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全球经济史 [7]

By Root 1395 0
准配件。卡尔·本茨于1885年制造了第一台实用车辆,戈特弗里德·戴姆勒和威廉·迈巴赫紧随其后。他们都是德国人。威廉·兰彻斯特于1895年制造了第一台英国车辆,他还发明了盘式制动器和电启动装置。第一家专业制造车辆的公司是1889年在法国成立的潘哈德和勒瓦索尔公司。这家公司还发明了四缸发动机。1902年,雷诺引入了刹车鼓。1903年,荷兰的雅各布斯·斯派克制造了第一辆四轮驱动赛车。汽车的出现需要一系列发明,包括发动机、启动系统、刹车、传动装置、悬挂装置、电气设备等。现代汽车是全部工业强国的技术人员共同的发明成果。到1900年时,所有的工业国家都有汽车制造企业。创新是一种集体行为。

新产业的另一项特征是,许多产业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关。在这些领域具备强大科研实力的国家在经济上得到了回报。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德国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德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获得过多项诺贝尔奖。工业领域的重要技术人员都经过大学学习。大学里的研究人员做出了重要发现,能够改进工业生产过程,发明新的产品。弗里茨·哈贝尔发现了将空气中的氮转换成氨的办法,这是他在卡尔斯鲁厄大学期间的研究成果,他因此荣获诺贝尔奖。这是一个著名的例子,类似情况还有很多。

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两德分治的局面破坏了德国的科学研究。大学研究的领先地位让给了美国,后者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部门。美国的大学研究得到了政府大笔资金的扶持。冷战期间,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军事领域,但许多项目对于经济发展也有好处。政府资助的其他方向包括医学、太空探索、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这些资金巩固了美国的世界领先地位。

技术进步的宏观经济特征

大多数研发都是在如今的富裕国家中完成的。这些国家努力开发在它们看来能够赢利的技术。因此,它们发明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必然适合自身环境和需求。尤其重要的是,富裕国家的高工资水平促使它们开发各种可以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来节约人力成本的新产品。结果就出现了一种螺旋形的进步轨迹:高工资导致了更多的资本密集型生产,而这一情况又进一步提升了工资水平。这一螺旋形发展轨迹解释了为何富裕国家的收入一路攀升。

西欧和美国包办了世界上所有的技术研发,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种世界“生产函数”,它规定了可供所有国家选择的技术。所谓“生产函数”就是以数学形式来估算一个国家在现有的劳动力和资本条件下所能取得的国内生产总值。图8显示了世界生产函数,具体做法是选取57个国家作为样本,选择1965年和1990年两个年份,将劳动者人均完成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者人均分摊的资本这两项数据分别标注出来。这些小点勾勒出函数的大致情况。它的特点是每个劳动者平均分摊的资本越多,他的产出也越多。而且,当人均资本处于较高水平时,产出的增长幅度明显减缓,这是由于收益递减率在起作用——随着资本的增长,额外得到的产出越来越少。最后,图8中使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1965年和1990年的数据。一个国家如果劳动者人均分摊的资本为1万美元,那么1990年它的产出并不会高于1965年的水平。换句话说,这个国家没有取得科技进步。世界科技的变化趋势在于将劳动者人均分摊的资本提高到新的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人均产出的目的。这些变化的受益者是富裕国家,它们在1965年就能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到了1990年,能够发明新技术的依然是这些国家。科技进步并不会自然散播到贫困国家。

对于其中一些国家来说,我们可以将劳动者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这两项数据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能将时间产生的影响和空间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比如,图9中标注为“美国”的曲线将美国自1820年至1990年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的数据连在一起。美国的这条发展轨迹与1965年至1990年间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的发展轨迹呈现出相同的模式。其他富裕国家也是如此:经济增长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变化看起来就像是当今世界由于空间因素而产生的差异。图10显示了意大利的发展轨迹。图11显示了德国的发展轨迹。这些历史轨迹呈现出若干特点:美国作为世界科技的领先者,在同等资本和劳动力的情况下,通常比其他国家生产出了更多产品;德国或许是得益于投资银行的重要援助,积累了更多的人均资本——但这两个国家的根本发展趋势是一样的。经济增长随时间推移所产生的变化与空间差异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当今世界的可用技术都源自富裕国家。

图8 世界生产函数

贫困国家之所以贫困,就是因为它们使用的是富裕国家过去开发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做得最好的工业是制衣业。关键技术是缝纫机。脚踏式缝纫机的商业化生产始于19世纪50年代,电动缝纫机于1889年投入使用。如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成就依然建立在19世纪科技的基础上。

