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叔本华 [0]
Copyright © Christopher Janaway 2002
Schopenhauer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2.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excluding Hong Kong SAR,Macau SAR and Taiwan,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3by Yilin Press,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07-046号
书名 叔本华(中文版)
作者 【英】克里斯托弗·贾纳韦
译者 龙江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32710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插图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叔本华的生平与作品
第二章 现象之内与现象之外
现象与物自体
更好的意识
四重根
充足理由律的局限性
第三章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表象
意志
第四章 意志、身体和自我
身体和意志的统一
生命意志
智性——意志发展的结果
自我
第五章 性格、性和无意识
意志和智性
性与性别
性格
第六章 艺术与理念
审美体验
客观性与天才
艺术与艺术的价值
音乐
第七章 伦理学:正确看待世界
反对康德的伦理学
自由与决定论
自私与怜悯
道德的形而上学
第八章 存在和悲观主义
不可消除的苦难
死亡
意志的否定
悲观主义
第九章 叔本华的影响
注释
插图
图1 叔本华:用达盖尔银版法拍摄,1853年6月4日
序言
夏中义
通览《叔本华》译本,有些心得,愿与作者、译者、编者和读者分享。
英国学者贾纳韦当属饱学之士,故能这般自信、凝练、准确地概述叔本华其人其著,宛如塑了一尊精神铜像。为西方哲学开非理性主义先河的叔本华,既擅长系统思辨,又通晓文学章法,竟将其名著《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四个板块(认识论、意志论、美学和伦理学),写得像音乐那般富有曲式变化。相应地,贾纳韦的文字及其汉译,亦能在精致缩微叔本华哲学建构的框架里,不失语感的弹性和可读性,颇为难得。这大概是对“牛津通识读本”之“通识”一词的文体承诺。
在高等教育义域,“通识”有别于“专业”。“专业”侧重于知识型课程及相关智能、技能规训,“通识”则要为学子的人格养成提供价值型资源。前者旨在“专业成才”,后者旨在“精神成人”,即为学生一辈子把路走好打底。这用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纽曼的话说,便是“专业”属教学范畴,“通识”才属教育范畴。
当物质至上和消费主义如迷雾弥漫地球,连静穆的世界名校也愈益躁动的今日,纽曼的思想遗产,不仅凸显永恒,更变得警策。于是,人们也就有理由对“牛津通识读本”滋生新的期盼。这就是:包括贾纳韦在内的学者,若能深挚地体恤学子对“精神成人”的潜在渴求,则其笔端或许会少一份学院派的矜持,转而到世界学术典藏中去寻觅更具针对性的优质营养,来有效地缓解学子“成长的烦恼”。
这落到《叔本华》一案,也就意味着有两种写法。一,比如追溯叔本华哲学的元概念“意志”一词,本是对康德“物自体”和柏拉图“理念”的创意性合成所致,这是典型的学术史路子,也是学院派所恪守亦最擅场的。还有第二条路。不依傍知识学学科谱系,而直接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读出让自己心灵颤栗的人本忧思,不仅切实地缓解青春期特有的灵魂阵痛,而且嗣后转化为文哲探索的第一内驱力即精神能源——这是王国维青年时曾走的路。
青年王国维不是贾纳韦。王国维当年没有能力从西方哲学谱系来系统解析叔本华,但这并不妨碍他从叔本华读出了其心灵成长最亟需的价值启示。这叫“心有灵犀一点通”。
记得贾纳韦曾写到叔本华1818年完成《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这一里程碑后,整个德国学界竟置若罔闻。然叔本华依然坚信:“一代人欣喜若狂地赞同我写的每一行字的那个时刻必定会到来。”(1843年5月17日致函波洛克豪斯)1848年后,已臻晚境的叔本华终于收获了迟到的光荣。但他做梦也想不到,在其身后四十二年,即1902年,在万里之遥的中国大陆,有一个叫王国维的无名之辈,竟捧着他的那部英语版名著,整整啃了两年。后来这竟使青年王国维的学业如火山喷涌:1904年首发《红楼梦评论》,1905年出版《静安文集》,1907年出版《静安文集续篇》,1908年刊发名著《人间词话》,既揭开20世纪中国文艺美学的辉煌序幕,又为20世纪中西美学关系史奠基。都说用文言文写的《人间词话》堪称“国粹”,然有识者却屡屡从青年王国维的墨迹中读出了叔本华。事实上,叔本华无涉功利的审美体验论(贾纳韦概述为“无意志的沉思状态”),已经成为青年王国维的人本-艺术美学的思辨基点。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能穿越时空的思想史或心灵史?这就像问:“有无上帝?”信徒说有,不信者说无。深信青年王国维会认同有思想史或心灵史,否则,在1902至1908年间,他就无计与叔本华在人类精神星空作神圣相遇。
