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哲学的思与惑 [10]
由此,你可能会想,如果说二元论就是认为存在精神和物质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那么我们也许还能发现一种学说,认为只存在物质;或是发现另一种学说,认为除了精神之外别无他物。你说得完全正确。前者就是所谓的唯物主义,而后者被称为唯心主义(不是心灵主义),两种学说都有悠久的历史。
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唯物主义是古印度的物质主义,人们通常以当时最有声望的思想家之一加尔瓦卡[3](顺便提一下,梵语中“c”读“ch”的音)称呼这种思想。如果你发现自己不小心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以为所有的印度哲学都是神秘主义的、都与宗教有关并且提倡禁欲,那么就记住古印度还有物质主义的思想。他们认为只有感知才能传递知识,无法感知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婆罗门教徒所认为的世世相传的永恒的灵魂是不存在的。人有一生,而且只有一生,要努力享受这一生。这种思想似乎流传了一千多年,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当前对它的了解都来自反对者的著作。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4](其生活年代与苏格拉底相近)曾提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直到20世纪物理学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之前,都是十分前沿的。这种理论认为宇宙是由许多微小的、在真空或虚空中运动的物质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被称为“原子”(atom)(源自希腊语,意思是不可切割的或不可切分的),它们以及它们运动于其中的虚空本质上就是世界的全部。这种大胆的猜想后来被伊壁鸠鲁(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及其追随者所采纳。不过关于这种理论,阐述最清楚的是伊壁鸠鲁的仰慕者、古罗马人卢克莱修[5]的著名作品《物性论》(或称《宇宙本质论》,取决于采用的译名)。
你也许会认为唯物主义应该完全不同于任何一种宗教信仰——正如古印度物质主义者似乎证实的那样。但是要小心啊,有出人意料之事!伊壁鸠鲁学派相信神的存在,但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说前后一致)他们同时又认为神的身体是由非常精致的物质构成的。(神住在遥远的地方。他们的生活中没有麻烦,拥有神的绝对幸福;他们对人类的生活毫无兴趣。反对者们却认为虽然伊壁鸠鲁学派不承认,但是他们的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无神论。)
materialism一词在日常语境中的意思(表示“物质主义”)与用在哲学领域的意思(表示“唯物主义”)则有很大的不同。“物质女孩”并不是指一个仅由物质构成的女孩,尽管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唯物论者的观点正确,这个女孩的确完全是由物质构成的,她所生活的物质世界也是如此。日常生活中,有人因为物质主义而痛心,有人则享受物质主义;这种物质主义与哲学家眼中的唯物主义也不是完全没有关联的。麦当娜歌中的物质女孩宁愿选择物质而非精神上的快乐,在大部分时候她因为拥有物品、消费物品而感到快乐。日常使用的物质主义一词是指关注哲学意义上的物质,而不是关注精神或智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其说是因为马克思认为除了物质世界实际上别无他物,还不如说是因为他认为人类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动因是物质,即关于社会是如何生产出物质产品的经济学事实。(“辩证”的意思我们将在第七章第91页谈到黑格尔的时候介绍。)
idealism同样也是一个拥有双重含义的词。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它被用来称呼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存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或精神的这种观点,比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爱尔兰大主教乔治·贝克莱的观点。告诉我们只存在精神不存在物质的人最好接下来就解释一下,像椅子和山脉这些我们经常看到,又经常从中站起身或走下来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据说,著名作家约翰逊博士在听说贝克莱的观点无法反驳后回答道:“既然这样,我来反驳他”,然后就踢飞了一块石头。但是要反驳贝克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使用“反驳”这个词是指要证实某事是错误的,而不仅仅是用嘴巴说该事是错误的——这个毫无疑问非常简单,而且每个人都能做到,尤其是像约翰逊博士这样一个富有见地同时又擅长表述自己观点的人。)
