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哲学的思与惑 [13]
图11作为生理学家的笛卡尔——可以理解,一位赤身裸体的笛卡尔主义者肯定会觉得有点冷。
尽管有(或者部分是因为)这点小毛病,《方法论》仍是一部内涵丰富、令人难忘的作品。在大约五十页的篇幅之内,这位现代思想的杰出创始人与自己,与亚里士多德主义、怀疑论、学术界的回应、公众舆论和教会观点、物理学、宇宙学以及生理学等进行较量。这个我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哲学大餐。
黑格尔:《历史哲学》绪论
在第六章,我们已经提到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虽然所用篇幅很小。黑格尔在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下一章,即本书的最后一章,我将举两例来说明其影响之大。不过这两个例子虽然很重要,也只能略微反映黑格尔现象的一鳞半爪。而且黑格尔的反对者们建立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其一是由丹麦思想家索伦·克尔凯郭尔发起的存在主义;其二是分析学派,在英国的代表人物是摩尔、伯特兰·罗素,另外还有年轻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为了让人们不再关注黑格尔哲学,这些重量级哲学大师提供了其他的替代选择,但是产生的效果却只是部分的、小范围的、暂时的。
而且,在这里介绍黑格尔的作品还有一个理由。到目前为止我们谈到的哲学思想几乎都是从相对普通、日常生活中所考虑的一些问题出发的。(苏格拉底:如果按照朋友建议的做,孩子们会怎样?休谟:不能总是相信其他人告诉你的话。笛卡尔:权威之间意见如此不一致的时候,除了回归基本原则、重新开始,我们还能做什么?)但是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的观点却不同。他的观点源自对事实以及推动事实发展之力量的宏大构想,此乃厚实、持久的形而上学。
人们常说黑格尔的作品非常难懂。这点我不否认——随便翻到哪一页从头读到尾,你可能会觉得还不如倒过来,从尾读到头。但是对刚接触黑格尔哲学的人来说,最有用的经验之一就是发现,如果事先就了解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况,那么读黑格尔的作品就会容易得多。整体的概况图是关键,所以我们就先设法了解一些基本概况。还记得在第一章我就警告过大家,有些哲学思想可能比较神秘古怪。读《历史哲学》绪论之后,你会发现黑格尔的思想并不那么神秘古怪,即使你可能还是一个字都不相信。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历史哲学》绪论吧。
我们从一个被称为“理念”的概念开始。试着将黑格尔的理念比作柏拉图的理念——一个抽象的公理体系,世界上的事物及事件都从这个体系中获得形态和本质。但是黑格尔的理念与柏拉图的理念有两个重要区别。第一,黑格尔的理念是一个结构严密的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它的结构是不断发展的。我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因为“理念”的产生并没有时间先后,不是一部分接着一部分产生的。黑格尔的学说认为理念体现了思想的自然顺序,因此思及一个因素不可避免地促使大脑考虑另一个因素,对这两个因素的考虑又导向第三个因素,如此发展,直到最后形成整个体系。
第二个重要区别是,柏拉图在谈到理念时似乎是把它看作独立于其他东西而存在的,黑格尔的理念要存在则首先必须有某种东西来体现它,因此必须存在“自然”——我们周围存在的非常熟悉的具体事物的集合。并且因为自然的存在是为了体现理念,自然就反映了理念所有的特征。理念体系中“发展”的意思是比喻性的,而在不断变换模式的自然中,“发展”是直接表现出来的。
因此理念和自然是紧密相连的:自然是理念的一种形式,理念也是自然的一种形式。但是,与此同时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你甚至可以认为两者是相对的。理念是抽象的,既没有时间性,也没有空间性;自然则既有时间性又有空间性,并且是具体的。理念是由公理、基本概念组成的,自然则是由大量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自然是物质的,理念当然不是。现在黑格尔利用这种情况——存在两种相对的概念,但这两者在某种意义上却又是一样的——作为出发点,作出了一个典型的黑格尔行动。
假设你想知道有关自己的事情,比如关于这个问题或那个问题你事实上是怎么想的,你会坐下来沉思,并努力回忆起曾经的想法吗?不——你只会认为自己看见了曾经想看的任何东西。你应该做一些事情,制造一些东西,写一些东西,总的来说就是创造一个能表达你自己的东西,你自己的作品——然后看这个东西。它能告诉你自己的情况。
好建议,但是并不新颖。(“通过我们的作品可以了解我们自己。”)但是黑格尔现在使用这句话的方式却让人大为吃惊(也相当难懂)。记住,他认为自然是理念的具体表现。因此理念面对的是它自己的作品,时机已经成熟让它开始了解自己。这样就产生了黑格尔所谓的Geist,通常被译为“精神”——知觉、意识。人类的大脑是精神的载体,不过大脑中真正发生的是理念逐渐做到了完全了解自己。(是的,我曾经告诉你这就是我所说的高层次的形而上学。)接下来还有更多:黑格尔认为事实的所有目的都在于此,都在于理念最终应该完全了解自己的本质。这一点我们人类也会做到,通过我们的大脑做到。没有一个哲学家曾赋予我们如此显赫的地位。事实上,可能存在这样的一个哲学家吗?这是人类对自我的最高评价。
