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儿童心理学 [2]
但是研究并未表示,在出生后与母亲分离(例如为了医疗程序)会阻碍母亲与婴儿建立亲密关系。婴儿与母亲或其他照料者之间的心理关系或“绑定”会随时间加强。持续的接触、回应和温暖是重要的。早期依恋体验的持续性,在儿童形成“内在工作模式”(心理预期)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他们觉得自己作为人值得被他人爱和支持。如果这些互动是持续的、温暖的,那么婴儿会表现出“安全的依恋”。如果婴儿持续地体验到无法适时满足需求的照料,或缺乏温暖的照料,那么依恋会是“不安全的”。类似地,如果婴儿持续地体验到反复无常或忽视型的照料(有时候能够及时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有时候又会忽视婴儿的需求),那么这样的依恋也是不安全的。即使婴儿对于照料者的依恋是不安全的,相较于其他人,他们仍旧会选择他们的照料者。“不安全的依恋”实际上指的是,婴儿不能够指望照料者对他们的哭和笑做出合适的回应——甚至有时根本就没有回应。
如果依恋是不安全的,儿童会发展出不同的“内在工作模式”。文献中主要记录了两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回避”型的婴儿看上去像是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他们会发展出自我保护机制,例如当照料者在身边时不再去寻求接触,似乎是要防止自己再次失望。“依赖”型的婴儿会变得非常黏人而且会抗拒分离,就好像要试图强迫成人做出恰当的照料行为。研究显示,这两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都会抑制长期的正面发展结果,其中包括社会情绪结果(自信和自我控制)和认知结果(智力和学业成就)。
在极端情况下,依恋是“紊乱的”,这通常包含对婴儿来说是很吓人的父母的反应。过于反复无常的照料会使婴儿无法规划自己的行为以使需求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出的内在工作模式通常会使儿童在某一方面有缺陷,感到自己不值得被他人爱和支持。这样的儿童会有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包括抑郁症、对立违抗障碍或品行障碍。健康的依恋关系并不一定是和亲生父母的关系。关系取决于学习。学习到社交需求可以通过适时回应和温暖得到满足,这对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是很关键的。祖父母、养父母和哥哥姐姐都可以让儿童形成安全的依恋。
关于行为的预期
除了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婴儿对于人们之间的行为也有着有趣的预期。研究显示,大一点的婴儿(12个月左右)会期待人们帮助他人并且平等相处。例如,在一个实验中,实验员向婴儿播放了视频,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是几何图形的动画。这些图形按照特定的方式移动。屏幕中有一条不断上升的线,可以被看作是一段“需要攀爬”的“山坡”。一个图形(圆圈)开始沿着山坡向上移动。它一开始爬得很平稳,但是当坡度变陡后,这个圆圈滚了下去停在了一个平台上。这时,视频中另一个图形(在屏幕顶端)开始移动。例如,一个三角形会落到圆圈后面,然后它们一同移动到山坡顶上(“帮助”情景)。或者,一个正方形会落到圆圈前面,然后它们会一起移动到山脚下(“阻碍”情景)。然后,实验员给婴儿立体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玩具供他们选择,所有的婴儿都更愿意和三角形玩。
一组了不起的实验使用了没有眼睛的移动图形,这些图形的运动被观看的婴儿理解为社会行为。上述只是其中的一个实验。确实,在动画中增加眼睛,或使用真正的演员,无疑会加强实验的效果。在婴儿看来,物体之间某些以运动为基础的互动意味着社会行为。一组实验也同样揭示了婴儿对社会道德的期待,这组实验将真实的物体放在了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婴儿坐在父母的大腿上,看着舞台上的场景,而实验员则躲在舞台后面操纵着物体的“行为”和“经历”。例如,一个关于社会道德期待的实验使用了两只一模一样的玩具长颈鹿。每只长颈鹿面前都有一张地垫。在婴儿观看的同时,实验员让长颈鹿看到了两个玩具(兴奋地说“我有玩具哦!”)。长颈鹿变得很兴奋(通过隐秘的方式),它们开始跳舞并且喊着“耶,耶”。然后,实验员将两个玩具都放在一只长颈鹿面前的地垫上,或将两个玩具分给两只长颈鹿。长颈鹿低下头看着它们眼前的地垫,不做任何反应。实验员记录下婴儿观看每个场景的时间长短。婴儿观看不公平场景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另外一个。
这些实验都有多个参照组来排除掉其他关于婴儿的选择或观看时间的解释。实验结果显示,有些社会道德准则也许是天生就有的,并且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是相通的。早期出现的准则似乎包含了对公平的关注、对帮助而非阻碍的喜好,以及对伤害他人的厌恶。理论上认为,社会道德准则之所以是天生就有的,是因为这些准则可以保证种族延续。为了社会群体生活(社会)的正常运行,这些准则是必需的。社会道德期待促进了积极的人际互动和社会群体合作。
显然,不同的文化对于这些准则会有不同的细化方式。另外,一旦掌握了语言(见第三章),我们就可以向儿童解释他们在不同场合中该如何表现,以及为什么某些道德准则是重要的。但是,即便是还不会说话的婴儿都会通过观察身边人的互动学到许多社会道德准则。这种学习看上去是由他们对人们应该如何表现的内在期待所引导的。