也许贝克莱的观点是可以被驳倒的,不过只有在我们能够以某种方式摒弃下面这种陈旧的思维方式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当我看桌子时,我真正看到的不是桌子本身,而是桌子在我眼里的样子。“桌子在我眼里的样子”描述的不是桌子而是我的想法,是我在看物体(不管它是什么物体)时产生的一种感觉。不管我跟桌子之间距离多远,也不管我是从多少个角度看桌子的,上面这一点都不会改变。即使我触摸桌子,也是一样——除非在这时,物体(不管它是什么物体)导致我身上产生了另一种感觉——触觉,而不是视觉。如果我踢桌子一脚(或是踢约翰逊博士的那块石头一脚),把脚踢伤了,那么这又是另一种感觉。不可否认,这些感觉在一起融合得很好。我们很快就能学会通过其中一两种感觉,准确预测其他的感觉将会如何——只需一瞥,我们就知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桌子本身,即真实存在的桌子,与其说是一个确定的事实,还不如说是一种假设,一种可以解释所有这些被感知感觉的假设。所以这种假设可能是错的——某种其他假设则可能是对的。贝克莱本人就是这么认为的,虽然部分是因为他相信自己已经证实了存在非精神的东西这种说法是含糊不清的。(在这里我不打算用贝克莱所谓的证据来烦扰各位。)因为贝克莱信仰一个仁慈、全能的神,所以他就将神(这里即上帝)的意志看作是产生感觉的直接原因,并宣称物质是多余的,同时也是模糊不清的。
在这个问题上,休谟又作了精辟的评论。他说贝克莱的论点“不容许有任何答案,也不能产生任何信仰”。贝克莱否认物质的存在——不管我们觉得要赞同他的观点是多么不可能,要找到证据令人相信贝克莱的观点不可能正确也是极其困难的。我个人也认为这样的证据无法找到——尽管我本人也不同意贝克莱的这个观点(听到我这样说你们并不会觉得吃惊)。
有些哲学体系(比如黑格尔的)被称为唯心主义并不是因为他们否认物质的存在,而是因为他们认为物质从属于内心或精神,内心和精神才是决定现实本质、赋予现实目的的真正因素。idealism(唯心主义)的这一用法与我们前面谈到的用materialism(唯物主义)来称呼卡尔·马克思的哲学体系的用法是一样的。不过如果将idealism(理想主义)[6]一词用于日常生活,它与materialism(物质主义)就又不一样了。物质主义者始终关注的是物质产品,不是内心、精神或智力产品,而理想主义者并不是指那些总是关注精神却并不关注物质的人,它是指那些坚持自己理想的人。理想,从根本上来说,是有关心灵的事,因为理想是对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无法拥有的一些境况的希望。但是如果生活状况允许,我们通过努力可以尽力实现这些希望。理想的这种精神属性将idealism一词日常使用的意义与作为哲学术语使用的意义联系了起来。
还有另外两个以“主义”结尾的词我们可以经常听到,它们往往同时出现,而且被认为是一对意义相反的词。这两个词就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属于形而上学(存在什么类型的事物?)的范畴,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一对词完全属于认识论(我们如何知道?)的范畴。
我们都会大致地将感知与思考区分开来,并且乐于这么做。看到桌子上的东西,发现一样是钢笔、一样是电脑是一回事,而想到这两样东西,并且想知道它们是否还能用、如果坏了怎么办,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说法:天文学家得花很长时间凝望天空,数学家们则似乎静坐着就能计算出结果——他们根本不觉得有看东西的必要,当然他们自己写的东西除外。因此从表面来看,获取知识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有些哲学家选择其中之一而舍弃另外一种:“经验主义”就宽泛地指称所有推崇感知而舍弃思考的学说,而“理性主义”则指称那些推崇思考而舍弃感知的学说。
也许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只有能感知到的东西才能被理解,因此他们不允许任何认知能力参与思考、推理和论证。类似的观点亦见于古印度的物质主义。关于古印度物质主义,前面谈到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已有涉及。
根据相关记载,古印度物质主义者的观点甚至更进一步,认为只有能感知到的东西才存在。如果真是这样(不过要牢记一点,所有关于物质主义的记载都出自其反对者之手!),那么物质主义者肯定是超出了他们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即使你认为知识只是能够感知到的东西,你也不能断言说凡是不能感知的东西就不存在,因为这一点就不是你自己能感知到的。(这就相当于断言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凡听不到的东西都不存在。)
图10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术语。(图中对话为:“我们得继续往下看了……,我无法理解这玩意。”书脊文字为:分保/保险术语。)
认为只有通过感知才能获取知识的经验论者并不一定是在表明,感知过程本身并不涉及任何形式的思考,这样我们就能够拥有可以说是纯粹的、未受到任何思考方式污染的感知。即使是看桌子、发现上面有一支钢笔,也需要你不仅仅是被动地看到进入自己眼中的光影图案。你得略微了解有关钢笔的知识,至少要知道钢笔是什么样的,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否则我们看钢笔就如同用相机给钢笔拍照一样,只是看见一支笔。感知的过程是解释性的,照相机则只能记录光影图像。因此更成熟一些的经验主义就允许分类、思考、推理和分析的存在,并允许它们各司其职,但是这种经验主义也会就分类、思考、推理和分析无法独立创造出哪怕一项知识这一点表明自己的立场。也许的确没有不涉及思考的感知,但是同时也没有不涉及感知的知识。所有关于知识的言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