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全球经济史 [6]
第四章 富国之路
从1815年到1870年,工业革命从英国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西欧各国不仅奋起追赶领先的英国,还和英国一起组成了创新集团,共同推进世界科技发展。美国也在19世纪实现了工业化,很快加入领头的创新集团。可以说,美国已经成为世界技术的领导者,只不过它和其他几个国家“并驾齐驱”——和美国水平相当的国家包括西欧各国和英国。
西欧的成功出乎意料吗?这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工业革命。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现实中在英国出现的工业革命完全有可能发生在法国或德国,因此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工业革命出现在欧洲,而不是亚洲?在这些历史学家看来,欧洲大陆很快就实现工业化,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另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英国和欧洲大陆在制度或经济激励方面存在根本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西欧各国的工业化做出解释。
制度论者认为,与时代脱节的旧制度阻碍了18世纪欧洲大陆的发展。法国大革命扫除了这些旧制度,法兰西共和国和拿破仑的军队又把新制度传播到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在法国人征服的每一处地方,他们都参照本国模式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包括:废除奴隶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立新的司法制度(《拿破仑法典》),没收修道院财产,通过废除内部关税和征收统一的外部关税来创建全国性市场,建立更为合理的税收体系,普及世俗性的初等教育,发展现代中学、专科学校和大学,以及促进科技协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俄国等国被拿破仑击败,但没有成为法兰西帝国的一部分,不过它们也对各自的制度进行了现代化改革。拿破仑发动的战争使得这些改革没有产生直接影响,但在滑铁卢战役之后,欧洲已经为工业腾飞做好了准备。
另一种解释强调经济激励对于采取新技术所起到的作用。首先,英国最早开始创新,这意味着英国制造商在竞争中强于欧洲大陆的同行;其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新技术不适合大陆国家,因为那些国家的工资水平较低,并且能源价格普遍高于英国。欧洲大陆要想实现工业化,必须等待合适的新技术出现,并且要保护本国工业,以应对来自英国的竞争。
英国并没有制定政策来“实现工业化”,但此后的大多数国家都采取策略,效仿英国的成功模式。19世纪出现了一整套发展政策,许多国家先后采纳。这些政策最初在美国奏效(参见第六章),随后,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又在欧洲大力倡导这些政策。李斯特是德国人,1825年至1832年期间在美国生活,之后返回德国并撰写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一书。他提出的标准发展策略基于拿破仑的制度改革,包括四个目标:(1)废除内部关税并改善交通条件,建立大规模的全国性市场;(2)征收外部关税,保护“尚处于婴儿期的工业”,抵抗来自英国的竞争;(3)成立银行,稳定货币并提供商业资金;(4)建立大众教育体系,加快新技术的采用和发明。这一整套发展策略帮助欧洲大陆最终赶上了英国。
德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中世纪,德国处于分裂状态,有几百个独立的政治主体。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时,这一数字减少到38个。普鲁士是最大的德意志邦国,它在18世纪着手普及初等教育。其他邦国相继跟进。到19世纪中期,初等教育已基本在德国范围内普及。
普鲁士还在建立全国性市场的过程中起到了带头作用。1818年,普鲁士建立关税同盟,实现了领土范围内的统一管理。其他德意志邦国先后加入。关税同盟在废除内部关税的同时,征收统一的外部关税,从而将英国制造商排除在外。经济同盟为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奠定了基础。
铁路的修建巩固了市场一体化进程。第一条德国铁路联结纽伦堡和菲尔特,全长6公里,于1835年建成,仅比联结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铁路晚了5年。19世纪50年代,铁路主干线铺设完成,随后的几十年里,各条支线不断增加。到1913年,已经通车的铁路里程达到6.3万公里。
英国工业革命并没有涉及投资银行,但在欧洲大陆的工业化进程中,投资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荷兰促进国民工业通用银行率先发挥了作用,该行于1822年成立,致力于促进低地国家的工业发展。随后,德国的私人银行起到了同样的作用。1852年,动产信誉银行在法国成立,为铁路和工业提供资金,这是巨大的进步。
次年,从动产信誉银行中衍生出达姆施塔特银行,在它的带动下,股份投资银行在德国普及开来。到1872年,日后的德国银行业巨头(德国商业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德意志银行等)都已成立。这些银行开设了众多支行,把储户的资金汇聚在一起。它们与工业客户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以经常项目透支的方式,为后者提供低利率的长期资金。这些贷款时常需要用工业资产进行抵押,同时由银行派遣代表在这些工业企业中担任董事。从188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银行为德国工业的迅猛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
