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叔本华 [4]
叔本华在《四重根》中给出的第三类客体仅由空间和时间构成。我们又一次离康德很近,他认为我们不仅能了解充满空间和时间的具体事物,而且能了解空间和时间本身的基本特性。根据这种观点,几何和算术是有关空间位置和时间顺序的知识体系,但它们既非科学的经验知识,也非纯粹的逻辑演绎。基于这种在今天会受到质疑的几何与算术观点,康德得出了结论,认为我们一定能以一种纯粹的、非经验的思维方式把握空间与时间。叔本华亦步亦趋,提出了他的充足理由律的第三类形式。比如,一个三角形具有三条边与它具有三个角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互为基础、互为充分理由。但叔本华争辩说,这种关系不是因果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种知识与其论证之间的关系。我们不仅必须区分“成为”的理由(基于原因的变化)和“知晓”的理由(基于论证的知识声称),还必须区分“存在”的理由。如果说一个三角形有三个角是因为它有三条边,我们所指的理由不过是空间或其中一个面的存在方式。
充足理由律的最后一种形式仅适用于每个主体的单一客体。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是意志的主体。我们经历着自己的“想要”和“作决定”的状态,而且总能问“为什么?”(《四重根》,212)。我们假定我们的意志行为有其先在的理由,它能解释我们的行动或决定。这种先在的东西就是叔本华所称的动机,其运作原则就是他所谓的“动机律”,或行动的充足理由律原则。它认为每件意志行为都能用某种动机来加以解释。动机与意志行为之间的联系为因果关系,与普遍适用于物质世界变化的因果关系一样。因此,如叔本华所言,动机是“从内部看到的因果律”(《四重根》,214)。
充足理由律的局限性
叔本华之前的哲学传统对不同的解释形式没有作出始终如一的区分,《四重根》是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一次非凡而执着的尝试。我们完全可能认同他的请求,即从今以后“每个哲学家,当其在推断中把结论建立在充足理由律的基础上,或只要谈及一个理由的时候,都应被要求说明他所指的是何种理由”(《四重根》,233)。然而,厘清支配着我们的经验与推理的框架仅仅是叔本华的任务之一。他在1847年的扩充版中说,他所讨论的关系无一适用于构成我们经验的现象之外的范围:充足理由律的任何一种形式均不能适用于被认为是物自体的世界(《四重根》,232—233)。他还提醒我们,“崇高的柏拉图”把现象现实降格为“总是昙花一现,却从未真正而真实地存在过”的东西(《四重根》,232)。
在1813年的笔记本中,叔本华回到原来的任务,想揭示在所有这些主体强加的联系模式之外有何物。于是有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随着考察的深入,有一点明朗起来,即揭示物自体的本性与厘清“更好的”柏拉图式意识是两项截然不同的工作。物自体是一个隐藏的本质,它在我们强加于经验客体之上的秩序下运作。驱使他前进的动力也正是他自己的内在本性——可以说是在他内心涌动着的世界。他把这种隐藏的本性称为意志,并把它与普通生活所施加的“苦难”相关联。与此相反,只要他能够不再是这个意志,不再强加一切主观的联系形式,那么同样的世界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将笼罩在永恒和客观的荣耀之下,以“柏拉图理念”的华美盛装展现在他的面前。叔本华哲学的真正成形以他廓清物自体(意志)与“柏拉图理念”之间的区别为标志:前者指经验世界所包藏的昏暗现实,在这个世界中个体辛苦劳作并试图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后者指一种值得追求的非凡境界,在那里一切联系都将解除,现实更为光明,无须苦心积虑地思考。
第三章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最伟大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共分四卷,第一卷还收录了关于康德哲学的长篇附录。每一卷都呈现出一条清晰的思路。第一卷把世界看做表象,或者说是我们经验中的世界。第二卷又说,这个同样的世界(也是我们自身所在的世界)必须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那就是把它看做意志。以前我们曾把现象/物自体的区别称为叔本华哲学的支柱:现在“作为表象的世界”就相当于“现象”,而“作为意志的世界”就是物自体。但到了第三卷,审美思考的出现导致个人意志行为的中断,并把客体世界转变成永恒的理念现实。最后,第四卷强化了叔本华对于由欲望和行动组成的日常生活的悲观主义观点,提倡消灭人自身的意志,由此通向伦理之善,最终达到某种听天由命的神秘主义救赎。
表象
