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哲学的思与惑 [0]

By Root 947 0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Edward Craig 2002

Philosophy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2.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excluding Hong Kong SAR,Macau SAR and Taiwan,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3by Yilin Press,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07-046号


书名 哲学的思与惑


作者 【英】爱德华·克雷格


译者 曹新宇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29802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第一章 哲学之简介

第二章 我应该做什么?柏拉图的《格黎东篇》

第三章 我们如何知道?休谟的《论奇迹》

第四章 我是什么?一个佚名佛教徒对自我的思考:弥兰陀王的战车

第五章 一些主题

第六章 关于“主义”

第七章 一些更重要的观点个人的选择

第八章 有什么?为谁?

注释

序言

徐友渔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爱德华·克雷格所著《哲学的思与惑》原名为《哲学:非常简明导论》)作为通识读本中的哲学卷,是很合适的。这是一本为普通人写的哲学入门书,首先说的是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或者更准确地说,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作者以这种方式来打破人们对于哲学的神秘感、隔膜感和距离感,吸引人们愿意花费时间来阅读哲学著作、了解哲学史、思考哲学问题。

哲学是浩瀚无边的海洋,作者不可能在一本小书中详细、深入地对哲学加以解说,他打算做的事情类似于一个导游带领初到伦敦的旅游者参观。他无法展示整个伦敦,只能把人带入其中的一小部分,仔细观看几个主要的旅游景点,然后告诉一些其他信息,让旅游者可以自己带着地图去探索和发现。

在导论之后,本书以柏拉图的《格黎东篇》来说明“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以休谟的《论奇迹》说明“我们如何知道”的问题,以《弥兰陀王问经》说明“我是什么”的问题,这分别对应于通常哲学教科书中的伦理学、认识论和自我的问题,看得出来,作者是力图以浅显和感性的语言来解说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完全不是我们熟悉的哲学教科书那种机械、固定的方式,也尽量少用专业哲学术语。作者既要把哲学的根本精神传达给读者又要避免哲学中晦涩难懂的概念和术语,这种苦心是很可敬佩的,也收到了效果。

作者还在相当有限的篇幅内言简意赅地介绍和讨论了哲学中的一些基本的、对立的立场和流派,比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等;哲学中一些主要的问题,比如伦理学中的后果主义,什么是正直,等等;哲学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和著作,例如笛卡尔的《方法论》、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等等。最后还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哲学流派,其中有些是中国读者不熟悉,也无法从通常的教科书中了解到的,比如新近发展起来的以女性为主题的哲学、以动物为主题的哲学,等等。这些,对于读者通过简短的阅读收到把握哲学全貌的效果,是大有帮助的。

哲学是一个头绪多、面相广的学科,本书作者的观察视角他对诸多问题关注和重视的优先顺序与我们的习惯有较大差异,比方他关注的重要主题有“政治权威”、“证据和理性”,中国的读者可能感觉不到这么安排的必要性与好处,但是我要说虽然各种不同方式的侧重都有道理,但本书的安排比我们习惯的做法更切合哲学的本意。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独断论色彩较浓,很少有人想到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需要论证的,信仰或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或可靠性需要证据来支持,可以作为理性的、批判性思维的对象。

当然,细读之后也可以感觉到,作者的哲学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英国传统的影响,这里所谓的英国传统,即是对认识论的格外重视,以及难于摆脱的怀疑主义倾向。基于此,本书的论述花在休谟和笛卡尔上面的工夫比较多,虽然论述黑格尔也花了应有的篇幅,但并不是如我们习惯的那样,把黑格尔哲学视为近代西方哲学的顶峰,谈到黑格尔总是免不了带上崇拜和礼赞的口气。对于英国哲学家来说,遇到随便什么问题总是要问:“证据何在?”“有什么理由这么主张?”他们总是把可靠性、可信度放在第一位,把建立庞大、堂皇的思想体系放在不那么重要的地位。

中国近代的大学问家王国维曾经感慨地说过,当他遍览西方典籍之后,感到极大的不满足,西方思想分为两种,可爱的不可信,可信的不可爱。英国哲学思想的传统是强调、追求可信而漠视可爱,中国人由于其天性重可爱而轻可信,对于英国传统总是感到隔膜,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需要改进的地方,至少,我们不应该永远固守和耽溺于自己的习惯与偏好,对于诞生近代科学文明、工业文明、宪政文明国度的思想底蕴拒绝理解与探索。

