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古典文学 [0]
Copyright © William Allan, 2014
Classical Literatur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14.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SAR,
Macau SAR and Taiwan, 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20 by Yilin Press, 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0-2015-282号
书 名 古典文学
作 者 【英】威廉·艾伦
译 者 马睿
责任编辑 许 丹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80988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历史、文类和文本
第二章 史诗
第三章 抒情诗和个人诗
第四章 戏剧
第五章 撰史
第六章 演说
第七章 田园诗
第八章 讽刺文学
第九章 小说
终曲
序言
张巍
这是一本值得向古希腊罗马文学爱好者推荐的“通识读本”。作者威廉·艾伦(1970年出生于苏格兰,现任牛津大学大学学院古典语言与文学副教授,学术专长为希腊古风与古典时期的文学与思想史,尤长于史诗与悲剧)在原著区区120余页(中译本140余页)里,上起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史诗,下迄公元2世纪的罗马小说,对最为经典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学作品做了一番整体性的概览。要完成这一任务,套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看似疯人之举”(第1页)。摆在作者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在力求言简意赅又不失要领的同时,能够让普通读者领略古典文学的经典意义,甚至还能随之感到兴味盎然。
针对这一难题,古典文学简史诉诸不同的写法,最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的写法,即按照历史时期的时间顺序来展开文学史叙事,通常把希腊文学分作古风、古典、希腊化和帝国四个时期,把罗马文学分作早期共和国、晚期共和国、奥古斯都时期、早期帝国和晚期帝国五个时期,然后再把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按样式归类,专注于每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及最重要的作品,以此勾勒出古典文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以牛津大学出版社近几十年来向普通读者推出的古典文学简史为例,1980年初版(1997年第二版)的《古希腊文学》,由四位英国古典学名家多佛(Kenneth Dover)、韦斯特(Martin L. West)、格里芬(Jasper Griffin)和鲍伊(Ewen Bowie)合撰,采取的便是较为传统的写法,意在突出古希腊经典作家在文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强调这些文学作品所奠定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而2000年面世的《古希腊罗马世界里的文学:一种新视角》,由牛津大学古典学者塔普林(Oliver Taplin)主编、多位英美古典学者共同执笔,力图偏离传统文学史以作家为重心的视角,转而以文学作品的原初受众为叙述视角,这些受众包括听众、观众和读者,每一种又可根据文学活动与表演的具体场景分为许多不同类型,由此构成文学交流的许多不同模式。该著本着此种“新视角”而另辟蹊径,从文本所属的时代出发,着重考察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多样性,探索这些互动关系的宏观模式与历史嬗变,当属于第三种写法。
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第二种写法,是以文学样式或文类为线索,围绕不同的文类展开叙述,关注每一种文类的形成与发展、兴盛与衰亡、成规与创新、典型风格与风格差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竞比与高低分判,这本2014年新镌的“牛津通识读本”《古典文学》便采用了这种写法。作者以文类为纲,列出史诗、抒情诗和个人诗、戏剧、撰史、演说、田园诗、讽刺文学和小说这八大文类,构成全书最主要的八章内容。在导论性质的第一章里,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古典文学最非凡的一面,也就是它高度发达的文类意识”(第13页),因为“一切古代文学文本都是某一文类的作品,即便它们也跟其他文类交互融合”(第14页),所以“若论古典文学的影响,意义最为深远的当属主要文类及其规范的发明”(同上),这几条根本性的原则贯串成全书最关键的线索。此后,作者在每一章里按时间顺序从古希腊讲到古罗马,着力贯通这两种文学传统,突出不同时期里同类文学样式的延续性。因此,这本《古典文学》大致可以视作一部“分类文学简史”,对读者掌握古典文学里极为重要的“文类”概念颇有助益。
作为“牛津通识读本”,《古典文学》的理想读者自然是西方的普通读者,但对于今日中国的普通读者而言,此书的译介也有其价值。纵观国内的同类书籍,以文类为纲的古希腊罗马文学简史可谓罕见。这不禁使人遥想起百年前(1917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周作人受聘于北京大学,奉命为学生讲授“希腊罗马文学史”,因事属草创,没有合适的教材,便自编起讲义来。他慧眼独具地以文类为纲,将古希腊文学分作史诗、歌、悲剧、喜剧、文、哲学、杂诗歌、杂文等文学样式,将古罗马文学分作戏曲、文(细分作撰史文、学术文、演说文、小说文等)、诗(细分作哲学诗、叙事诗、哀歌、牧歌、讽刺诗等等)和杂诗文四大类文学样式,并据此对古希腊罗马文学做了规模初具、钩玄提要的概述。这位最早系统性地向国人介绍西方古典文学的先行者,眼光犀利地察觉到,强烈的文类意识正是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真正精髓,也是其经典性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对于百年后艾伦的这本面貌一新却又似曾相识的古典文学“分类简史”,他应该会引为同道,报以赞许的微笑吧。
2019年11月20日于复旦光华楼
献给彭妮、布莱恩和拉塞尔
前言
既是通识读本,就该有一篇短小精悍的前言。衷心感谢“牛津通识读本”系列高级组稿编辑和高级助理组稿编辑安德烈娅· 基根和艾玛· 马自始至终的帮助。本书是在柏林国家图书馆(林登大道)那间装修得金碧辉煌的阅览室里写作完成的,感谢该馆诸位工作人员的友好协助。我还想感谢迈克· 斯夸尔和克里斯· 惠顿帮我寻找和选择插图,谢谢他们给我在柏林的生活留下了那么多美好回忆。最后,我的妻子劳拉· 斯威夫特仔细阅读了全书,并且在很多方面让它变得更加完美,我像以往任何时候一样,对她充满感激。
