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印度哲学祛魅 [17]

By Root 948 0
子(不为个体感知的,只有凭借推论才被人们认识)不同,弥曼差比较看重知觉的可靠性,认为原子绝不比我们肉眼所看到的物体——譬如光中微尘更小。因此他们坚信有关实相的一种常识性观点;他们强调这一特点,是把认知本身接受为获取一种知识的可靠而有效的方式,这种知识存在于一个独立并外在于上述认知的世界中。已知的存在和认知应该被理解成行为,这些行为产生出一种在其客体中可以被认知的属性。因此,认知行为仅借助于认知发生的意义就展示出了多元世界的实相。

《吠陀经》是真实的

这种认识论所要求的并非认知需要证明——这是其他教派的方法,最明显的是佛教徒的认知理论——而是在遭遇对手的挑战时需要对手进行证伪。这样,他们就在试图加以辩护的《吠陀经》的合法性和仪式戒律方面把弥曼差派置于一个强势境地。祭祀仪式执行者的地位同样也建立起来,因为据说认知行为能揭示作为经验世界认知者永恒自我的存在。也就是说,这种执行祭祀仪式的认知不仅揭示了执行本身的独立存在性,也揭示了认知者的存在性:“我知X”这种认知是一种手段,它表明X和自我都具有自发的存在性。

这后两个相关的要点——凭借认知来确立自我和世界——对弥曼差派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们相信《吠陀经》是体现在语言之中的永恒真理。他们坚信如下正统观念:《吠陀经》是没有创作者的。相反,它是自存的真理,认知之举不过是在揭示它的合法性,因为认知本质上是绝对可靠的。《吠陀经》是一部需要遵行的戒律,与这一性质相应,认知本身就是一项揭示性活动——凭借这些认知行为,作为认知者的自我与作为认知对象的外部世界就联系在一起。这种情形不但确立了《吠陀经》的合法性,还设法赋予《吠陀经》认知者以实相长久化之促成者的地位——这种观点对正统传统来说总是至关紧要的。

商羯罗的不二论

其他正统的思想家遵循跋达罗衍那的研究方法并诉诸他在《梵经》中对《奥义书》所作的概述,由此在需要获得有关宇宙的本质即梵的知识而非执行献祭仪式相关知识的语境下,理解了吠陀的戒律。有证据表明所谓的吠檀多思想家们拥有一道源远流长的谱系(《奥义书》就是吠檀多,或称《吠陀经》尾部)。但是,系统地强化了吠檀多思想并使之能与别人进行严肃辨论的,却是生活于8世纪的极具影响力的商羯罗。商羯罗最主要的作品是为跋达罗衍那的《梵经》所作的集注,该书详细阐述了作者所认为的对《奥义书》要旨的权威注解。他的主要非评注性作品是《示教千则》。商羯罗以《梵经》、《奥义书》和《薄伽梵歌》作为其创作的三个基本文本,其释经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将三者的教义融为一体——这就是所谓揭示真理的“三重根基”。

要掌握商羯罗关于吠檀多不二一元论的见解,即对主要见于奥义书中的本体论的“不二”理解,人们应该将《唱赞奥义书》的章节当成起点,其中提到:

太初之始,惟梵而已,存一无二……乃自思:允我为多,自繁自殖。

(《唱赞奥义书》6.2.1-3)


另外还后有:

凭块泥制万物,切要须知:任何饰修,惟言语之别。释之曰:实相惟土而已。

(《唱赞奥义书》6.1.4)


这些关键性的章节为商羯罗确立了两个基本点:不二一元的宇宙,其中的物质是梵;所有的变化都是表象——梵实际上不会变化。这种一元论是一种“果先存于因”(satkāryavāda)的形式,与我们在《数论》第七章中看到的不一样。此处的果不牵涉到任何物质因的实际改变,仅仅是多元性的外在表现。此种情形是“根据外在景象而定”,可称之为幻变(vivarta-vāda)。

然而,商羯罗还是不遗余力地要去确定一点,即纷纭表象确实具备世俗实相,即使它不是完全真实的。他引入了实相的两个层次:世俗实相和绝对实相——从而使自己被指责为“隐秘佛教徒”。商羯罗断然否认了这些指控,公开指责佛教教义的虚空与非本质性,并宣称梵的基本实相,即《唱赞奥义书》所称的存在,是宇宙的质料性物质。他声称,人最终的经验目标是获得梵之存在的知识,而不(仅仅)是由经验王国的认知所构建的非实体性知识。


商羯罗的不二论

商羯罗不二一元论的“不二”(advaita)给《奥义书》作出了不二或一元的本体论说明。万物皆梵,从而人之自我,即真我也就是梵,于是有一个著名的表达:梵我同一。对商羯罗来说,梵是不变的绝对本质,纷纭万象皆是外在的,并不真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宣称经验世界的纷纭万象绝对不真实或不存在的观点就是正确的。确切地说,它仅是“世俗”的实相。商羯罗最常用的类比是,我们视之为蛇的东西,可能只是一条盘绕的绳子。这种情形发生时,虚假的景象对我们来说就是“真实的”,并且有“真实的”效果作用于我们。但是盘绕的绳子依旧未变,当经过错误的知觉审视时,这便被感知为“更真实”了。另一个相关类比更明确地把自我视为不变的梵的一部分:

自我经历重生和变化的观念好比一个人在下述情况下的(错误)经历:当一个人乘舟沿着有树的河岸前行时,从相对于舟中人的方向而言,树好像也在移动,于是自我好像经历了再生。