图9 美国的发展轨迹

图8中的统计数据同样说明了这一点。为什么秘鲁相对贫困?1990年,秘鲁劳动者人均分摊的资本为8,796美元,人均产出为6,847美元。这些数据与德国1913年时的数据相差无几,当时德国人均分摊的资本为8,769美元,人均产出为6,425美元。哪个国家现在人均分摊的资本越少,落后的年限也就越久。比如,津巴布韦1990年劳动者人均分摊的资本为3,823美元,劳动者的人均产出为2,537美元。这两项数据如果放在1820年不算太糟糕。马拉维的人均分摊资本为428美元,劳动者人均完成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217美元,大致相当于印度在19世纪早期的水平,远低于当时英国、美国和西欧各国的水平。甚至到了1990年,印度劳动者人均分摊的资本仅仅增加到1,946美元,人均产出达到3,235美元,算是赶上了英国在1820年的水平。

图10 意大利的发展轨迹

图11 德国的发展轨迹

这里有个很明显的问题:为什么秘鲁、津巴布韦、马拉维和印度不采用西方国家的技术,让自己也变得富裕起来?答案是,采用西方技术并不能带来收益。西方国家在21世纪所采用的技术代价高昂,劳动者分摊的人均资本数额巨大。只有当工资水平相对于资本成本较高时,采用这样的技术才有利可图。在所有的示意图中,这表现为劳动者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之间的关系曲线逐渐变得平缓。与人均资本处于较低水平时相比,当人均资本达到较高水平时,要想把人均产量再提高1,000美元,需要投入的人均资本就更多。只有当劳动力价格十分昂贵的时候,才值得额外投入这么多资本。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高工资水平促使人们发明各种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而这些技术的使用又推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继续上涨。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进步。如今的贫困国家错过了发展机遇。它们工资水平低,资本成本高,只好依靠陈旧的技术和低收入勉力维持。

工业发展史为这些原理提供了范例。在上一章里,我们分析了机械动力织布机的发明,同时也谈到,此类机械在经过完善之后,最终在美国(国内工资水平很高)和英国投入使用。在工资水平较低的国家,机械动力织布机没法做到利润最大化,因此当地人依旧使用手工织布机。到了19世纪,在工资水平最高的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领头羊之后,这些国家的处境更加困难。美国发明的技术体现了国内的经济环境。19世纪90年代,一个名叫詹姆斯·亨利·诺思罗普的英国移民做出了一系列发明,制造出一台全自动纺织机。这种机器大幅提高了生产率,但是需要大量投资。在美国,因为工资水平很高,使用这种纺织机有利可图,但在英国就不一样了,它的成本太昂贵,虽然按照世界标准来看,英国也是一个高工资的国家。对于贫困国家来说,诺思罗普纺织机更加不适合。在技术变革中,经济强国的发明家试图减少需要支付高工资的劳动力,而他们发明的机械设备进一步加强了富裕国家的竞争优势,同时贫困国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第五章 庞大的帝国

欧洲的东方分布着几个帝国。奥特曼帝国的土耳其人于1453年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他们的统治范围从巴尔干半岛一直延伸到中东和北非。俄国沙皇统治着从波兰到海参崴的广袤领土。波斯帝国历经多个王朝,延续了数千年时间。在17世纪和18世纪,莫卧儿帝国的君王统治着印度的大部分领土。自公元3世纪起,日本天皇就已在位。南亚的某些国家,如柬埔寨和泰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成熟的国家形式。这些帝国中,最强大的当属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

早在一千多年前,欧洲人就已经对亚洲的富庶有所耳闻,这也是他们试图通过海路前往亚洲的原因之一。马可·波罗于13世纪到过中国,他的游记风靡一时,哥伦布也购买了一本,并详加注释。法国神父兼汉学家杜赫德根据耶稣会传教士的描述,撰写了《中华帝国全志》(1736年),描绘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景象。这本书广为流传,并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赞同富裕东方的说法。提出质疑的主要是几位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罗伯特·马尔萨斯和卡尔·马克思。他们一致认为,相比东方帝国,欧洲更加富裕,并且经济前景更加美好。他们都认为中国处于落后状况,并且用各自偏爱的理论加以分析。在斯密看来,问题在于中国政府禁止对外贸易,并且私有财产在中国得不到保障。在马尔萨斯看来,普遍成婚导致了高生育率和低收入。在马克思看来,问题在于中国的社会结构还达不到资本主义阶段,无法维持个人的积极性。

过去有许多人接受了这些观点,但近年来,经济史研究中的加利福尼亚学派对此提出了挑战——之所以用这个名号,是因为这一学派的主要倡导者均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根据他们的看法,中国的司法体系堪比欧洲,私有财产得到了保障;中国家庭把生育率控制在低水平,因而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并没有超过欧洲;此外,中国的商品市场以及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不逊于欧洲。欧亚大陆两端的生产率和生活水平大致相当。因此,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欧洲,原因并不是制度或文化差异,而是因为欧洲大陆拥有现成的煤炭资源,并且在全球化进程中攫取了大量财富。

加利福尼亚学派对于中国和其他帝国的发展滞后给出了新的解释,他们的说法引起了广泛讨论。受到质疑最多的是,他们认为中国的发达地区(如长三角地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