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全球经济史 [21]

By Root 1400 0
发展必须适应本国的生产要素比例。和日本一样,中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土地稀缺,因此在过去,技术进步一直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标,这一状况直到近年才有所改变。相比较而言,只有少量投资被用于节约劳动力。在这方面,绿色革命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与在印度的不同,印度的机械化与高产量作物的种植同步进行。在印度,大规模经营的农场主可以得到廉价贷款,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在这一过程中,付出代价的是小规模经营的农民,他们往往会失去自己的土地。农业机械减少了耕作所需的人手。中国避免了此类冲突。中国的土地集体所有制确保了权利平等,保护了小规模的农业经营,在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稀缺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更为理性的做法,同时也更加公平。

改革也涉及工业领域。最初的改革举措同样出现在农村。制造业作为副业,一直是中国农村地区的特色,由集体农场来完成。1978年之后,地方官员开始积极扶持乡镇企业。之前,消费品生产一直落后,乡镇企业填补了这一空缺,在自由市场中销售它们的产品。消费品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比率较低(这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的重工业截然不同),因此乡镇企业采取了适合中国的技术,这就是它们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原因。1978年至1996年,乡镇企业雇用的劳动力从2,800万增长到1亿3,500万,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提高到26%。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营经济的各个部门开始推行市场化,政府不再采取计划调控,并允许企业不按照计划规定,在自由市场上自行销售产品。从那时起,大陆地区的经济就“摆脱了计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驱动力日益显著。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同时废除物资均衡调控的做法,这是中央调控制度最重要的内容。随后的改革建立了金融体系来取代国家对资金的调拨,并且将国有企业由政府主导转变为股份制公司。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大规模裁员和削减不良产能。这是苏联从未取得的成就,很可能也是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苏联一直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从事缺乏效率的工作,没有被调配到生产率较高的新岗位。随着市场在投资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投资率一直较高。政府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更多地采取非正式调控的方式),引导资金进入能源和重工业。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钢铁产业依旧保持了高速发展。中国现在的钢铁年产量达到5亿吨。美国、苏联和日本的年产量从未超过1.5亿吨,因此中国已经打破了所有的世界纪录。当然,中国的人口要比另外三个国家的人口多得多,但现在人均产量为377千克(1950年只有2千克,就连2001年也只有102千克),已经达到了富裕国家的消费水平。1978年至2006年,人均收入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

通常人们都将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归于改革,但就像农业领域的情况一样,这一解释并不完整。答案或许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影响,或许是中国社会的其他特点,又或许是将中国与其他贫困国家区分开来的政策。

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影响当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影响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民众、庞大的工业部门、低死亡率和低生育率,以及具有重要研发能力的科研机构(虽然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严重破坏)。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基础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已经有2/3的人具备读写能力,职业技能同样得到普及。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在20世纪30年代还不到30岁,到50年代增加到41岁,70年代增加到60岁,2000年已经提高到70岁。20世纪50年代,每个女性平均生育的孩子的数量(总生育率)超过6个,到70年代晚期,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2.7个——当时甚至还没有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措施直到1980年才正式启动。和苏联的情况一样,低生育率很可能是女性接受教育的结果,教育使女性有机会从事有偿劳动,获取收入。

不管历史学家如何估量计划经济产生的影响、改革后的各项制度、合理的政策措施、文化激励等因素的重要性,中国正在完成一个历史循环。如果在接下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依旧保持自1978年以来的发展速度,它将赶上西方。中国将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瓦斯科·达伽马完成航海探险之前,中国就是世界第一。世界将重新回到起点。

后记

中国正在追赶西方,但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其他国家未来又将如何?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以每年大约2%的速度增长,因此其他国家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才能缩小差距。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贫困国家要想在六十年之内赶上富裕国家,就必须保持人均收入每年4.3%的增长率。要想做到这一点,国内生产总值就必须连续六十年保持至少6%的增长速度。更加贫困的国家,比如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许多非洲国家,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或者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赶上富裕国家。

很少有国家或地区能够在这么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快速增长。从1955年到2005年,只有十个地方能做到这一点。阿曼、博茨瓦纳和赤道几内亚是特例,因为在这一时期它们发现了大量的石油或钻石储备。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享有特殊便利:当投资增长时,不会有农业人口拥入城市的烦恼。因此,工资水平可以随劳动力需求同步增长,同时繁荣也可以扩散。令人感兴趣的发展案例是那些有着庞大农业部门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泰国和中国。此外,苏联也可以加入这一行列,如果去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十年时间,从1928年到1970年,苏联的人均收入以每年4.5%的速度递增。

这些国家要想赶上西方,就必须在教育、资本和生产率这三个方面缩小差距。普及学校教育可以缩小教育方面的差距,由政府主导的各种工业化模式可以缩小资本和生产率方面的差距。这些国家采用了大规模、资本密集型技术,尽管这些技术在当时并不能带来额外收益。之前拉丁美洲将现代技术引入小规模经济体时,陷入了效率低下的困境,但上述国家避免了这种不利局面,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经济规模足够大,可以在充分生产时消化全部产品,也可能是因为它们有机会进入美国市场,代价是美国的产量下降。

这些国家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哪一条最有效?对此人们争论不休,未有定论。同样,人们也无法确定,这些成功经验能否被移植到其他国家。因此,关于发展经济的最佳政策,人们尚未达成共识。

注释

[1]此为2000年的数据。

[2]此处及以下涉及中国的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的数据。

[3]一般认为文化大革命始于1966年,终于1976年。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