(《示教千则》5.2—3)

商羯罗也强烈批评了数论派二元论思想的谬误,指出正理派和弥曼差派的多元实在论错将世俗多元论当成了绝对多元论,而且,所有这些错误的观点都与《奥义书》真实的(即商羯罗的)诠释相冲突。无论人们可能提出什么论点——合乎逻辑或是不合乎逻辑的——来证明自己的立场,在面对奥义书的诠释时这些论点全都错了。


支持商羯罗的不二论

自我,实际上,就是整个世界。

(《唱赞奥义书》7.25.2)


梵,实际上,在最大程度上就是整个世界。

(《蒙查羯奥义书》2.2.11)


人切莫仅凭逻辑合理就去挑战须由《吠陀经》来确知的事物。

(《梵经注》2.1.11)

对商羯罗来说,世俗实相的体验源于对绝对实相本质的无明。它不是不变的梵,而是无明,无明又是经验世界的起源和肇因。因此战胜无明、获得关于基本自我(真我)和宇宙本质(梵)的知识,就能从由于无明所导致的重生轮回中解脱出来。对于“万物皆梵,无明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商羯罗回答道:从知识立场来看,如果“取消”了基于无明所作的思考,那么对知识之源的追问就不证自明了;从无明的立场来看,此问题无从回答,因为无明的起始这一概念只有从无明本身内部回答才有意义。

世俗世界对商羯罗至关紧要,这有两个关键的原因。其一,在此层面,吠陀才能揭示永恒真理。其二,在此层面,众生才能求得解脱的洞见。在与商羯罗的绳与蛇和岸与河的喻证(见120页的方框)极为相似而实际上更具说明性的思路中,现代不二一元论者是这样解释的:你梦到正被一只食人虎追赶,感到十分害怕,以逃跑来求生。除经历非常真实的恐惧之外,你的身体也会经受各种各样的生理变化,包括心跳加速、汗流不止。后来在你的梦中,一个没有被追赶的同伴向虎射击并将其杀死。梦中的枪声可能会使你惊醒,此刻你意识到梦中情境的现实性与你醒后情境的现实性是不一样的。但是你梦中被追赶与解脱出来的经历是从“较少(不太)真实的”现实性中推导出的。

商羯罗的不二一元论也许是印度“哲学”中最知名的哲学。早在1893年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大会上,一元论哲学的实践者辩喜首先将它作为“印度教”输入到西方,由此在西方被提出;随后这种哲学又在西方许多国家的各种研究中心,比如罗摩克里希那传道会被确立。因为它在全世界范围都受到广泛关注,不仅使得外部人士不知道它仅是印度众多思想流派之一而已,而且即使在印度次大陆的内部也不时有人将之提升为“印度正统宗教——哲学传统”。

罗摩奴阇:有神论者和哲学家

事实上,在众多“印度教”的日常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信条当属公元11世纪一元论者罗摩奴阇的教义思想。罗摩奴阇是虔诚教派毗湿奴派的一个狂热成员,该派虔诚信仰的目标是人身佛,这在圣典《薄伽梵往世书》的教派经文中有所描述。但是罗摩奴阇还想确立其教派的正统地位,使其宗派具有高于其他派别的优势地位,并使他自己的教派信仰与行动“具有可信性”。他想通过商羯罗用过的正统文本的“三位根基”(跋达罗衍那的《梵经》、《奥义书》和《薄伽梵歌》)所提供的本体论与哲学教义,来确证《薄伽梵往世书》的神学从而做到这一点。

图7摘自公元1636年商羯罗的《示教千则》


摩耶—“幻觉”—与商羯罗的“实相两层次”

“摩耶”(māyā)这个词有时用在不二一元论哲学语境中,意指世俗实相是“不真实的”或是“幻相的”。虽然其他的不二一元论者确实使用该词,商羯罗却不用这个词。相反,他假定实相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绝对的,一个是世俗的。世俗实相是无明的产物,即avidya。这意味着无明在我们居住的世界这个层面上是真实的,但是当无明为知识所取代时,实相就与世俗世界不一样了。

在《奥义书》术语里——应当记住,商羯罗首先是一个释经家——世俗实相是个“具德梵”(saguna Brahman),绝对实相是个“离德梵”(nirguna Brhaman)。这种表达在《白净识者奥义书》中能够看到。依据此书,在具德梵方面,和世俗世界一样,存在着一个人身佛。我们常常忽视商羯罗是个有神一元论者。他是人身佛的皈依者,但同时也坚持认为万象最后都归于一。关于存在人身佛的假定对一元论者来说已经与关于我们周围的多元性的假定同样不再是问题了:最终它都是梵,人身佛和世人万象皆是一样。

这样罗摩奴阇就处在既是释经者又是特定宗教主张拥护者的地位上,因此他的教义需要调和其研究方法的两个方面使其一致。罗摩奴阇的系统思想被视为作为整体的吠檀诸见的分支,因为其思想认为《奥义书》具有中心地位;这种思想体系被称为毗湿奴派之限定不二一元论——该吠檀多论强调不二论点和殊胜(受限)之质。与商羯罗的绝对一元论不同,罗摩奴阇之梵的“一”存在于作为上帝的梵(一元论在毗湿奴派之限定不二一元论文学中强烈地反映为有神论)与作为皈依者的个体自我的关系中。罗摩奴阇利用先辈所使用的玫瑰与红色类比这个例子,来说明梵之本质存于此道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