W. R. A.
于柏林
2013年7月
第一章 历史、文类和文本
要对时间跨越1 200多年(约公元前750—公元500)的古典文学历史来一番简略概述,大概看似疯人之举。相比之下,“蒙蒂· 派森”[1]喜剧片里的“全英普鲁斯特梗概大赛”的参赛者有整整15秒钟的时间,却只需总结7卷小说的梗概。不过还是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如果未来要更详细地考察古典文学的主要文类,一份示意图总能派得上用场。
传统上对古典文学的分期,所对应的无非是我们熟悉的古代史几大块——泛泛地说,把希腊文学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和帝国时期;把拉丁文学分为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下文中会再提到这些划分)。在研究某一特定的文学(如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等)时,文学和历史分期基本一致并不罕见,因为大多数人都承认我们可以通过文学来追溯历史变迁。
当然,所有这些分期都是人为建构,是学者们事后创造出来的。事实上由于各个文学或历史时期彼此交织,无法在其间划出一条清晰的分界线。不过只要事先恰当说明,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注意不掩盖各个时期之间的连贯性,不暗示每一个特定时期内都是整齐划一的,不把某个特定文本的含义简化为表达某个想当然的“古代”或“尼禄时代”(诸如此类)世界观,那么约定俗成的分期还是有用的。毕竟,文学形式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展变化,又无法孤立于更宏大的政治和文化变革,因此,尝试追溯这些发展变化并对具体的阶段加以界定,既合所愿,又有所长。
除了为一个浩瀚的时间段竖立有用的路标之外,文学史术语还能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在核心主题和关注焦点上的重要区别——比方说,比较一下英国文学中“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时期”这两个术语,它们所指向的关注点不尽相同。如果一个新文学运动的诞生是由作家们自己宣告的,那么学者的工作就容易多了。例如公元前3世纪,希腊诗人卡利马科斯就发表了一篇关于深奥晦涩文学的宣言,开创了所谓的“希腊化”或“亚历山大里亚派”美学。然而就算作家们没有那么自觉,我们仍然能够回顾性地追溯不同文学运动的兴起,虽然不管是作家本人还是后来的评论家,往往都会夸大该运动与过去的决裂: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那句玩笑话——“大约在1910年12月,人性发生了改变”(《贝内特先生和布朗夫人》,1924年),就精准地表达了为不同时代划清界限的诱惑与危险。
无论怎样为古典文学分期,有时都会让人感觉像是古代史速成课,不过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件好事:毕竟,虽然文学有时会超越时代,但它始终扎根于所处时代的现实中。因此,古代奇幻小说(见第九章)以颠三倒四的方式反映了古代人对世界的有限认识,正如过去一个多世纪里,现代科幻小说也以同样的方式反映了科技发展和政治格局。伟大的文学作品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是“无关时间”的永恒杰作,但如果对它起源的历史背景一无所知,便无法充分理解古典(或任何其他)文学。
迈锡尼文化于公元前1200年前后衰落,在其后几个世纪的希腊历史中,写作的技艺尚无人知晓,但口头诗歌和各种形式的说书却蓬勃发展。公元前8世纪初,希腊人修改了腓尼基字母来适应自己的语言,希腊“文学”(也就是书面文本记录)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