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卢梭 [23]
在第五次漫步中,他以更强烈的信念提出了类似的感想。他说:“这个地球上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感情被附着到我们外部的事物上,不可避免地跟随着这些事物改变或消失,我们世俗的快乐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产物(《作品全集》第一卷,第1046页;《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第88页)。然而,在同一次漫步中,他回忆起1765年9月从莫蒂耶出发的航班,当时他在比安湖中间的圣皮埃尔岛上找到了避难所。那里让他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庇护天堂的画面,那么美丽,他可以描写草地上的每片草叶和覆盖岩石的每一块青苔。他在那里度过下午的时间,探索各种柳属植物、春蓼属植物以及各种各样的灌木丛,或者伸展着躺在船上,随意漂流到水流带他去的任何地方,“沉浸在一千个朦胧却又令人愉悦的遐想中”——一个有着如此美妙幸福的胜地,他愿意一辈子住在那里,“一刻也不想去别的地方”(《作品全集》第一卷,第1042—1044页;《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第83—85页)。正如他的第七次漫步将朱莉的极乐世界转移到他认为曾经是他自己的过去一样,他的第五次漫步也因此将虚构的一日游带到了日内瓦湖畔。圣普乐也以同样惊人相似的细节将其描述为“他一生中经历过的最生动的情感的一天”(《作品全集》第二卷,第521页;《新爱洛伊丝》,第428页)——在一个天堂岛屿,大自然将其与当代文明制造的混乱完全隔离。通过遐想来逃避生活中的世俗危机,卢梭能够化解回忆与创作之间的一切差异。想象力承载着他,并带他进入一个纯粹的极乐的天国,正如他在给马勒塞尔伯的第三封信中所描述的那样,他可以居住在另一种完全宁静,尤为适合他的世界。
图27 卢梭作品布贝尔版本中的《爱弥儿》插图,由穆罗·勒热纳绘制的《自然向我们展示万物的宏伟》
在卢梭的主要著作及其所涉及的各个学科中,他试图通过消除阻碍其实现的所有体系来使这些理想得以实质化。通过触动人心的否定过程,他能点亮以下领域:不平淡的语言、未经修饰的音乐、去除社会的人性、没有老师的教育、没有剧院的城市、没有统治者的国家、没有教堂的神圣存在。通过这样的回归,卢梭不仅在人类自由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对人类的自我实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也更戏剧性地从他自己的启蒙时代中解脱出来,似乎不像他那个时代的其他主要思想家那样,受到那个时代话语的预设和惯例的限制。在一些记载中,在卢梭死后的二百多年后,他那毫不妥协的批判的声音仍然铿锵有力。现代及后现代的哲学家和作家,都从他的作品中获益良多,他们有时对此不愿承认,而更多时候,他们仍然支持卢梭在早期形成时就已经自我否定的那些观点。例如,在卢梭对纯粹真诚的语言的追求中,他通过真正沟通行动者的典范的言语行为,充分参与对公共选择的表达,从而可以产生对尤尔根·哈贝马斯的政治哲学的预见。在卢梭对现代商业社会中令人窒息、残缺不全、没有人性的专制的看法中,他将其描绘成一个关着普洛克路斯忒斯式怪物的圆形监狱,这个怪物是由伪装成边沁的还未出生的弗兰肯斯坦博士组装起来的;他还指出了福柯的一些观点。然而,与大多数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及其批评家不同,卢梭即使在个人和政治世界不断动荡的情况下,仍然想要寻求庇护和获得安宁。18世纪以来,无论是内省还是优雅,最令人敬畏的针对文明装饰品的批判家,以及将绝望和不满的纹理描绘得最为生动的插画家,在其一生中都相信,就像安妮·弗兰克在现代历史最黑暗的时刻一样相信,人性仍然本善。
注释
[1]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页。
[2]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三分册《法国的反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3]即《论科学与艺术》。——编者
[4]即《论不平等》。全名《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编者
[5]原文如此。似应为塞内加。——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