在上世纪50、60和70年代,哲学在中国过分膨胀、泛滥,处于“王官之学”的地位,但哲学的这种崇高地位是虚假的,它实际上是政治的婢女,它被用来证明任何需要证明的东西。从90年代起,哲学的地位一落千丈,实用和实利成为社会的基调。但是,我们毕竟是具有伟大文明传统的民族,我们需要深刻的思想,因此需要哲学,需要众多的哲学爱好者和阅读者,当社会心理的钟摆从一个极端摆到另一个极端时,往回摆的时机就要到来。当然,我们希望在吸取了足够的经验教训之后,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哲学能处于一个应有的、恰当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真正的哲学,它既不是喧嚣、跋扈的,也不是卑微可笑的,它没有资格凌驾于知识之上,它只是求知的向导。

第一章 哲学之简介

读此书之人都或多或少已经算得上是哲学家。几乎人人都算得上是,因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遵循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或者愿意认为自己遵循一定的价值观,或者因为没有明确的价值观而感到不安)。大部分人都对世界持有某种整体认识。也许有人认为是神创造了一切,包括人类自身;或者大相径庭,也许有人认为这只是偶然之事,自然之选择。也许有人相信人类拥有被称为灵魂或精神的不朽的非物质部分;或者恰好相反,有人认为人类不过是物质的复杂组合,一旦死去就会逐渐消散。我们应该做什么?存在着什么?其实大部分人,甚至那些完全不考虑这些事情的人,对这两个基本哲学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即使这些见解还不能称之为答案。当我们意识到上述任何一个问题时,就会引发第三个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寻找答案——借助眼睛,通过思考,请示神谕,还是咨询科学家?对这第三个问题,我们心中同样也有一个类似答案的东西。哲学被看作是一门可供研究的学科,有些人可能对其一无所知,有些人可能对其更为了解,还有些人甚至精通哲学。然而哲学不过是对上述某些问题以及问题间的相互关系思考得更深刻些罢了,它会探究以往对这些问题和问题间的相互关系都有哪些看法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看法。

实际上,哲学无处不在,即便你有意躲避它也存在。假设有人反对哲学,说“哲学无用”,那么情形如何?第一,他们显然是以某个价值体系为参照。第二,当他们阐述哲学无用的理由时,不管他们的阐释多么简短,不管他们的态度多么固执,他们都会谈到某些类型的思想的无用性,或谈到人类在遇到某些类型的问题时无能为力。因此他们并非是在否定哲学,相反,必须承认,他们成了哲学内部的另一种声音——怀疑的声音。从古至今,哲学内部从不缺乏怀疑之声。我们将在第六章谈到相关的问题。

如果这些反对者表现出第二种情形(即认为某些思想无用,人类无法解决某些问题),他们也许还暗示了一点:发现人类就是无法解决某些问题,并且独自完成这一发现——切实去发现些什么,而不是什么也不做就自以为已经知道了答案——并不是一种宝贵的经历,或者说是一种无效的经历。这种说法确实不正确么?如果我们都确信人类的能力不足以回答任何关于神的本质、甚至神的存在的问题,换言之,如果人类都是宗教不可知论者,想象一下,世界会有怎样的改变?如果我们都确信自己无法回答是什么使得国家一贯以来施加于国民身上的政治权威合法化,换言之,如果没人相信有足够的理由来回应无政府主义者的主张,想象一下,世界会有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是好是坏,或者事实上不如你一开始认为的那样重要,这些很可能尚无定论,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世界会发生改变,而且是巨大的改变。不可否认的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会改变人们心目中事物的形象,而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则会改变几乎所有人心目中事物的形象。除了认为哲学无用之外,另一种反对意见更有道理,反对理由与前者恰恰相反:它认为哲学太危险。(见第105—111[1]页。尼采称哲学家为“可怕的炸药,其本身毫无安全可言”,当然尼采说这句话并非为了反对哲学。)但是这句话往往意味着除了说话者自己的哲学之外,其他哲学都是危险的,意味着对事物发生变化后可能造成的后果感到恐惧。

到此时,你可能会想,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样的讨论不管多么简短都不值得进行,这些人甚至不同意我刚刚提到的怀疑的立场。你说得也许没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没有自己的哲学。相反,这可能意味着他们不打算“哲学化”,即不打算表明自己的观点,也不打算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或作详细的阐述。这也不意味着他们缺乏一直遵循的价值观,还是有些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有价值的。譬如,他们也许认为与再多的理论知识相比,更需要的还是做某件事的真正技能。他们的理想与其说是看清事实的本质,不如说是在采取某种特别行动时获得与之合为一体的能力,训练自己不刻意努力、似乎只是凭借过人的本能就能做成

Return Main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