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幸福 [0]
书 名 幸福
作 者 【美】丹尼尔·M.海布伦
译 者 肖舒
责任编辑 杨欣露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81633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惊人的事实
第二章 幸福是什么?
第三章 生活满意度
第四章 测量幸福
第五章 幸福的来源
第六章 超越幸福:福祉
第七章 跳出自我:美德和意义
第八章 美好人生
注释
序言
彭凯平
作为一个心理学教授,这么多年来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幸福?”。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很不相同。有没有一些基本的、具有普遍性的元素,可以让人们在不同的观念中找到那些关于幸福的共同启示呢?
对幸福的感受可能是几千万年的人类进化史选择出来的人类优势。相比其他的哺乳动物,人类在组织形态学方面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比如狭短的骨盆、裸露的表皮、健硕的大脑等等,所有这一切形态特征催生了很多人类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性。我们喜欢思考、有智慧、会交流、爱说话、有责任心、心地善良、重视合作、理解他人等等,这都是人的本领,其他野兽在这些方面的能力都不如我们。过去,学者们片面地解读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造成二十世纪人类巨大的互相残害,带来各种形式的冲突,引起战争和种族清洗,最终害苦了我们。而我们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弘扬人的积极天性,方能道法自然,让人幸福。举一个特别简单的证据,人类有一对重要的神经叫迷走神经,这是人体内最长最古老的神经通道,发源于脑干,通过咽喉、颈部抵达心肺内脏,再到贲门附近。长期以来,科学家以为迷走神经只跟呼吸、消化、心脏活动和腺体分泌有关系,后来才发现它与道德、快乐、幸福行为密切相关。当迷走神经张开时,人们就特别开心。人类站起来以后,迷走神经自然而然就是舒展的状态。当你看到美好的事物,你会有什么反应?一定是抬头挺胸、心胸开阔,此时迷走神经便充分舒展。当你发现事情糟糕时,会大喊“哎哟”,声音短促、急迫,此时迷走神经就受到压迫。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头上的浩瀚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为什么仰望星空和思考道德会产生一模一样的反应?康德是个哲学家,他不知道原因,但是他有这种体验,这其实就是迷走神经张开之后自然而然带来的体验。
幸福也不是简单的快乐,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在英文里,“幸福”和“快乐”用的是同一个词happy,所以说英文的学者过去一直在争论是幸福重要还是意义重要。其实,我们中文很智慧,幸福与快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二者之间没有矛盾。意义是大脑前额叶的产物,是智慧和理性创造出来的感受,也是各种神经机理和文化的作用。意义的标志是一种智慧的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人看云舒云卷、落霞孤鹜、鸟欢蝉鸣、花开花谢,都能领会其中之意而生愉悦之情,这就是有意义的快乐。
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人们用科学的视角审视那些“不一样的幸福”,从而帮助大家理性地看待幸福,科学地认识幸福,用人文与进步的历史思想面对生活中的不开心、不快乐,甚至痛苦与悲伤,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的确,生活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有很多突出的负面事件,类似于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手足无措、猝不及防,但是内心强大积极的人,总能在这些时候找到生活的快乐,找到生活的意义,找到让自己幸福起来的方法。这是人性的光辉,更是大自然对人类心灵最珍贵的馈赠。
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写过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面描述了她自己一种重要的心灵体验,其实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真诚劝告。她说:“我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在森林里面走了一个小时却什么也没有看到。我一个看不见任何东西的人却看见了无数的事情。我看到一片叶子上对称的美感,我看到银杏树表面那种光滑的触感,我看到树枝上那种粗糙的凹凸不平。我作为一个看不见的人可以给那些能够看见的人一个启示:去善用你的眼睛,就像明天你将会失明一样;去聆听美妙的天籁、悦耳的鸟鸣、奔腾的交响曲,就像明天你将会失聪一样;去用心抚摸每一个物件,就像明天你将会失去触觉一样;去闻花香,去品尝每一口佳肴,就像明天你将永远无法闻到香味和品尝味道一样。”
用心去欣赏生活中的真、善、美。幸福在身边,幸福在眼前,幸福在人间!