能促使儿童学习到社会道德准则的经历,显然和促进安全依恋关系的经历是有重叠的。这两种生命早期的经历主要发生在家庭互动的环境中。如果家人之间的关系是温暖的和互相支持的,那么他们很可能也是公平的、互助的和很少实施惩罚的。如果家人之间的关系充满敌意和虐待,那么婴儿的学习体验中也就很少会有公平和互助,反而可能会为攻击性行为做出示范。在有身体虐待的家庭中,婴儿可能会学着抑制天生的社会道德期待,转而怀有其他关于人际行为的期待。
很少有研究关注这些负面学习环境的影响,部分原因在于很难让这些家庭参与到研究当中。重要的是,这些对学习的影响在儿童学会说话之前就存在,所以它们的作用是很深远的。成长中的婴儿无法理解生活环境的特性。相反,家庭环境才是他们面对的常态。家庭所提供的早期学习环境对心理和社会发展、智力发展,以及自我的内在工作模式,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模仿
婴儿看到他人的动作,也会了解到其中的心理动机。模仿他人动作的能力让婴儿觉得他人“与我相像”。镜像神经系统一类的大脑系统,不仅连接看见和做出某种动作,而且能判断“那看上去和感觉起来一样”。婴儿似乎会假设人是有目的的。如果婴儿能够理解一个人的目的,他们就能模仿一个不成功的动作,例如我们之前谈过的“将珠子放进瓶子里”的实验。婴儿还能够通过一个动作发生的场景进行有选择的模仿。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婴儿看到成人在做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陌生动作。这个动作是用额头去打开实验用的面板灯。成人通过前倾并用头去触碰面板灯来将灯点亮。接下来,实验员将面板灯拿给婴儿玩。婴儿也会前倾并用额头去开灯。但是如果在婴儿看到的这个场景中,成人表现出很冷的样子并将手放在围巾里,那么婴儿就不会用额头去开灯。他们只会用手去开灯。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实验显示,还不会说话的婴儿也可以推测出人的心理目的。
这一类的实验表明,婴儿可以识别出他人的意图,会做相应的模仿。另外,婴儿不会模仿意外发生的行为。婴儿也可以区分,谁试图给他们玩具但失败了(因为无法从盒子中拿出来)和谁能够从盒子中将玩具拿出来却不给他们。这表示他们对成人动作背后隐藏的意识状态是有所了解的(重要的是,在两个场景中婴儿都得不到玩具)。相比于实验员没办法将玩具拿给他们的场景,当实验员选择不给玩具时,婴儿会更多地伸手去够玩具并会沮丧地拍桌子。这表明婴儿对心理上的因果关系有着天生的理解。另外,能够识别他人的意图对有效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如果婴儿只模仿他人有意图的行为,那么他们会学到很多重要的文化技能。
共同关注
模仿实验表明婴儿并非“什么都不懂”。婴儿并不是不知道人们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原因。虽然有的研究者仍旧否认这一点,但是看上去婴儿会在脑海中做出假设:他人的行为背后存在心理动机。婴儿还会将“看”解读为有意图的行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婴儿就会追随他人的目光。他们似乎知道,我们会去看东西是因为希望能从中得到信息。会爬的婴儿如果看到成人很兴奋地看着藏在隔板后的东西,就会爬到一个能够让他们也能看到成人在看什么东西的位置。到了差不多8—10个月大的时候,还不会说话的婴儿会尝试将他人的注意力转向某个有意思的东西。他们会用手去指。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有两种指——一种是当你希望他人把这个东西拿给你的时候,另一种是当你仅仅想要他人也同样关注到这个东西的时候。第二种指,到了10个月以后会变得非常频繁,因为婴儿开始想要影响另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了。这种指带有沟通意图。有意思的是,如果没有出现这种指的行为,则可能是婴儿罹患自闭症的早期信号。
对一个物体进行共同关注是一项关键的发展进展。这清楚地说明儿童已经能够明白他人的心理状态。共同关注的目的是交流和分享体验。理论上,儿童通过指来获取他人关注的时候,是在分享自己的心理状态(“我对这个有兴趣”)。这个儿童也同时展现出了对规范行为的了解(“这是我们会在心理上分享的东西,因为我们在同一个群体里”)。
也有人假设,共同关注是“自然教育”(一种传授文化知识的社会学习系统)的基础。一旦成人和婴儿对同一个物体有了共同的关注,他们便展开了围绕这个物体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照料者通常会将知识传递给儿童。这是一个适时回应的实例——婴儿对某个物体展现出兴趣,照料者回应,其中的互动能够促进学习。将儿童的关注点作为互动的起点,对有效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有技巧的照料者也会制造一些场景,让婴儿或儿童对特定的物体产生兴趣。这是有效的游戏学习法的基础。新鲜的玩具或物件总是有趣的。成人一直关注的物件,对婴儿来说也会很有趣——例如车钥匙和手机!
婴儿还会通过观察成人或其他儿童,来决定该如何应对陌生事物。这再一次显示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这种观察,又称为“社会参照”,在多个实验场景中都出现过。例如有一组实验使用了一个长得有些吓人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名叫“魔法麦克”。这个实验设置了一个共同关注的场景:当魔法麦克出现的时候,实验员告诉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