从1815年到1870年,工业革命所涉及的主要行业全部出现在欧洲大陆,而且都有利可图。工业革命之前,珍妮纺纱机和早期的阿克莱特工厂在法国无利可图,但到了19世纪30年代中期,技术进步已经将粗纱的生产成本减少了42%。在成本下降之后,新式工厂变得有利可图。到1840年,法国每年纺织的棉花达到5.4万吨,英国的加工量为19.2万吨。德国和比利时的生产也开始起步,加工量分别达到1.1万吨和0.7万吨。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美国的原棉加工量已经达到4.7万吨。
到1870年,欧洲大陆已建立起现代钢铁业。在18世纪之前,熔化并提纯铁矿石所用的燃料是煤炭。工业革命最著名的创新措施之一就是用焦炭(煤炭经过提纯后的一种形式)来取代木炭。1709年,亚伯拉罕·达比在科尔布鲁克代尔钢铁公司率先应用这项技术。不过,直到1750年之后,在生产轧钢产品(钢筋、铁板、铁轨)时,采用焦炭生铁才划算。在此之前,它的用途只限于达比持有专利权的特定铸造过程。1750年至1790年,焦炭生铁取代木炭生铁,成为生产轧钢产品的主要原料。不过,当时焦炭生铁的成本依旧过高,不足以在欧洲大陆完全取代木炭生铁,因为像法国这样的国家拥有广袤的森林,可以提供廉价的木炭,煤炭反倒是稀缺资源。直到五十年后,高炉设计经过不断改进,焦炭炉的生产率终于提高到一定程度,最终在欧洲大陆将木炭完全淘汰。最后的转变在19世纪60年代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当时法国企业和德国企业都建造了最先进的高炉。换句话说,它们大步跃进到炼钢技术的最前沿,因为在欧洲大陆只有这种新技术才具备竞争力。
同样,到了19世纪中期,欧洲大陆在新兴产业方面并没有落后于英国。西欧建造了铁路,并且欧洲的机车和英国的一样先进。钢铁生产同样如此。1850年之前,钢材只是炼铁业一种昂贵的副产品,炼铁的主要产品是铁板和铁轨,方法是采用搅炼炉把生铁提炼成锻铁。炼钢的技术难题在于熔炼纯生铁,因此要精确控制其他元素(包括碳)的添加。这需要超过1,500℃的高温。最早的解决办法是采用转炉,这一装置由亨利·贝塞麦和威廉·凯利于1850年左右独立发明。另一种方案由卡尔·威廉·西门子率先提出,他在19世纪50年代建造了一台蓄热炉,它可以烧到很高的温度。1865年,皮埃尔—埃米尔·马丁采用西门子蓄热炉来熔化生铁以制造钢材。事实证明,这种被称为平炉的装置在生产钢板、铁皮和各种结构件时,性能优于贝塞麦转炉。此后,它成为钢铁生产的首选技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碱性氧气吹炼法所取代。重要的是,大规模炼钢技术的四个发明者包括一个英国人、一个美国人、一个住在英格兰的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各国之间没有技术差距。
到1870年,西欧已经克服了主要技术缺陷,但欧洲大陆的生产水平远不如英国。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这一局面,西欧和美国都在制造业方面超过了英国。1880年,英国制造的产品占到世界总量的23%,而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一共才占到18%。到了1913年,这三个大陆国家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英国,它们的份额上升到23%,而英国下跌到14%。与此同时,北美的份额从15%上升到33%。英国最出色的行业是棉纺织业,1905年至1913年共加工86.9万吨原棉,而美国则同期达到了111万吨,德国43.5万吨,法国23.1万吨。英国在重工业方面的表现要逊色许多。1850年至1854年,英国熔炼的生铁产量为300万吨,而德国同期为24.5万吨,美国为50万吨。1910年至1913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为1,000万吨,而德国的产量达到1,500万吨,美国更是达到2,400万吨。
产量的变化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在19世纪中期,英国号称“世界工厂”,世界上的出口产品绝大部分由英国生产。美国和德国通过扩大出口来增加产量,已经有许多研究分析过它们在外贸方面的进步。英国延续一贯的政策,继续将产品销往帝国领地,帝国的价值由此显现,因此在主要工业国家中掀起了一股抢占殖民地的热潮。德国的钢铁产量超过英国,这对于军火制造而言意义重大。英德之间的贸易争斗让国际局势变得日益紧张,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870年至1913年,欧洲大陆和北美不仅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了英国,在技术实力方面也具备了竞争力。事实上,美国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科技的领头羊。不过,在多数行业,重大发现依然出现在所有的工业强国。以全球性视角来看,引人关注的是富裕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作为一个整体,推动科技向前发展;后者看起来则没有任何创新性贡献。
19世纪晚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一些全新的产业得到发展,这些产业包括汽车、石油、电力和化学。所有富裕国家都参与到这些行业的创立过程中。第一台使用汽油发动机的车辆由奥地利人西格弗里德·马尔库斯于1870年制造。他还发明了电磁打火系统和旋转式化油器,这些设备现在已成为汽车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