献给伊丽莎白
致谢
特别感谢以下人士为本书提供的宝贵协助:安德烈娅·基根,安娜·亚历山德罗娃,安妮·玛格丽特·巴克斯利,安蒂·考皮宁,芭芭拉·鲍姆加特纳,博伊斯·纽特,卡罗尔和乔尔·弗里德曼,查德·弗兰德斯,查利·库尔思,戴维·布拉,戴维·查默斯,戴维·海布伦,德博拉·韦尔奇,伊丽莎白·福尔曼,埃玛·马,埃里克·布朗,埃里克·维兰德,埃里克·安杰,热拉尔多·卡米洛,贾森·赖布利,约翰·布鲁内罗,约翰·多里斯,约纳·罗斯,朱莉娅·安纳斯,朱莉娅·德赖弗,洛里·利普金德,尼尔·廷,保罗·多兰,罗伯特·比斯瓦斯——迪纳,罗伯特·沙利文,罗伯特·沃尔夫,萨拉·伯纳尔,斯科特·伯曼,斯科特·拉格兰,肖恩·戴维斯,特鲁瓦·德阿密特,瓦莱丽·泰比里厄斯,以及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匿名审稿者。我还要感谢本人所任教科系的系主任西奥多·维塔利神父和圣路易斯大学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感谢道格拉斯·胡萨克、斯蒂芬·斯蒂克和L. W. 萨姆纳一直以来对本人学术研究的支持与指导,他们都是“幸福”这一哲学研究领域的先驱,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研究成果。我还要特别感谢埃德·迪纳,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开创了近代“幸福学”研究领域,并为此做出了无人能及的伟大贡献。他的人生是本书主旨的真实写照,当然,这不代表他本人认同书中的一切观点。(毕竟,我们这群学者的工作就是受雇对彼此的观点进行驳斥。)不管是从学术还是人品角度来说,我都万分敬仰埃德,这世间少有人能与其比肩。
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谢世界上最耐心和敏锐的读者兼顾问,我的妻子伊丽莎白。
第一章 惊人的事实
这些天来,您在睡眠中的平静安详令我讶异,所以我不曾试图唤醒您,因为我希望您可以一直像睡着时那般无忧无虑。我一向认为您生活幸福,故而性情平和,没料到如今大难临头,您还能维持如此轻松、积极的姿态,当真罕见。
克里托对等待死刑的苏格拉底说。
摘自柏拉图,《克里托篇》
传教早期,我曾问过皮拉罕人是否知道我为什么会选择去他们那里。“当然是因为我们这里风景秀丽,既有美丽的河流,又有可口的食物。而且我们皮拉罕人热情友好。”一直以来,皮拉罕人对自己的认知从未动摇分毫。他们生活美满,每个人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知道大家应该各司其职、齐心协力,从而营造出一个全员满意的社会。这种自我认同是很难受到外界影响的。
摘自丹尼尔·埃弗里特,《别睡,这里有蛇》
出人意料的幸福感
纵观人类历史,当下可谓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时期。事实上,经济学家查尔斯·肯尼声称,2000年至2010年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十年”。尽管全球仍有诸多地区饱受战火摧残,但人类死于同类之手的概率已经大大降低。比起20世纪前的任何一代人,现代人的寿命已经延长了好几十年。目前,全世界人均预期寿命为68岁,是1900年人均预期寿命的两倍还多。赤贫及多种压迫现象均在减少。你我今天所享受的物质和文化之丰盛,是大部分先人无法想象的。依照历史标准判断,我们是富裕的。
我们太幸运了,以至于很容易认为那些物质条件更差的人一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者至少远没有我们幸福。
然而现实似乎并非如此。以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为例,没错,他可谓是哲学的奠基人,也顺带开启了西方文明的源头。但他根本没有看过电视,也没有用过洗碗机、炉子、空调、风扇、电话和钟,他不知衣物烘干防皱球为何物,没有玩过Xbox游戏机,也没有用过iPod、iPad或任何苹果公司的产品。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格拉底所生活的雅典城邦是“不发达”的,因为没有人用过上述任何物品,甚至没有世界银行这样的组织来为他们张罗建造水坝。最富有的一小拨雅典人确实拥有奴隶,这倒是现代人所无法获得的特权(只属于富人而不是奴隶们的特权)。
但是,按照今天的物质标准来看,即便是最富有的这群希腊人也得划入贫困人口的范畴。他们没有冰箱、厕所、卫生纸、抗生素,也没有管用的麻醉剂。夜晚,人们无所事事,只能聊天。其他娱乐无非是喝喝酒,品品希腊美食,唱些小曲,讲点笑话,仰望一下星空。最多也就是探索一下谁才是共享肉体欢愉的最佳伙伴(参见柏拉图《会饮篇》)。不过我们必须承认,苏格拉底确实算得上高寿。假如不是饮下毒参汁赴死,他还能活得更久。
怎么,话已至此,是不是觉得我们没有必要为苏格拉底掬一捧眼泪了?或许现在你已经意识到,他其实过得非常幸福。没错,苏格拉底的幸福生活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即便在面对死亡时,他还是保持着一贯的乐观与镇定,成为传奇,也被之后众多主要哲学流派奉为幸福和成功人生的典范。人们为苏格拉底贴上了很多标签,但从来没有人觉得他“可怜”。即便是在今天生活优渥的读者看来,不管从哪方面衡量,他都度过了极其成功的一生。苏格拉底的人生没有任何缺憾。
让我们把时间向前快进几千年。一队心理学家进行了田野调查,深入研究三个传统小型社会内人们的福祉水平,他们的研究对象包括阿米什人、马萨伊人和格陵兰因纽特人。阿米什人生活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生活方式几百年来没有变化。不过,他们乐于接受那些不会对自己的社群价值观和谦逊美德产生威胁的新科技。马萨伊人是游牧民族,居住在排泄物堆成的小棚子内。马萨伊族男子为了证明自己的雄性气概,得用长矛猎杀狮子。格陵兰因纽特人集猎人和采集者为一体,尽管格陵兰或许并不是一个适合猎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