那么历史又怎样呢?只有当有意识的生物出现,只有当可被称为文化的东西出现,即我们已经达到了黑格尔的第三个阶段——精神或Geist的阶段时,历史才真正开始。促进历史发展的是理性、理念:黑格尔坦率地宣称这是既定的事实,是哲学(他自己的哲学)业已表明的东西。在历史中,理念找到了自己合理的目的。
如果你觉得这种观点过于陌生,那么记住:大部分黑格尔的读者会认为这个观点很熟悉,与他们从小被教育要接受的观点非常接近。天意在起作用。在所有平淡的生活琐事背后,上帝正在实现他的目的。尽管困难重重,善正在击败恶。一切都是为了精益求精。这个观点是我们所有人都熟悉的,包括那些蔑视该观点的人。黑格尔对这个观点的描述之所以让我们觉得陌生,首先是因为他为“精益求精”所下的定义——理念,即驱使所有一切发生的力量,最后完全了解自己的本质;其次是因为他对于是什么在驱使一切发生这个问题的描述过于深奥——不是某个人格化的神,也不是神化的超人,而是理念,一个类似柏拉图的形式的体系。黑格尔年轻时曾学过神学,他非常清楚怎样将自己的观点通过正统的基督教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实际上,他认为自己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他会利用最合适的圣经故事进行宣扬——往下读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一点。
但是,历史肯定是在人类行动的促使之下发展的吗?人类有人类自己的计划、自己的利益和动机——有一件事人类不会努力去做,那就是确保理念最后完全自我了解。(人类怎么可能会这样做呢?大部分人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一点。)那么在这里我们就遭遇了一个著名的学说:理性的狡黠。虽然人类不知道,但是理念(或理性)确实在起作用,影响人类并指引人类朝理念自身的目标发展。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外部力量,就像古老的命运女神一样俯视我们,操纵着我们的生活?不,黑格尔的观点比这更微妙,并且不像这样带有迷信色彩。记住,在黑格尔的宏大计划中,我们的大脑确实体现了理念,但我们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想一想,基因中“包含”着发育成熟的有机体——黑格尔非常赞同生命体的比喻,但是有机体的样子只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才能逐渐显露出来。)正是因为在我们的内部存在理念这个东西,尽管它不为人知却起着积极作用,我们才能有意识地追求我们有限的个人目标,同时又真正为理性服务。
理念,在这个阶段被称为精神或Geist,通过“世界历史名人”(你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名人)的意志,指引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些名人对精神需求的感觉比同时代的人要超前一些,他们对事情现状的不满要略为尖锐,也略为集中一些。黑格尔对他们的描述是(千万别让任何人告诉你黑格尔不擅写作):“他们在现存的平稳而有规律的体制中找不到目标和职业……他们从其他源头获取灵感,从虽然时机已临近但仍在伏匿之中伺机爆发的隐藏的精神中获取灵感。”这些人是领袖,他们改变世界,统一国家,创建帝国,设立政治机构。而且一旦事情出现新状况,社会或国家面对的就是某种由它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促进自我了解的状况,要记住——而且社会或国家对自己真正的志向会更清楚一些。
此外,社会或国家对自身带来的问题的了解也会更深。首先,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换很少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伴随着冲突和争端。黑格尔所谓的“现存的平稳而有规律的体制”总是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对那些未能潜在地意识到精神的下一步行动的人来说。这些人就成了保守分子,他们抵制世界历史名人为寻求改变所作的努力;他们遭到那些意识比他们略为成熟的人的反对,这些人聚集在领袖身后,因为他们意识到新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然而,这个新方向只是在现在是正确的。记住,我们由之开始的奇怪之物——理念从比喻意义来看是发展的。任何存在或发生的事情都反映了理念,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历史。历史展示了理念的“发展”,不过在这里“发展”不是比喻意义上的。如果你读过黑格尔的《逻辑学》(不过警告你这本书非常难啃),你会发现,理念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相对的概念之间的冲突。但是冲突得到解决之后,这个解决方法本身又发展出一种反对意见,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又得到解决,如此反复,直到整个体系日臻完善。因此,在政治领域也是这样的。冲突促使新秩序出现,但是没过多久,新秩序本身就出现了问题;新的冲突的种子已经蕴藏其中。一旦种子成熟,这个新秩序也会随之被摧毁。你可能会发现黑格尔用来支持所有这些观点的形而上学夸大其词、缺乏根据且混乱不清,但是当黑格尔将形而上学与人类历史相结合时,得到的结果肯定并不愚蠢。这种发展脱胎于冲突的观点就是所谓的“辩证法”。辩证法贯穿黑格尔哲学的始终,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