!钓线以极快的速度从线卷释出。只听一声中气十足的吼叫:“鲯鳅鱼——”几秒钟后,另一支拖钓鱼竿也摆了出来,又一条钓线撒了出去。两条鲯鳅鱼上钩了。只要能钓到两条,就说明附近或许存在鱼群。(鲯鳅鱼与吞拿鱼类似,它们跟人们喜爱的哺乳动物海豚并没有什么关系。)大乔的双眼闪闪发光,他记录下海藻丛的位置,然后丢开舵盘,抓住其中一支钓竿,他的朋友马克则抓住另外一支。这是商业性捕鱼,并非业余消遣,所以渔具非常沉重,也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在戏耍猎物上。很快,两条20多磅重的大鱼被拖上甲板。小船掉转头去寻找新的猎物。活的鲯鳅鱼非常美丽,它们的色彩鲜艳夺目,金色、绿色和蓝色掺杂在一起,然而一经捕获,这种鱼便会迅速失去绚烂的色彩。有时,乔会为自己猎杀这种可爱的生物而感到一丝悔恨。但今天不会。眼下他全情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猎物上。当他们再一次成功钓上两条鲯鳅鱼时,乔发出欣喜的欢呼。
拖钓鱼竿又传来动静,钓线成功捕捉到更多鲯鳅鱼。“老天爷啊!钓线都热得烫手啦,而且……(此处听不清)”可以听出,渔夫们已经成功捕获几十条鱼,足够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乔非常满意当天的成果,驾驶着他23英尺长的“海象号”渔船,开启了返航之路。“海象号”是一艘简朴的实用型小船,配有水星牌双排舷外发动机,采用开放式驾驶舱设计,所以并不适合胆小的人。此外,乔和他的同伴只能凭借罗盘和双眼来导航,常常深入墨西哥湾流离海岸40英里的地方渔猎——胆小的人绝对干不了这活儿。回家意味着首先只能以每小时6英里的速度缓慢地花几小时逆流而上,之后,渔夫要精准地找到自己的目标——一个水湾入口,说不定只有一英里宽。找到入口后,还必须穿梭于海岸边最危险的一段水域,通过油门和舵轮来避免被海浪侧面夹击或引起船身剧烈颠簸。同时,只要一不留神,小船就会被海浪的间隙吞没,整艘船瞬间倾覆。若真如此,你的尸体可能会让螃蟹们大快朵颐,饱餐一顿。
不过大乔·弗莱彻可是个中高手。在返家的漫长航行中,他一言不发、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大海、天空和船。假如你问他当时有什么感受,他会回答“啥也没有”。他全身心投入眼前的工作中。经过水湾入口时气氛有些紧张,不过一旦小船驶入相对较为平静的海峡内水域,紧张的气氛便迅速烟消云散了。回到码头后,男人们一边清理鲯鳅鱼,一边喝着罐装啤酒,有说有笑,还跟同行和路人互相打趣。乔把一些鱼排分给马克,自己留了一些,剩下的将运往当地餐厅,在幸运游客的餐盘中作为夏威夷名菜“mahi mahi”出现。(当地人称这种鱼为“海豚鱼”,但有些食客很抵制这个名字。)
夜晚来临,乔和妻子帕姆打算出门散步,踱回码头,加入欣赏夕阳的人群。不过突然有朋友来访,于是一群人在他们家的门廊上度过了这个夜晚,不时传来的笑声伴随着蟋蟀的合唱、蛙声和蝉鸣。一小时后,又有一群路人加入这欢乐的聚会。有人拿出几把吉他,小乐队为夜间合唱团注入了独特的乐章。
乔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也曾经历情感问题和财务困难。不过现阶段,他的生活挺美好的。捕鱼生意非常稳定,再加上一些零散的木工活,负担家用不成问题。他不需要太多现金,毕竟房子是自己建的,一切维修工作都能自己搞定,修船和卡车也不在话下。通过和邻居以物易物,乔和妻子还能换到很多东西。
从里到外,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