“通识”教育之根,恐怕不在学术史,而在思想史或心灵史。
2010年春于沪上学僧西渡轩
前言
本书旨在对叔本华哲学提供一个赞同兼批评式的评述。叔本华构建了一个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精神哲学、美学、伦理学和人生意义在内的体系。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哲学鲜有追随者,他也从未建立过一个学派。他对思想史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激怒从瓦格纳到维特根斯坦的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和思想家,并激发他们的灵感。他的部分思想与后来的弗洛伊德不谋而合,他最重要的哲学影响是对尼采的影响,后者起初发现他的悲观主义结论很有吸引力,后来又认为这些结论令人厌恶,但始终与他的“伟大导师”保持密切的对话。叔本华是一位真正的无神论者,他从根本上质疑人类存在的价值。存在对叔本华来说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痛苦的抗争,被一种我们无法控制的无意识力量所驱使。要从这种存在中解脱出来,必须通过审美经验、悲天悯人和自我否定来舍弃我们的个体性。在审视叔本华哲学体系的所有主要方面的同时,本书希望凸显他就人类存在所提出问题的挑战性。
克里斯托弗·贾纳韦
2001年8月
第一章 叔本华的生平与作品
阿图尔·叔本华1788年生于但泽,1860年卒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曾留下几张照片,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对他最直接的感觉。他看上去脱俗不羁、坚忍不拔,但是炯炯有神的目光背后却藏着机警锐利的头脑和几许顽皮——这与从其作品中浮现出来的那个人格角色不无契合之处。叔本华直到生命晚年才开始享受某种程度的名誉,然而其哲学思想却并非老年或中年阶段的产物。虽然他发表的大部分著作完成于四十五岁定居法兰克福之后,但早在1810至1818年间他就构建了后来令他享誉世界的整个哲学体系。诚如尼采后来所言,我们应当记住,正是一个二十多岁的人以充满创造力和反叛精神的能量创作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成熟阶段的叔本华专注于强化和补充他在这部杰作中所阐述的立场,但该著作却一直被知识界所忽视,直到他临近生命终点。
精神上的独立是叔本华最具个性的特征。他著述时无所畏惧,藐视权威,对他眼中德国学术圈徒有其表、因循守旧的传统深恶痛绝。但是在这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他在经济上的独立性。在步入成年的1809年,他继承了一笔遗产;若假以精明的管理,这笔钱足以让他衣食无忧地度过余生。叔本华出生时,其父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已是但泽富甲一方的大商贾。父亲四海为家,信奉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与共和主义。当但泽被普鲁士并吞后,他离开该市,迁移到自由城市汉堡。阿图尔与父亲有一共同点,即都热爱法英两国文化,对普鲁士民族主义怀有恐惧。为儿子起“阿图尔”这个名字是因为好几种欧洲语言中均有此名——虽然其用意主要是希望孩子将来从事设想中的泛欧贸易事业。后来,叔本华觉得他还继承了父亲情感丰富、容易沉迷的个性。父亲死于1805年,很可能是自杀,这对叔本华是一个沉重打击。
叔本华在学校接受了广博而丰富的教育,而且富庶家庭所提供的旅行经历和社交机会进一步提升了叔本华的素养。在九岁那年,即他妹妹出生的同一年,他就被送到法国念书,从而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法语。经过数年的学校教育,他在十五岁的时候随父母踏上了为期两年的欧洲之旅,所到国家包括荷兰、英格兰、法国、瑞士和奥地利。他游览了当时的许多著名景点,也不时被亲眼目睹的贫穷和和苦难深深触动。可是,在父母游历英国期间,他被委托给温布尔登的一家寄宿学校,该校狭隘的、惩戒性的、恪守宗教信条的观念(与此前他所接受的教育形成鲜明对照)给他留下了持久的消极印象。这段经历对叔本华的性格和教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是一个血气方刚、争强好胜的学生,不肯屈服于周围的种种愚民行径,他也因反抗而似乎陷于相当的孤立。父母给他写信,在信中父亲对他的笔迹吹毛求疵,母亲则滔滔不绝地谈他们过得如何快乐,恳求他采取更理智的态度,但两人都不大愿意从他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们很容易把这种情形看做他后来生活的缩影。随着生活的推移,有一点变得越来越明朗:他的生活不会建立在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之上。他开始把同伴比做一团火,“谨慎的人取暖时需保持一定的距离”(《叔本华手稿》第一卷,123),即便与他人共处也决心选择孤独,以免丧失自己的完整性。他后来撰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