那么,世界首先是表象。换句话说,世界是把自身呈现于主体经验中的那个东西。叔本华首先阐述了一种唯心主义立场。这种观点认为,我们所体验的物质客体之所以有序,之所以存在,取决于认知它们的主体。他称自己的立场为先验的唯心主义,这是康德的说法。但他也强调他与贝克莱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因为他在后者的信条“存在就是被感知”中看到了唯心主义最初的真理之光——康德的贡献则在于解释当客体世界由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等必要规则控制时,被感知的事物是如何构成客体世界的。叔本华对经验世界的解释就是他在《四重根》中的解释:经验事物由物质组成,物质充斥于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并与其他的时间和空间产生因果互动。不过按照叔本华的唯心主义观点,离开了经验主体,所有这些客体都不会存在。
更具体地说,脱离具有经验的主体,个体事物就不会存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的是不同的事物。一张桌子是不同于其他桌子的个体,一只动物或一个人也是如此。但把世界分为个体事物的有效原则是什么呢?叔本华给出了一个明确而合理的回答: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置。两张桌子是不同的个体,因为它们处于不同的空间,或者处于不同的时间,或者处于不同的时空。现在,如果你接受这种观点,并和康德一样,认为按照时空结构来组织事物是源自主体,而且这样的组织只适用于现象世界,不适用于自在世界,那么你就会得出结论,个体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个体作为物自体的存在方式。如果不是我们主体赋予世界以时间和空间,那么世界就不会分化为个体事物。于是这里就出现了叔本华哲学的两条重要原则:空间和时间是个性化的原则,或者用他喜欢的拉丁文表述,principiurn indi-viduationis(个性化原则);在“自体”这边不可能存在个体。
叔本华关于唯心主义有四个主要论点。其一,我们不能想象存在于我们思想之外的任何事物,因为“我们在某一时刻想象的……只是一个认知性存在的智性过程”(《作》第二卷,5)。这使人们想起了贝克莱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的论点。贝克莱认为没有被感知到的树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叔本华引用这一论点并没有说服力,因为即使我对独立于我思想之外的世界的想象必须以我的思想为前提,但我所想象的事物——独立于我思想的世界——的存在却并非如此。第二个论点认为,如果怀疑主义行不通,唯一可行的就是唯心主义。怀疑主义认为,我们不可能确切地认识物质事物的存在或本质,因为所有能够确定的都是我们自己意识范围之内的。如果拒绝唯心主义(该观点往后继续),认为物质世界完全存在于主体意识之外,那么就不得不承认怀疑主义的胜利,承认我们永远无法确切地认识物质世界。如果我们想坚持认为我们有资格认识物质世界,认为物质世界具有空间、时间并遵循因果律,那么就必须接受一点,世界不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叔本华的第三个论点接着主张,实在论——作为唯心论的替代——脚踏两个“世界”,其中一个是多余的。实在论认为,世界应该是存在的,像我们认识的那样,但它的存在又独立于人的认识。现在,让我们暂且从世界中去除所有认知性生物,那么世界上就只剩下无机物和植物。有石头啊,树啊,小溪啊,还有蓝天……但是,随后让我们往这个世界放一个认知性生物。那么,世界就再次将自我呈现在人脑中……这样,对于第一世界而言,增加了一个第二世界。虽然第二世界与第一世界完全分开,但却惟妙惟肖……所有这些看起来很荒唐,因此我们深信,头脑之外的绝对客观的世界——即独立于头脑且先于所有认识而存在的世界,那个我们起初认为已经设想过的世界,原来只不过是已经主观认识到的第二世界,即表象的世界。这恰恰就是我们实际上所能想象的世界。(《作》第二卷,9—10)
叔本华在此涉足的领域,在他前后都充满着比较复杂的争议。至此讨论的三个观点早在贝克莱那里就出现过。但是,这些观点并不是决定性的,原因很简单。实在论者回答“怀疑论”的争论时会说,如果在怀疑论和唯心论之间进行选择,怀疑论更好。接受这种物质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观点以保证认识,代价未免太高。而且该论点只是说,如果说我们具有任何确切的认识,则必须首选唯心论。人们也许认为不存在确切的认识,坚持认为经验世界仍应被视为独立于主观意识而存在。对于第三点,即存在于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是多余的,实在论者可以简单地回答说,意识之外的这个世界可能就是那个世界。只有唯心论者想说,意识中物质的图像就已经是物质世界了。实在论者不这么看,他们将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世界与我们关于世界的图像明确区分开来。然而,叔本华的一些观点与争论中我们所熟悉的内容相一致,对于批驳一些反对派很有价值。如果实在论既说我们只能确定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东西,又说意识之外的世界与我们头脑中建立的世界的图像一模一样,那么就可能遭到他的批评。
叔本华关于唯心主义的第四个论点是他最大的法宝。它建立在主体与客体这两个概念之上,主体就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