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俄罗斯文学 [24]

By Root 1884 0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

天文学简史

社会学的意识

康德

尼采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

西方艺术新论

全球化面面观

简明逻辑学

法哲学:价值与事实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

选择理论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

福柯

缤纷的语言学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佛学概论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

科学哲学

印度哲学祛魅

克尔凯郭尔

科学革命

广告

数学

叔本华

笛卡尔

基督教神学

犹太人与犹太教

现代日本

罗兰·巴特

马基雅维里

全球经济史

进化

性存在

量子理论

牛顿新传

国际移民

哈贝马斯

医学伦理

黑格尔

地球

记忆

法律

中国文学

托克维尔

休谟

分子

法国大革命

丝绸之路

民族主义

科幻作品

罗素

美国政党与选举

美国最高法院

纪录片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领导力

无神论

罗马共和国

美国国会

民主

英格兰文学

现代主义

网络

自闭症

德里达

浪漫主义

批判理论

电影

俄罗斯文学

德国文学

戏剧

儿童心理学

时装

注释

[1]原文为“prose”,广泛意义上指除诗歌之外的其他文类。——编注

[2]译文引自查良铮,《穆旦译文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99页。配合作者在后文中对英译文的说明,这里对查译做了一些细微的改动。

[3]托马斯·厄克特(1611—1660),苏格兰作家、翻译家,以翻译拉伯雷作品而闻名。

[4]译诗引自查良铮,《穆旦译文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第438页。配合作者对英译文的说明,对查译有一些细微的改动。

[5]安德烈·别雷(1880—1934),俄罗斯小说家、诗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纳博科夫认为他的小说《彼得堡》是20世纪四部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6]叶莲娜·施瓦茨已于2010年去世。——编注

[7]普希金生于1799年,此处应为80周年诞辰,原文似有误。

[8]莎士比亚的故乡。

[9]一座距离伦敦三百多公里的小镇,因家喻户晓的勃朗特三姐妹而闻名于世。

[10]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俄国剧作家,俄国现代剧院的创建者。以《聪明反被聪明误》《大雷雨》和《没有陪嫁的新娘》而闻名。

[11]A.N.托尔斯泰的家族有世袭的公爵头衔。

[12]译文引自查良铮,《穆旦译文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19页。

[13]A.L.罗斯(1903—1997),英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因他关于伊丽莎白时代的英格兰历史研究和关于康沃尔一带的诗歌而闻名,他也是著名的莎士比亚学者和莎士比亚传记作者。

[14]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俄国著名戏剧和表演理论家。代表作有《演员的自我修养》。

[15]理查德·霍姆斯(1945—),英国作家、学者,以其关于英国和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人物的生平研究而闻名。

[16]译文引自查良铮,《穆旦译文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01页。

[17]安东尼奥·萨列里(1750—1825),意大利古典主义作曲家,著名作品有歌剧《音乐至上》和《威尼斯交响曲》等。

[18]雅科夫·克尼亚日宁(1742—1791),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期间俄罗斯最重要的悲剧作家。其诙谐喜剧《吹牛家》于1786年首演。

[19]莱奥什·雅那切克(1854—1928),捷克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与民俗音乐学者。

[20]译文引自臧仲伦译,《双重人格·地下室手记》,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

[21]译文引自查良铮,《穆旦译文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43页。

[22]译文引自刘文飞译,《我曾经爱过您》,载于《飞天》1994年第12期。配合后文说明有细微改动。

[23]译文引自查良铮,《穆旦译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75页。

[24]译文出处同上书第七卷,第218—219页。

[25]译文引自查良铮,《穆旦译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73页。

[26]一家总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出版公司出版的言情小说。在通常被称为罗曼司小说的言情小说类别中,该公司的销量是全世界最大的。

[27]弥赛亚是基督教术语,意指受上帝指派前来拯救世人的救世主。泛斯拉夫弥赛亚主义认为斯拉夫民族是上帝派来拯救众生的优选民族。

[28]译文引自黄柱宇、唐伯讷译,《科雷马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3—54页。

[29]埃莱奥诺拉·杜塞(1858—1924),意大利女演员,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

[30]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1804—1857),第一个获得广泛声誉的俄罗斯作曲家,被誉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奠基人。

[31]译文引自查良铮,《穆旦译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52页。

[32]英文原诗中为动词。——编注

[33]杰曼·德·斯戴尔(1766—1817),法国女小说家、随笔作者。在法国,她将那些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德语作家的浪漫主义作品推广开来,并以此而闻名。

[34]副文学是指被贬损至正统文学边缘地位的一类作品,往往被认为是亚文学而受到轻视,包括很多现代流行小说和戏剧形式。

[35]1904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英国伦敦布鲁姆斯伯里地区为活动中心的文人团体,代表成员有弗吉尼亚·伍尔夫等。

[36]诗题“茨冈”意即为吉卜赛人。——编注

[37]T. E.劳伦斯(1888—1935),也称“阿拉伯的劳伦斯”,一位英国军官,因在1916年至1918年的阿拉伯起义中担任英国联络官的角色而出名。许多阿拉伯人将他看成民间英雄,许多英国人认为他是英国最伟大的战争英雄之一。

[38]威尔弗雷德·塞西杰(1910—2003),英国探险家和游记作家。他的游记作品有《阿拉伯沙地》(1959)以及《沼地阿拉伯人》(1964)等。

[39]译文引自翟松年、余振、顾蕴璞译,《当代英雄·莱蒙托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40]译文出处同上书,第31页。

[41]译文出处同上书,第36页。

[42]博罗季诺战役是拿破仑侵入俄国时期的一次会战,它发生于1812年9月7日,是拿破仑战争中最大和最血腥的单日战斗,超过25万士兵投进了战场,至少有7万人死伤。

[43]阿金库尔战役发生于1415年10月25日,是英法百年战争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44]鞭笞派是以各种工具鞭打惩罚自己肉体的极端教派。

[45]阉割派曾在18世纪的俄罗斯十分流行,甚至被宫廷贵族追捧。

[46]配合1917年俄国革命而建立的苏联的一个实验性艺术机构。

[47]在基督教传统中,复活节之前的一周被称为“圣周”,用来纪念耶稣受难。

[48]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德国历史哲学家、文化史学家及反民主政治作家,著有《西方的没落》(1918—1922)等作品。

[49]译文引自许贤绪译,《白卫军》,作家出版社,1997年,第273—274页。

[50]文引自汪剑钊译,《勃洛克抒情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51]译文引自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27页。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Reader's Club